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1梁冬泽

广东蚕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山地农业产业全县

梁冬泽

雷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梁冬泽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与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高素质劳动力匮乏、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业现代化装备较弱及特色农产品规模小品牌效应不足等问题,文章对雷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加强科技支撑、完善经营体系、加强相关联的轻工业发展以及推进品牌战略等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雷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雷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对策

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多年提出要落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族地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是实现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2]。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也是我国应对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雷山县位于黔东南州西南部,全县总面积为1 204.35 km2,全县总人口16.39万人,在“十三五”时期,雷山县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积极整合资源,重点发展茶叶、笋用竹、中药材、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及稻田综合种养、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农业,有效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助推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雷山县也成为贵州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典型模式之一。

1 雷山县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发展

近年来,雷山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持续稳定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9.29亿元,相较2015年的6.24亿元,增长48.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 115元,相较2015年的6 810元增加4 305元,年均增长约10%。雷山县在稳定粮食产量基础上,茶叶、笋用竹、中药材、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其中,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达10%以上,设施农业比重达5%以上,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为25∶75。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农村常住人口实现人均1.5亩茶、0.5亩药、1亩菜(菌)的农业产业格局。

1.2 农业发展基础

雷山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完成了全县范围内公路网村村通、组组通,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同时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建设了一批蔬菜育苗大棚、生态渔业育苗设施,全县设施农业比重达到5%以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其中建成了雷山乌开300 t县级冷链集配中心和大塘绿野谷1 000 t果蔬冷库,使得全县范围内的农业仓储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经营主体方面,到2020年雷山县有省级龙头企业11家,州级龙头企业21家。在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共32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合作社成员28 055人。全县在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家庭农场330家,其中,已录入国家家庭农产名录的有212家。雷山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使得地区农业发展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1.3 农业产业融合

雷山县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以茶叶加工、中药材初加工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2020年度雷山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37%,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与此同时,全县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大数据+农业+旅游业”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以及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雷山县先后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 雷山县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2.1 紧抓特色主导产业强化技术指导

雷山县立足于县域内各地区农业资源,紧抓地区山地特色农业,适度推动规模化发展,同时在县、乡、村各级设立示范点,开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落实政策,要求每个乡镇要建立相应的示范点,相同类型产业进行相对集中种植,同时集中展示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等,促使其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另外,充分利用科技入户工程、涉农信息平台等途径,对参与山地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户大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指导,帮助农户与相应领域内专家建立对口联系制度,对农户相应领域内的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解决农户在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欠缺。

2.2 落实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

雷山县重视产业内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力争在每一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内部形成1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的订单;同时建立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产销连接体系,与杭州、广州、上海、深圳、重庆等城市签订特色农村产品经销联盟框架合作协议,完善产销对接体系。并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农村电子商务”等形式搭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展销平台,解决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2.3 强化山地特色农业负责制度

全县注重强化对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领导责任制度,明确一个县委常委或副县长作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小组的组长,引领负责特定产业的发展,并分别明确一到两个县级职能部门作为县领导领衔推进的责任单位,对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进度推进工作负责。同时,由乡镇党委的主要领导作为带头人,专门组建产业发展工作团队,负责为地区山地特色农业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和相应服务。

2.4 注重山地特色农业品牌与质量监管

雷山县注重县域内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与质量,重视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培养,鼓励并支持自身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申报,注重梳理自身产品的品牌效应。积极打造了雷山银球茶、雷山乌杆天麻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重自身山地特色农业的质量监管,近年来,全县农业绿色化水平提高迅速,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使得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综合合格率达到99.2%,为自身特色农产品品质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 雷雷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匮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雷山县农村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导致雷山县农村从业人员大幅下降,农业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且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农业劳动力质量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和实施过程中接受能力较差,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并且全县农业劳动力出现季节性不足,茶叶管护和采摘等环节出现用工荒,致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制约了雷山县山地特色农业的高效发展。

3.2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

雷山县当前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流通网络、冷链体系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缓慢,农产品流通网络、冷链体系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较低,使得农产品流通成本仍然较高。其中,冷链物流设施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导致了全县范围内的生态畜牧业产销容易出现脱节,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频繁。茶叶、中药材、蔬菜等订单农业发展模式不够充分,订单不稳定,违约现象普遍,未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产销对接体系,制约了全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提升。

3.3 农业现代化装备较弱

雷山县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县域内山高坡陡,耕地较为零散,不集中连片,受地形地貌影响,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修建成本高、设计标准偏低,县域内的相对规模的茶园受地形道路影响,使得日常维护和田间管理过程的机械化设备难以应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距离现代化农业要求差距大,且雷山县全县范围内高标准农田比重较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低,加工、冷链、分拣、包装等设备建设不到位,导致农产品保鲜期短、储存难。另外,缺乏大数据执法仪器、摄像头等设备,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疾病防控和产品质量检测困难。

3.4 特色农产品规模小品牌效应不足

从全县范围内看,山地特色农业种类较多、规模小,布局较为散乱。从产业链上看,特色农产品产业链较短,特色农产品的储藏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与科技含量较低。从产品品牌上看,缺乏品牌效应带动,同时自身宣传、营销手段不足,使得县域内特色农产品除了雷山银球茶、雷山乌杆天麻等较为出名的优质农产品外,其他品牌效应明显的产品较少,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带动效应发挥不明显。

4 进一步推动雷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与人才是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挖掘地区特色农业优势的重要手段,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农业科技及高素质人才[4]。雷山县应从县域层面出发,积极与上级政府沟通,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协同创新。加大相关领域内人才体系的建设,加大引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疫病防控等农业相关领域内的人才,通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企业”“项目+人才”等方式,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的指导引领作用,积极利用科技入户工程、涉农信息平台等渠道,强化山地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指导。针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重要节点和关键技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州、县、镇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省内外专家资源积极建立协作攻关团队,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促进本县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链与技术链深度融合。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山地特色农业中的应用,推动山地特色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4.2 优化产业经营体系

针对本地区特点,培育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发展地区特色农业[5]。雷山县应围绕全县范围内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扩大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规模。一是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向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中,促进县域范围内形成具有强带动力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集群。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从县级层面给予其财政、金融、流通及政策方面的优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三是鼓励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的山地特色农业经营,推动企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开展合作,帮助其完善产销体系。

4.3 壮大相关的轻工业发展

特色农产品无论是初级加工还是深度加工,只有成为最终的消费品才能充分体现出其价值[6]。雷山县应全力推动特色优势轻工业发展,依靠特色轻工业优势延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茶叶精加工方面,以全县范围内的绿茶、红茶加工为重点,加大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具有发展优势的茶叶加工基地。中药材加工方面,依托县域范围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力发展中药提取、制剂、保健品等产业,推动苗医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中力量打造全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同时,依靠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黑毛猪、食用菌、竹笋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提升本县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4.4 继续推进品牌战略实施

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力量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牵引力,形成品牌经济[7]。雷山县要继续塑造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特色,增强品牌竞争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强县。打造政府部门推动、特色农产品企业为主体、多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品牌培育格局,建立完善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鼓励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著名商标和名牌农产品,着力培育一批有地域优势和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实施绿色生态、品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继续巩固银球茶、乌杆天麻等老品牌,并重点支持培育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推动品牌企业开拓产品市场。

5 结语

目前,雷山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发展过程仍存在高素质劳动力匮乏、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业现代化装备较弱及特色农产品规模小品牌效应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其山地特色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在后续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强化科技在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中的作用,完善配套工业发展,强化自身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深度;另一方面要通过优化各级经营主体的方式扩大本县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同时继续推动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品牌建设,打造自身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

[1]杨柳.辽宁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22(1):18-19.

[2]张兆忠,李明轩.新时代民族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4):117-124.

[3]杨志龙,陈卫强.特色农业产业成长的逻辑理论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1(6):12-19.

[4]蒋辉,蒋和平,彭成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研究:以武陵山片区椪柑生产经营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4(7):127-132.

[5]胡鹏,李忠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战略思考: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J].农业经济,2018(12):9-11.

[6]苏戈,矫江,王冠,等.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议[J].北方园艺,2021(1):164-167.

[7]江丽.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9(12):23-2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5.38

F327

A

2095-1205(2022)05-118-03

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项目“黔湘毗邻地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路径研究”(2021ZXSY06)

梁冬泽(1997- ),男,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山地农业产业全县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山地光伏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研究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