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探微
——以《民法典》普法教育为例

2022-11-21

法制博览 2022年27期
关键词:普法民法典法治

刘 畅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260

法治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培养高校学生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能力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中指出: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高校作为培养高技能青年人才的摇篮,应充分做好《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

一、开展《民法典》普法教育的意义

《民法典》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中华民族法治文明建设中的里程碑,凝聚了中华法律文化的精华。由于《民法典》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如何开展普法教育是一项难题。而高校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应该是普法教育的首要对象之一。因此,把《民法典》普法教育纳入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体系,在高校开展《民法典》普法教育意义重大,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三种法治文化意识:

(一)崇尚法律意识

《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在国计民生中最具有贯穿性和全局性的法律。高校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的最大优势是《民法典》的“吸引力”,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婚姻、继承、人权、住宅等都是最具吸引力的法律问题,而《民法典》这一部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的法律大典,则更加能够解决新时代青年学生最关心的法律问题。因此,开展《民法典》普法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更可以将法治文化熔铸在大学生心底,使他们从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从行动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从精神上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遵守法律意识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高校在《民法典》普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时刻警醒,只有将法律铭刻在学生的内心,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形神兼具。《民法典》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法典,这部法典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民法典》的立法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全过程,《民法典》的颁布又将深刻改变全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高校开展《民法典》普法教育,既可以使得学生深刻领悟这一部历经70多年编纂的法典是最值得我们去遵守、去珍惜和去保护的,更旨在培养学生从“外在于形”到“内化于心”对法律基本原则的遵守意识。

(三)运用法律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幸福生活、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典。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民主、正义、公平、法治、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编纂一部反映人民意愿、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的法典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然而当下,这一部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法典已经施行,大学生就更应该及时将其学习和运用起来。高校开展《民法典》普法教育,培养高校学生运用《民法典》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法守法的意识,更利于学生养成遇事找法的习惯,最终能够在法治的框架内积极运用《民法典》护航自己的美好生活。

二、实施《民法典》普法教育的困境

近年来,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普法教育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强。高校法治文化重在建设、贵在落地、难在普及。大学生是我国公民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自觉履行这项义务乃是不可推卸的责任[2]。经过调查问卷发现,新时代高校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较为片面。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咨询法律问题增加,学习法律知识的渴望提升,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大学毕业前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十分重要。目前大学生普法教育中存在教育观念陈旧、师资水平有限、教学形式与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3]。虽然学生愿意学习法律知识,但是高校普遍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文化建设机制。因此,高校实施《民法典》普法教育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实施《民法典》普法教育平台单一

高校法律知识的主要施教平台是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起,由于授课内容多且杂,法治教育授课安排是相对局限的。同时,高校担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并不完全具备法律专业背景,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压缩法律部分的授课时间,更愿意讲授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通过传统课堂普法只能限于皮毛,教师深入地剖析和讲解法律知识的时间不足。另外,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普遍开设在大一,这就导致法治教育的脚步停滞在一年的时间内,学生大学期间并没有充分学习的时间。由此可见,单一的教育平台是实施《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实施《民法典》普法教育内容抽象

《民法典》一共有7编、1260条,每一个公民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消费借贷、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权利都涵盖在里面。这是我国第一部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在这样一部最新的法典面前,需要学习的内容庞大而抽象。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普法的对象,对于《民法典》内容的学习应具备系统性和长期性。因此,全面普及《民法典》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同样也有教师和学校领导。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高校如何既担当《民法典》普法教育的“受教者”,又做好《民法典》普法教育的“把关人”,将《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做到设计精准、内容严谨、施教全面、成效明显,是时代对高校普法教育工作的严峻挑战。

(三)实施《民法典》普法教育理念落后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实施长效机制,需要有先进的法治教育理念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除了思政课课堂教学以外,高校普法教育工作几乎停留在碎片式宣传上。对于大学生权利观念、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培养,还显得不足[4]。例如,大一新生学习校规章程、法治节日制作宣传展板、辅导员使用犯罪案例警示学生等,这种碎片式落后的普法教育理念显然是不能够满足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大部分高校在法制宣传实践当中把普法教育理解为一般的法律知识的罗列和展示,并不注重宣传是否有效,特别是最新的《民法典》知识普及,许多高校并没有做好普及《民法典》知识的准备工作。落后的教育理念主要源于对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态度敷衍。因此,要实施《民法典》普法教育,改变高校落后的普法教育理念也是当下面临的难题。

三、推进《民法典》普法教育的路径

《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要做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里。高校应该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普法途径,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利的法典,也是全社会都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靠法的主观意识。高校推进《民法典》普法教育的关键是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可同时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搭建“课堂· 网络· 实践”一体化普法平台

“课堂· 网络· 实践”一体化普法平台的优势是将传统的普法教学阵地从课堂拓展到了网络平台和实践平台。

1.传统课堂搭建:传统课堂是大学生进行《民法典》知识学习的“第一课堂”,也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要坚守的重要阵地,在“课堂· 网络· 实践”一体化普法平台搭建过程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作为《民法典》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讲解的主阵地,专注突破《民法典》知识学习的深度问题,将《民法典》内容的学习融入法律基础的内容当中,凸显学生学习《民法典》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网络课堂搭建:网络课堂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对《民法典》知识的学习视野,是大学生获取《民法典》知识的“第二课堂”。首先,网络平台上有许多《民法典》普法短视频、微电影、普法动画等都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其次,网络课堂可以针对性突破《民法典》普法教育的广度问题,缓解教师课堂教学的压力,在普及庞大的《民法典》内容时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普法内容精准、全面、高效。最后,网络课堂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网络平台的搭建能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高校学生全面、精准、高效地掌握《民法典》知识的高速平台。

3.实践课堂搭建:实践课堂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第三课堂”。在“课堂· 网络· 实践”一体化普法平台搭建过程中,实践课堂是提升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帮手。实践课堂的成功搭建主要离不开教师探索出与时俱进的普法教育妙招,例如,开设模拟法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模拟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开庭,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寓教于乐,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可以开展《民法典》有奖竞猜活动,通过奖品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民法典》的积极性,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普法目的;或者开展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做普法宣讲者,运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讲法、普法,通过现身说法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民法典》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拍摄“《民法典》宣传网络情景剧”,选出优秀作品在全校范围内播出,让学生成为普法小明星,增加普法趣味性。

在“课堂· 网络· 实践”一体化普法平台的教育模式中,“传统课堂”毋庸置疑是《民法典》普法的主阵地,也是连接“网络”和“实践”课堂的枢纽。从三者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首先,“网络课堂”是辅助学生更广泛地学习《民法典》理论知识、助推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其次,“实践课堂”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的重要环节。最后,“传统课堂”则是统筹三个平台,推进“课堂· 网络· 实践”一体化普法平台正常运行的主战场。由此可见,“课堂· 网络· 实践”三者在高校《民法典》普法教育中分工明确,整合起来搭建出的“课堂· 网络· 实践”一体化普法平台是高校实施《民法典》普法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采用“线上线下协同模式”推进《民法典》宣传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运用新媒体进行《民法典》宣传是时代的要求。根据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十分高,借助线上平台开展宣传无疑事半功倍,是高校推进《民法典》普法工作的优质选择。

1.线上宣传渠道: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具备法律背景的教师组成“普法教师团队”,这个团队的老师可以成立QQ群、微信群、校园贴吧、开设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宣传《民法典》;其次,“普法教师团队”可以拍摄制作慕课、微课、微电影等作品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形成网络资源师生共享的模式;再次,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向学生推荐一些《民法典》普法栏目、网站等,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民法典》学习的广度,也可以确保《民法典》学习的精度;最后,“普法教师团队”可以组织举办“《民法典》网络知识竞赛”等网络比赛,借助网络比赛的力量宣传《民法典》知识。

2.线下宣传渠道:首先,传统的普法讲座仍然是线下宣传的重要方式,《民法典》普法讲座不仅仅可以针对学生开展,也可以针对教师队伍开展,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为进行《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做好师资保障。其次,高校可以征集《民法典》相关研究课题,增加教师科研方面的投入,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引。再次,增加校企合作,开设普法实践基地,例如与地方法院合作普法,让地方法院的法律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民法典》普法宣讲,或者组织学生到地方法院进行参观学习。

线上和线下两个普法宣传渠道有着不同的分工和任务,线上普法渠道主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的需求,线下普法宣传渠道则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渠道,有利于《民法典》普法工作更扎实有效地开展,两者一旦整合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模式”,就能齐心协力攻下《民法典》宣传的难题,有效推进高校普法教育。

四、结束语

高校在开展《民法典》普法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大学生知道,《民法典》不仅仅是一部法律大典,更是一部保护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宝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摇篮到坟墓,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5]。《民法典》普法教育不仅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将其学好用好。

猜你喜欢

普法民法典法治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