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空曙涉佛诗述论

2022-11-21刘倩倩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司空佛教诗人

刘倩倩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039)

司空曙,唐朝诗人,约生活于玄宗开元到德宗贞元年间,广平(今河北永年)人,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大历十才子”[1]。关于司空曙的生平事迹,典籍中可见甚少且语焉不详,《旧唐书》未见记载,《新唐书》仅在《卢纶传》中稍带提及。司空曙现存诗176首,其中《全唐诗》存录两卷共计174首,余下2首见于《全唐诗补编》。司空曙存世诗歌中,涉及游历佛教建筑、寄赠迎送僧友、提及僧人名讳、佛教术语等方面的诗作共41首。研究司空曙的涉佛诗,可从细部了解大历诗歌的艺术风貌,并深入了解大历时期佛教对文学作品的渗透。

一、司空曙佛教思想溯源

司空曙出生于唐朝开元盛世,少年时遇安史之乱。为了逃避战乱,司空曙曾多次迁徙,生活艰辛。此时的唐朝佛教盛行。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原,隋唐时期发展成熟,到唐朝时期形成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经过长期发展的禅宗淡化佛教繁缛晦涩的教义,积极与本土文化相融,向宗教哲学化的方向发展,满足了士人的出尘之心,又不与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儒道思想相悖,进而成为他们安抚心灵的良药。饱经乱离、身体漂零、心无皈依的司空曙对未来感到迷惘,向往宁静平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开始尊崇佛教思想,诗歌创作渐渐受佛教浸染,作品流露出禅意。永泰二年(公元766年)至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司空曙任门下省左拾遗,后被贬为江陵郡长林县丞。被贬之后司空曙一心追求内心的平静,经常闭门谢客,不与官场中人有太多来往,正如葛兆光所说“当安史之乱撕碎了现实美丽的衣装,士大夫阶层在经受了理想破灭的痛苦,对前途感到失望之后,便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释迦牟尼的怀抱了”[2]。司空曙作为大历诗人之一,其佛教思想必然与同时代诗人有同源之处。

司空曙的诗歌创作还深受谢朓 的影响。齐梁时代,谢朓曾煊赫一时,但到了初唐,由于六朝诗风受到贬抑,他的影响力下降。到中唐大历,谢朓又被奉为楷模,大历诗人模仿、沿袭谢朓的作品不胜枚举。谢朓作为大历诗人的共同推崇对象,其“吏隐”思想对司空曙同样产生深远影响。司空曙与谢朓有很多相似之处,同为朝廷官员,谢朓因权力斗争遭受牵连,司空曙被贬,两人的人生态度大致相同:心中虽有志向却无施展之地,既留恋禄位又想寄身栖隐,在“吏隐”上产生共鸣。而“吏隐”又与禅宗的修行方式相通,都强调方式和过程的自然性、适意性。谢朓在诗中表现出士大夫“吏隐”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本就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司空曙自然认可谢朓的观点,既体现对官场的留恋,又不掩盖自己向往自在的隐逸生活。在唐朝盛行的佛教思想和备受推崇的诗人谢朓的共同影响下,司空曙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追求隐逸、凸显禅意。

二、司空曙涉佛诗的题材

从司空曙的诗文中,可以窥见他的人生经历不外乎为求仕、交游、宦海沉浮、入幕、归隐,这种人生经历与其诗歌题材形成对应关系。而其涉佛诗,在内容上可分为三类。

(一)赠别类

大历初年,战乱甫平,州县官员和方镇僚佐间迁调征行频繁,权贵们耽于宴请文人名士、饮酒著诗,以此来揄扬鸿业、点缀升平。而“大历十才子”正是这些文士中的代表,频频出入诗酒酬酢之所,诗歌多为酬唱饯别之作。蒋寅曾说这一诗人群体的创作“台阁生活的单调、狭窄,决定了诗歌内容不出寓直唱和与饯送酬赠之外”[3]。司空曙现存诗歌中,送别赠答类诗歌共有110首,而其中与佛教相关的赠别类诗歌有23首。按照其交游对象,可分为赠别友人和赠别僧人之作。

司空曙一生广结善缘、胜友如云,出现在赠别类涉佛诗中的友人有李端(《赠李端》《赠李端校书见赠》)、庾侍御(《赠庾侍御》)、郑锡、钱起(《赠送郑钱二郎中》)、苗发(《秋夜忆兴善院寄苗发》《闲居寄苗发》)和韦使君、阎别驾(《龙池寺望月寄韦使君阎别驾》)。这些赠别友人的涉佛诗,一部分作于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至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为诗人任门下省左拾遗及之后贬迁长林县丞期间的酬送应制之作。《送永阳崔明府》为送别崔姓友人赴任永阳县令而作,《送郎使君赴郢州》为送别诗友郎士元赴任郢州刺史而作。另一部分为诗人生活体验和情感流露之作,或忆念往昔,或依依惜别,或劝慰勉励。

赠李端

共忆南浮日,登高望若何。

楚田湖草远,江寺海榴多。

载酒寻山宿,思人带雪过。

东西几回别,此会各蹉跎。[4]

《赠李端》追忆与诗友李端交往事。当时司空曙贬谪江陵郡长林县,李端任职杭州,两人曾有共游之事。诗人回忆那段漂游南方的蹉跎岁月,一日登高望远,放眼楚地田野,湖中藻荇一片茫茫,江岸矗立一座佛寺,寺院中海石榴结得正盛,如此美景,怎能少了知己的陪伴!于是诗人兴致昂扬地提一壶酒,冒雪拜访故人,以求把酒言欢。“载酒寻山宿,思人带雪过”表现两人淳朴深厚的朋友情谊。“东西几回别,此会各蹉跎”叙说两人经过几次相见相别,终是各奔西东、聚少离多,但诗人心中始终记挂着这份难忘的回忆。

这类涉佛诗中,“僧”“寺”等词语仅在题面上涉及,构成诗人送别、追忆友人的抒情背景,起渲染环境的表层作用,佛教意蕴较淡。而司空曙在有的赠别诗中则传达出诗人意欲隐遁佛门的心理,内心充满矛盾,欲隐难隐,佛教思想较为浓厚,如《赠送郑钱二郎中》。

赠送郑钱二郎中

梅含柳已动,昨日起东风。

惆怅心徒壮,无如鬓作翁。

百年飘若水,万绪尽归空。

何可宗禅客,迟回岐路中。[4]

《赠送郑钱二郎中》作于司空曙与郑锡、钱起同时都有交往的大历年间。首联中的梅、柳、东风等意象,表明此时为早春时节,诗人鬓角生白发,呈暮年之态,流露出与早春生机气息格格不入的苦闷。末句“何可宗禅客,迟回岐路中”表明作者产生皈依禅门的想法。

司空曙还赠别了8位有名可考的僧人,如太易上人(《送太易上人赴东洛》)、无言法师(《送僧无言归山》)、皋法师(《送皋法师》)、况上人(《送况上人还荆州,因寄卫侍御象》)、隐禅师(《赠衡岳隐禅师》)、秀禅师(《寄天台秀师》)、暕禅师(《闲园即事寄暕公》)、良准法师(《寄准上人》)。除了直接点明寄赠、送别对象,诗人另提及了东晋高僧惠持(《送况上人还荆州,因寄卫侍御象》)、支遁(《闲居寄苗发》),以及南朝高僧惠休(《秋夜忆兴善院寄苗发》)的名讳,作为诗中所颂僧人的指代。不同于赠别友人之诗,司空曙在送别、寄赠僧人的诗歌中,寄托自身对佛僧的崇高敬意,并希冀能拜入其门下修习佛法,远离尘世间的纷纷扰扰。

寄准上人

昨闻归旧寺,暂别欲经年。

樵客应同步,邻僧定伴禅。

后峰秋有雪,远涧夜鸣泉。

偶与支公论,人间自共传。[4]

《寄准上人》为寄赠良准法师之作,准上人即良准法师,作者于大历年间曾与其有一段交游。首联二句可见诗人对准上人行迹颇为关切,知晓其归返,写下牵念之语。诗人想象准上人每日与樵夫同行山林,与邻僧一道,奉持诵习佛经,而寺庙的后山,正值深秋,峰顶已现雪影,远涧溪水潺潺,准上人过着令人艳羡的清静生活。诗人最后称颂良准法师,虽修行简易,不重玄谈,只偶露机锋,但论解经妙,与高僧相较毫不逊色,当同样被世间传扬,受世人礼拜,表达诗人钦佩尊师之意。

闲园即事寄暕公

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

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喧秋雨频。

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

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4]

《闲园即事寄暕 公》是诗人中年以后的作品。开篇即言“欲就东林寄一身”,表明自己有意寄身佛寺了却凡俗,却无奈实难割舍年岁尚小的一双儿女。继而描写老旧的柴门、残阳、瑟瑟秋雨,渲染荒居的冷寂,暗示自身不顺的境遇,由此生发归隐之心。诗中又借用“梅市”的典故,更直言羡慕悠然漂浮的闲云,盼望早日皈依清净无烦乱之所, 暕与 公一同参禅论道、专事兰若。

(二)游历访遇类

《新唐书·五行志二》记载:“天宝后,诗人多为忧苦流寓之思,及寓兴于江湖僧寺。”[5]由于战乱,诗人暂栖寺院、寄读僧舍、游览佛寺的情况比较普遍,诗歌创作中涉及僧侣寺院的内容也随之增多。同时,唐代佛教文化兴盛,文人本身喜欢游历观览寺院、拜访佛门僧人。司空曙的诗歌中提到多个不同的佛教寺院:龙池寺(《龙池寺望月寄韦使君阎别驾》)、兴善院(《秋夜忆兴善院寄苗发》)、庐山东林寺(《闲园即事寄暕 公》)、嵩阳寺(《寄胡居士》)、青龙寺(《宿青龙寺故昙上人院》)、云阳寺《云阳寺石竹花》、慈恩寺(《早春游慈恩南池》《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宝庆寺(《经废宝庆寺》)等。诗人在游览寺院后,有感而发,即景抒怀,表达心境。

5.通过平台Web数据的挖掘,可以分析出一定的网站威胁、欺诈、入侵和很多异常访问行为等。因此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可以有效预防网络危机,构建出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早春游慈恩南池

山寺临池水,春愁望远生。

蹋桥逢鹤起,寻竹值泉横。

新柳丝犹短,轻苹叶未成。

还如虎溪上,日暮伴僧行。[4]

早春时节,远望寺外旷野,顿生春愁。而当诗人来到慈恩寺以南的小池,目睹初吐新芽的柳枝、尚未长成的苹叶,踏过小桥恰逢雀鸟惊飞,寻看绿竹时清澈的泉水潺潺流过,处处流露生机勃勃的春意,诗人的内心得以净化,想要留在此地,与林僧一道日日伴暮而归。《早春游慈恩南池》全篇表现浓郁的春日气息和一丝淡淡的春愁。

经废宝庆寺

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

池晴龟出曝,松暝鹤飞回。

古砌碑横草,阴廊画杂苔。

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4]

废弃的古寺前落满枯枝败叶,无人打扫,殿门兀自敞开不见人影,只有放生池中的乌龟和几只白鹭偶尔活动于此。古碑旁杂草丛生,内廊的壁画布满青苔难见真迹,满眼是凄凉破败的景象。诗人不禁哀叹,禅宫尚且沦落至此,人间的苦难更是难以想象。相比《早春游慈恩南池》所描绘的春和之景,《经废宝庆寺》描绘秋日的肃杀、古迹的毁弃,抒发颓丧的身世之感、时运之叹。

司空曙涉佛诗中访遇僧友之作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赠别诗异曲同工。《过卢秦卿旧居》写诗人访问友人卢秦卿旧居,想象友人隐居时曾汲水灌园、遍山采药,隐逸无忧,感佩卢秦卿情怀淡泊、志趣超卓,体现与老友的深厚友谊。《同苗员外宿荐福常师房》写诗人与友人苗发同宿荐福寺常禅师房的情景,首句“浮生共多故”认为人生短暂而虚幻,充满变故。末句“一愿持如意,长来事远公”直接表明自己愿意入寺奉学佛事,表达诗人厌倦尘世、唯愿皈依佛门清静之地的思绪。

(三)题咏类

这类涉佛诗有题寺、咏物两类。题寺诗是题壁诗的一种,司空曙作有《题 暕 上人院》《题凌云寺》两首。前者题咏暕 法师修行的寺院, 咏写暕 法师修行时焚香拥褐、超然脱尘的宁静神态,并追忆师友情谊。后者为司空曙在四川节度使幕府期间所作,咏写乐山凌云寺及大佛、大佛阁胜景,同时流露出未能出世的憾意。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至盛唐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6]“即物”指对事物的咏写,“达情”指作者情感的抒发。司空曙有4首咏物类涉佛诗,咏写石竹花、风筝、古寺花、远寺钟,借所咏之物表达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契合王夫之所说的“即物达情”。

云阳寺石竹花

一自幽山别,相逢此寺中。

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

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

谁怜芳最久,春露到秋风。[4]

石竹花是供观赏的一种植物。诗人于云阳寺目睹此花,曰“相逢”,给人邂逅故交之感,可见其对石竹花的喜爱。诗人欣赏石竹花的姿容和芳馨,感叹“谁怜芳最久”,对栖隐于深山、少有人关注的古寺之花表达怜惜之情,同时借花自喻,以抒发诗人无人赏识的苦闷。

三、司空曙涉佛诗的艺术特色

司空曙作为大历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包括涉佛诗,难掩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代印记:由激情洋溢归于平淡冲和。司空曙的涉佛诗,凸显其独特的个人创作风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闲淡清静,真切感人

大历诗人喜欢用“清”来品评同一时期诗人的作品,这源于对谢灵运、 朓谢 、王维等人秀丽洗练诗歌语言的借鉴。在司空曙的涉佛诗中,“闲”“清”等词出现频率较高,诗人偏爱用“清光”“清琴”“闲居”“闲吟”“闲云”等清新淡远的形容词,营造清幽的氛围并借以抒发孤清冷寂的情思,展现诗歌闲淡清静的风格。司空曙是个极富情趣的人,诗歌内容大多具有真情实感,尤其是迁谪后的诗徘徊低回、深切感人,蒋寅评价“以其真切,故常有动人之处”[3]。

赠庾侍御

年少身无累,相逢忆此时。

雪过云寺宿,酒向竹园期。

白发今催老,清琴但起悲。

唯应逐宗炳,内学愿为师。[4]

《赠庾侍御》系寄赠老友庾侍御的忆昔慨今之作,诗中提到的宗炳是南朝高僧。司空曙与庾侍御少年时光没有烦事寄累,年老忆及往事发出“唯应逐宗炳,内学愿为师”的感慨,向往身心清净的佛门之地。诗人由“年少”到“白发”的回忆,感人至深。又如《咏古寺花》中的“迟迟欲去犹回望,覆地无人满寺风”,上句写人流连回望不忍离去之情,下句写古寺花飘零无主之恨,无穷的怅惘和惺惺相惜之意尽在不言中,含蓄蕴藉,读之回味悠长。

(二)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司空曙长于抒情,尤长于表达即时的情感与心境,他的作品情韵浓厚,意境超妙,自然动人,给人以丰富细腻的艺术感受,这得力于诗人取景造境的功力。

同苗员外宿荐福常师房

浮生共多故,聚宿喜君同。

人息时闻磬,灯摇乍有风。

霜阶疑水际,夜木似山中。

一愿持如意,长来事远公。[4]

《同苗员外宿荐福常师房》描写隐隐传来的钟磬声、伴随风吹的摇曳烛影、白茫茫似在水边的结霜台阶、暗夜中的树木等一系列清冷意象,营造幽寂虚空的意境,表现诗人夜宿寺院时空寂的心境。夜深人静之时,连那缥缈的远钟声、微弱的灯影动静,都被诗人一一体察,可见其襟怀之幽远。细品此诗,一位斜倚孤灯、游走霜庭的落寞诗人形象毕现。同为写古寺情景的另一首《送曹三桐猗游山寺》,开篇一句“山蹋青芜尽,凉秋古寺深”[4],表现深秋时节草色枯败、山寺荒芜的肃飒气象,而入夜耳畔传来的凄噎古琴声,更添离别的萧瑟之感。明代谢榛赞其“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7]。司空曙在组织意象时语体工整精严,炼饰雅洁,韵致清绝。

(三)色彩对比,生动可感

司空曙的涉佛诗中,诗行常见颜色词,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倾向,是作者精心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结晶,代表司空曙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统计,司空曙诗歌作品中有102首运用色彩词,其中青色最为频繁,又常以青、白二色对举。在其涉佛诗中同样可以找到印证:“绿田通竹里,白浪隔枫林”(《送乐平苗明府》);“厌逐青林客,休吟白雪歌”(《闲居寄苗发》);“雪过云寺宿,酒向竹园期”(《赠庾侍御》);“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酬李端校书见赠》)[4]。青、白色彩对比,清爽、醒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王维的诗作中就有这样的审美运用:“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8]。而司空曙更是刻意发挥,将色彩融入诗句中,与其平淡诗风相映成趣,如在“日暖风微南陌头,青田红树起春愁”(《寄胡居士》)、“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云阳寺石竹花》)中[4],加入青、白、红等多种色彩。诗歌尽管传达怫郁愁苦的情绪,却能给人留下一抹明朗的印象,而非清一色的黯淡压抑。

司空曙涉佛诗中还使用数量词“百”“万”,“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题凌云寺》),“百年飘若水,万绪尽归空”(《赠送郑钱二郎中》)[4]。前者从空间、数量上增添凌云寺景象巍峨壮丽之感,开阔读者想象;后者暗含夸张,加重诗人无可奈何的语气,且对仗排列,增强悲壮气势。赵翼曾言:“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9]意思是说,炼字切忌流于尖、诡,要能与通篇浑融,一字胜百语。无论是色彩词的运用,还是数量词的运用,司空曙都能使诗句产生奇而不怪、生动可感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意象的蕴涵。

司空曙的涉佛诗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拓展了诗的题材,丰富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的内在韵味与美感特质,对研究大历时期佛教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司空佛教诗人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