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2-11-21于远平曹延汹
于远平 曹延汹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全体公民都应接受法治教育,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要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必要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针对现有的问题,推行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及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1]法治教育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法律能力、促使公民养成法律习惯,主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知法懂法、信法守法,进而用法。
人是一切的根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培养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只有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其他层面的法治建设才能落到实处。立法的是人,执法的是人,守法的是人,在法治被破坏时,要修复和重建法治依靠的仍然是人。对于人的培养,尤其是青年人的培养,比一切其他工作都来得重要。[2]大学生是未来的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是未来司法实践的主体,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全社会法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法治精神、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学除法学等相关专业以外的专业的培养方案普遍地忽视法治教育,必修课程的设置缺少与法律相关的课程与内容,有些高校甚至把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错误地等同于法治教育的全部,而忽略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2.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除“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课程以外,许多高校普遍没有设置其他的法律课程,法治教育时间少、内容不全面。第二,“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重思想道德教育而轻法治教育的问题,法治教育处于弱势地位,且缺乏独立性。这个问题反映在教材的编写上就是法律基础部分的课程所占篇幅少,而需要学习的范围又很广,因此只能是空泛地堆砌知识点,不但不能深入而且枯燥无趣。第三,受课时的限制,要在短短几堂课的时间内学习如此庞杂的内容,使得许多学生的学习往往流于表面,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应付考试。
3.法治教育方式单一、脱离实践。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堂讲授、灌输,既忽略了课堂外的多种教育渠道,又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同时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的法治教育同样存在这些问题。
4.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目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非独立性,以及教材的编写方式,法治教育通常也由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同负责,即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来担任法治教育教师。这一现象导致了主要承担大学生法治教育责任的教师自身就缺乏法治素养,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任务。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也在其日常管理中承担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责任,但目前辅导员队伍中法律专业的辅导员占比不高,法治素养参差不齐,这种情况有待改进。
(二)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
1.西方价值观和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冲击大学生思想。进入21世纪,国际化、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削弱了国家之间的距离,也使得大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文化涌入国人视野。西方与我国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渠道——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迅速传播,看似不经意间放松人们的警惕、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影响。自媒体时代使得人人都有发声的渠道,也带来了更多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社交媒体圈子也更容易产生信息茧房、助推人们的从众心理,使得人们更容易落入不良信息的圈套。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与此同时,网络监管的滞后和不完善更助长了不良信息的“嚣张气焰”。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更追求时代潮流、更容易接触各种信息接收渠道,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因此更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和网络不良信息带来的思想冲击。
2.大学生法治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并没有给予法治教育应有的重视,存在法治教育边缘化的现象。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课时少,并不是必修、必考科目,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不足,这导致中小学法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没有为学生打好应有的法治基础,给大学生法治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法学知识既不是需要考试考核的科目,又不会对未来的工作有显著的帮助,似乎是“毫无用处”的知识,因此而不重视法治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强。除此之外,更有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风气,如司法不公乃至腐败削弱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从而降低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传统因素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对其法治精神有着深入人心、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主要包括德主刑辅的德治传统和重人轻法的人治传统。一方面,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们崇尚“礼”与“仁”,更加看重伦理道德对人的约束、更为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通过对人的道德教化、完善人的道德品质,就可以使社会问题迎刃而解了,因此而轻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历史悠久的人治传统使得一些与法治精神相冲突的封建意识仍有残余,诸如长官意识、等级观念和官僚主义等糟粕仍客观存在。这些消极的传统因素都不利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开展。
三、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法治教育重要性: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育内容
必须给予大学生法治教育应有的重视,将法治教育课程纳入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明确其重要性。
第一,合理设置法治教育课程。将法律基础课列为单独的必修课,使法治教育脱离对道德教育的从属,上升到基础教育的地位。具体来说,首先要单独编写法治教育课本、设置法律基础课程必修课、增加法律基础课程的课时;其次要设置更多的法律基础知识以外的法治教育课程,并要与各非法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因专业制宜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满足其专业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第二,优化法治教育内容。一方面,丰富教材内容,改变以往简单罗列、堆砌知识点的平铺直叙的编写方式,适当地加入重难点知识点相关的现实案例,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要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同样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能力和法律习惯,使大学生能够把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上升到对法律知识的运用,使其形成对法律的信任、增强其对法律知识和依法治国的理解。
此外,要想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在中小学阶段就打好基础。因此,同样应该重视中小学法治教育,设置相应课程,与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做好衔接,使学生法治基础牢固、学习兴趣浓厚,提高大学生法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转变法治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方式、增强实践教育
必须转变法治教育理念,改变法治教育局限于课堂上由教师进行“满堂灌”的旧模式,创建教育方式多样化、尊重学生主体性、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的法治教育新局面。
创新法治教育方式。首先要在课堂上丰富教育方式,在讲授之余,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机会,如组织学生排演法治短剧、模拟法庭、开展辩论活动等,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在课堂之外丰富教育方式,如组织开展相关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通过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进行法治宣传,以及为学生提供法律帮助、解决学生现实中遇到的法律难题等,以提高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最后要利用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进行法治教育,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渠道进行法治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的渗透作用、营造法治氛围。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法治教育的对象,而法治教育应当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主体性发展趋于成熟和理性化。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轮流讲课、分享见解,引导学生在被动听讲之外,主动求知、主动思考、主动交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将知识记在脑子里、将法治放进心里。
增强实践教育。我们要改变目前法治教育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教育的现状,在理论教育之余,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来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如到律所参观律师的日常工作、到法院旁听审判参与法律实践、庆祝相关节日并组织专题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等。通过实践教育,把法律知识转化为大学生行动的能力和意识,把法治教育的效果最终落实到大学生的法治实践上来。
(三)优化法治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环境、抵制负面影响
如上文所述,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西方价值观、网络不良信息以及不良传统等负面因素的冲击和阻碍。这就需要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使大学生自觉地树立法治观念,帮助大学生免受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提高大学生法治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要优化校园法治教育环境。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公平、民主、法治的校园风气,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受熏陶,树立法治观念。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树立牢固的依法治校理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制定的校规校纪来管理学校,把权力束缚在法规的框架下,杜绝独断专行的“一言堂”和一切特权行为。学校的一切日常管理都按规矩办事,这必定会影响学生,使学生意识到法律的严肃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信仰。从教师的层面来说,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能力,影响着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也影响着法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经常对学校教师及工作人员进行法治教育,确保他们依法依规办事。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同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也十分重要,要重视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在各学生团体中树立公平、民主、法治的风气,把“官僚习气”、等级观念排除在学生团体之外。
其次,要优化全社会法治教育环境。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以及良好的舆论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我们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完备的法律,使凡事有法可依;其次要做到执法严格、司法公正,使法律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良好的舆论环境既需要我们加强网络监管,占领舆论阵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负面信息的影响,使大学生远离西方价值观和不良信息的荼毒;又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加强法治教育,使法治学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四)加强高校法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法治教育队伍的水平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果有着重大影响,因此,要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高校法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升法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提高其法治素养。一方面,要对法治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法治教育水平。任用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法律相关课程,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解决目前用思政课教师充当法律课教师而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邀请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精英作为兼职教师或举办讲座,以补充学校原有队伍的不足,这些专业人士可以结合自己的法律工作实践,更加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其次,要在教育经费、科研经费、课程场地和用具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政策、经费的倾斜,鼓励教师主动钻研、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
四、结语
高校是普及法律知识、涵养法治文化的重要阵地,对全社会塑造法治意识和弘扬法治精神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3]为了确保这一阵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完成大学生法治教育任务,我们必须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度,突出其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的继承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