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元制的“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及保障体系
——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为例

2022-11-21江育光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院校

江育光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商贸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21)

基于培养面向生产实践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 高职院校要如何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平台,积极探索以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方向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1]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对强化职业教育改革内涵, 加强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的理念,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展开思考和探索, 为国内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参考[2-4]。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理念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整个培训过程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简称BBS)进行,教育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 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学制为2.0~3.5 年,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30%~40%时间在学校。 培训的组织方式,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 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工作。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的特点体现在培训学校同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一是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二是企业广泛参与;三是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操作先进的设施设备, 培训更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四是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提升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5-6]。

二、基于“三阶段”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一)第一阶段:职业认知

专业认知是为了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专业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加强对专业的了解,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主要通过企业派人到校内开展专题讲座和学生到校外合作企业实地参观等方式进行[7]。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 由企业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开设专业认知讲座, 使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这种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的专业认知实习,目的是增强新生对专业的认识,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学习内容和目标等,培养新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认同感。 校内专题讲座要求深入浅出、趣味性强,以启发和引导为主。 在进入专业技能课程理论学习阶段之前, 组织学生到校外合作企业实地参观、现场观摩,使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工作以及在校期间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有感性认识, 让学生在专业技能课学习阶段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这种以“就业方向+技能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启发式合作培养理念贯穿于专业认知实习过程中,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后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学习热情[8]。

(二)第二阶段:技能学习

在学生职业技能学习阶段, 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理念,本着“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原则,在整个职业技能学习阶段强化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高职学生在第一学年接受常规课程学习阶段和第二学年专业技能学习阶段, 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以实现该阶段的培养目标。

1.模式一:高职院校引进合作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而言, 企业需要的是学生尽快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探索将合作企业引进校园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采取以下两条路径:一是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建一定规模的校企合作平台, 将企业的经营点或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 在校内实现“课堂理论学习”和“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办学模式。比如,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米兰春天集团共建“米兰商学院”,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米兰春天校园超市,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平台。 这种高职院校引进合作企业进校园模式, 既可以解决合作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 又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真正做到校企合作、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二是由引进的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实训环境, 包括实训基地、设备、原材料,合作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专业教学[9]。

2.模式二:工学交替。 一种是工读轮换机制,即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校内上课,一部分去合作企业接受实际培训、进行职业技能实习,并按学期或者时段轮换。如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现代推销学课程, 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校内学习理论, 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校外合作企业做“引流”、宣传推介等工作。 另一种是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培训制,即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岗实习,利用工余进行理论学习,通过讲课、案例、讨论等方式把所学知识、 技术技巧和实习工作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上的理实结合,又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企业去提升自身职业技能[10]。 在该模式下,可以探索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即学生到合作企业接受实际培训、进行职业技能实习,校方安排校内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合作企业则选派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践导师, 负责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工作。

(三)第三阶段:顶岗就业

基于中国国情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实施“岗前训练、顶岗实践、学生就业”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该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校完成前两年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任务后,最后一年学生由校方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到相关行业企业, 完成以行业企业文化熏陶、职业岗位素养养成、顶岗实习就业等为主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顶岗实习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 由企业组织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岗前专门培训; 第二阶段由合作企业组织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开展顶岗实习; 第三阶段是行业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 以此“岗前训练、顶岗实践、学生就业”三位一体的顶岗就业实践教学模式, 可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该阶段高职院校应转变思路,针对毕业班学生面临的实际状况,主动与企业单位对接,转前期的职业技能学习为生产岗位实习, 让学生在大二暑假完成职业技能实习实训之后, 直接赴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种模式既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开拓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生产实习可以让学生明确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加强学习、不断实践、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合作企业而言,在生产实习期间,企业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精神、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11-12]。

三、校企合作“三阶段”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保障体系,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利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资源,保证各项政策支持到位。 龙岩市除了建立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办制度外,还召开市委五届八次全会,落实“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产业发展决策部署。一是完善政府主导机制。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 政府主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行动逐渐加强,利用行政手段发挥引荐、推动、激励、促进作用。 近年来,龙岩市政府积极为企业和各职业院校的合作牵线搭桥,推动校企合作;通过对营商环境的调研和评价,为企业提供产业和行业发展动态信息, 为学校提供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为企业和学校搭建交流的平台,牵头举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联席会议;牵头组织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试点院校和企业等。二是建立企业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政府运用行政手段, 通过对院校给企业职工职业教育培训费用的统筹, 特别是主动给足企业这方面的相关财政支出,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主动和热心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税收优惠。 同时,鼓励学校积极探索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回报的合作模式, 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学校要建立适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要的运行机制,保证产教融合各合作项目的推进和落实, 尽可能培育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办学的能力。 高职院校要有专门机构负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规划、研究、开发、推进、实施、管理,制定相关实施意见,建立起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制度和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二)构建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实施

对高职院校而言, 建立开放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地保障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实施。 基于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开放式的运行机制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做到“五个对接”,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五个对接”包括学校专业与企业产业对接、 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校内教师与校外技师对接、校园教室与企业车间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 确保学校按照企业及社会需求组织实践教学。 二是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 学校要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安排教学管理的组织,成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成立督导室,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进行监控, 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三是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要求的服务体系。建立开放的运行保障机制,需要学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三)构建课程体系,保障实践教学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需求与发展。一定要从职业教育与社会人力需求的结合点入手,真正把企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对接起来,让企业由客体变成主体,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一是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和紧贴区域经济需求, 邀请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 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二是要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 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应结合教育部“1+X”证书职业能力标准或以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素质为出发点,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建设实践教学课程; 以职业要求的能力导向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术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13]。

(四)建立“双导师”制,实现师资队伍优势互补

在整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阶段, 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合作企业指导教师要无缝对接、通力合作、共同指导, 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传授,校外指导教师由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当担任,负责具体技能技术、生产经营方面的指导[11]。 校企合作要充分发挥校内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各自相对优势,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教师队伍。 目前,“双导师”制已在很多高职院校得到应用和推广,人才培养效果十分显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政府职能部门要及时跟踪、协调、帮助和保证对接双导师工作的持续进行,以起到支持和鼓励作用。

(五)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保障实践教学先进性

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结合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是学校遴选一批优秀企业,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于一体。 二是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实现校内外基地的衔接。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环境和理念。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院校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