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生新闻如何践行“四力”
——以《零距离》为例
2022-11-21龙彦希
龙彦希
(作者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1 民生新闻节目《零距离》:百姓心中的贴心栏目
葫芦岛广播电视台《零距离》栏目是一档民生类电视新闻节目,截至2022年4月,开播已有16年,栏目在每天20∶00播出,时长为15分钟,融合生活服务、热线求助、帮办代问、舆论监督、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家乡美景等多版块于一体,栏目定位为“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是当地百姓喜爱的贴心栏目。
自2021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葫芦岛广播电视台《零距离》栏目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第一时间开办了《百姓身边无小事》《百姓事 我来帮》专栏,聚焦民生所忧所盼,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为推动百姓“最后一百米”问题的解决,《零距离》栏目持续组织精干记者深入社区、街道、乡村等,与老百姓进行面对面交流,掌握第一手民生线索,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在温暖了群众的同时,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成功经验:民之所望,媒体所向
“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这一明确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贯穿工作始终的根本遵循。成功的新闻报道,必然是“四力”的有效凝聚[1]。脚力、眼力见证时代变迁,脑力、笔力传递人民心声。自2021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垃圾清理暖民心 改善居住新环境》《路面溢水原因难查 心系群众帮忙到底》《老旧小区改造收尾终于完成 居民心里乐开花》等100多篇新闻报道,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0余件,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强大动能,以媒体之力,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矛盾化解,做到了“民之所望,媒体所向”。
2.1 脚下有泥
在信息传递越来越快的当下,只有发挥脚力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记者,行者也。“记者的特质就是在现场,记者的生命之路在脚下,失去脚力,就意味着失去根基。”在以接地气为特色的《零距离》栏目中,民生记者立足本土、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全面掌握新闻事件第一手信息和最新的情况,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例如,在采编《老旧小区工程实施拖沓 工期绵长》这个新闻时,记者实地走访了当地多个正在实施改造的老旧小区,深入基层,与附近居民沟通、了解现实存在的不便,掌握了大量的素材,用现场捕捉的画面真实反映群众困难,经过新闻报道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及时推进工程实施。再比如,在《百姓事 我来帮——水泥市场下水堵塞数月难解决》这篇报道中,记者在网络上看到市民反映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核实,并走访周边群众,采访属地社区,了解群众呼声。该报道一经推出就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引发热议,更有不少用户转载了这篇报道。针对小小的下水堵塞这一民生问题,记者前后三次到达现场,协调自来水公司、住建局、市政等多个相关部门就地办公,研究解决办法,经过将近1个月的连续跟踪报道,下水井堵塞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由此可见,只有扎扎实实锻炼脚力,才能更好地读懂社情、民情、国情,才能更好地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2.2 笔下有神
没有深入的学习、扎实的采访、反复的思考和多次的推敲,就没有思想的积淀和绽放。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记者在《多方协调 水泥市场下水堵塞问题终于解决》的跟踪报道中与群众共情、共鸣、共振,在报道中这样写道:“为群众办好一件小事,就会温暖一片人心。通过连山区水泥市场下水问题的解决,我们不难看到,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解难题,应该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的所呼所盼出发,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出发,真正去解决群众的最身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特别是把身边小事办好办实,有始有终解决跟踪,才能办到群众心坎上。我们也希望像这样的下水堵塞问题都能够早日被疏通,让大伙堵着的心都敞亮起来!”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笔力体现在对文字功夫的锤炼上,体现在对拍摄技巧的磨炼上,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赢得受众的喜爱。
2.3 心中有光
《零距离》栏目的开篇语:“关注民生,搭建桥梁。这里是《零距离》。”在节目中,记者走进群众中,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初心使命,奔赴新闻现场,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急难愁盼”问题。《零距离》不仅帮百姓办事,也关注那些能够改变群众生活的实事、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小事。对于积极向上、温暖激励、传播正能量的舆论热点予以关注、予以报道,以身边榜样为主角,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舆论氛围,具有良好的民生性与服务性。
3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在新闻宣传中,新闻工作者需要积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而就以平民视角关注民生的新闻工作者而言,与群众打交道是生活常态,只有把生活当作讲堂,把实践当作学习内容,把人民群众当作提升自身能力的老师,不断地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才能够通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使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近几年,葫芦岛广播电视台《零距离》在节目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以舆论监督为辅,积极贴近民生、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讲好葫芦岛故事,传播葫芦岛声音。虽然节目获得了良好口碑,但从目前看,节目中为群众办实事的帮忙类新闻还存在一定不足。
3.1 节目内容同质化,舆论监督质量不高
《零距离》节目贴近百姓,内容较为丰富,但在刊播时为了提高收视率、扩大传播范围,常与本台其他新闻节目互通有无,导致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让老百姓感受不到民生新闻节目独有的特色。
新闻有两个重要的功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为地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零距离》对当地的舆论监督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该栏目在发展中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如报道范围窄、质量不高、内容浮浅。在新闻任务量、阅读量等多重压力下,一线记者把焦点集中在与当地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设施、邻里纠纷、小区物业等方面,被戏称其报道内容“大事不出城市公用事业,小事常在社区邻里之间”;对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基层干部监督多,对上级机关领导干部监督少;对重大事件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社会问题监督多,对权力机关的运作过程监督少[2]。这几年关于社会调查类的新闻较少,深入调查更是少之又少。
3.2 帮忙功能被夸大
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以本土化、平民化为宗旨,但并不意味着跟老百姓有关的事都可以报道。葫芦岛当地不少居民通过《零距离》栏目热线求助,寄希望于媒体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虽然百姓身边无小事,广播电视媒体积极介入能够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也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 社会“老大难”“急难愁盼”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公信力和传播力,但这无形中让很多群众误以为这是他们遇到困难时所能抓到的唯一稻草,导致群众觉得不管什么事,找媒体更有用。按照传播学理论,大众传播本来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的和充分的因素,而是通过中介因素和影响的关系来起作用[3]。作为地方媒体,在平时的新闻采访中必须注重提升记者的专业素质,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需要甄别什么问题应该强化报道,什么问题应简单处理。
3.3 与群众联动不够规范
走好群众路线一直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当前,《零距离》栏目在“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及客户端)平台上的存在感较低,相关新媒体平台建设还没有真正开始。在走好网络群众路线这一方面,不能做到第一时间回应人们的需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不利于媒体形象的树立。《零距离》设置两部热线电话收集群众反映的新闻线索,其作用不可忽视。在这些繁杂的诉求电话中,有的能采访,有的不足以上新闻,但在接听热线电话这一方面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标准、规范,从而产生很多问题。例如,接听群众诉求时,有的记者不能做好记录,以至于错过了很好的民生新闻;有的记者在接听时没有规范流程、规范话语,让市民产生新闻媒体不作为的错觉,损害了媒体形象。
4 地方民生新闻如何践行“四力”
新闻人只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凝聚向上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做坚守基层传播主阵地的新闻战士[4]。
4.1 强化舆论监督正确引领,注意“分寸感”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是统一的。强化舆论监督正确引领,就要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以有利于推动发展、解决问题为原则。在新时代,科学、准确地开展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增强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的需要[5]。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放大正面价值,就是应该基于大民生讲政治的角度,通过平民视角所看到的社会现状挖掘背后所存在社会问题,关注民生、关怀百姓,将关系人民生活的国之大计与百姓身边的小事相结合,推动问题解决,推动社会进步。而在选题的过程中,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清醒的全局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帮忙不添乱”。在民生新闻节目中,为群众办实事,记者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但需要注意帮忙类民生新闻节目的“分寸感”。这种“分寸感”需要新闻媒体人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判断能力和业务能力。对于那些传递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舆论热点,要持续报道,使其不断升温;对于导向不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合的热点应该降温,引导大众保持理性。但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记者下沉到基层一线,要直面难点痛点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4.2 加强媒体融合传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在新时代环境下,认真践行“四力”是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群众在哪里,工作重点就到哪里。群众视线集中于网络,我们的工作也应该顺势而为,这是媒体融合的必由之路。葫芦岛广播电视台作为地方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主力军,在新时代应该挺进主战场,在媒体融合中增强主流声音,拓展平台,积极进行正面宣传,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长久以来,功能单一是阻碍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为群众排忧解难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媒体融合发展应聚焦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着力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零距离》作为当地王牌民生新闻栏目,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发挥视频制作优势,在“掌上葫芦岛”应用程序、短视频等平台大展拳脚,适应主流传播方式,打造自身品牌。《零距离》是当地群众的栏目,《百姓事 我来帮》帮的也是群众的忙,因此可以让观众提供线索,使其在节目的制作、传播方面有所互动、有所参与,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4.3 发挥人才优势,优化业务流程
新闻报道的质量决定了媒体的影响力,而新闻人才是优质报道内容的提供者。当前,一些人事管理制度存在一定不足,导致部分编外人员归属感不强,影响新闻采访的质量。这就需要媒体深化制度改革,发挥人才优势。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节目制作流程需要创新。《零距离》的制作方式是选题—采访—制作—编辑—播出,在全媒体时代,重构节目内容生产尤为重要。可以借鉴其他台的成功经验,依托大数据技术,建设功能齐备的融媒中心,即能搜集线索、传送文稿、共享素材、多端审核、多端发布、专业运营、数据反馈及分析的“中央厨房”。一线记者只需要向中心提供稿件即可,由编辑确定发布终端及方式,对于快讯优先即时发布,对于一些典型事件则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对其进行详细挖掘,深度报道,形成采编发一体模式。
5 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推动媒体融合的关键之一就是吸引用户,并留住用户、赢得用户。为群众办实事的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播电视媒体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