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开发策略
——以永泰县为例

2022-11-21杜振钊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福建省旅游业旅游

杜振钊,朱 虹*

(福州工商学院,福州 350715)

发展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当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宣传力度、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管理标准等领域,研究模式偏于宏观,难以从根本上指导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以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以永泰县为例,以乡村传统历史民族文化和乡村实际情况作为支点,在深度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与可行性分析

(一)乡村旅游概念界定

杜江等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景观、乡村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体验、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1]。何景明等借鉴国外的乡村旅游的定义,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孙飒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3]。

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全新的突破口,是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杨桂华、张祖群等认为乡村旅游可以满足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旅游者,吸引他们前来乡村、进而促成一切旅游活动,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对于当前乡村振兴、“三农”政策的实施具有很大的作用[4-5]。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学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的认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骆高远、赵希宁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可以促进城乡互动,推进农村文化传承,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也有助于推动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推进乡村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4,6]。徐忠勇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对农村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的参观与体验,还有让游客与自然相处的碧水蓝天,让居民易居乐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让旅游者舒适居、行、游、购、食、品、休、闲和赏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7]。

(二)实现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高度重视是其得以发展的首要原因。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农村现代化、城镇化等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个可操作性的商业模式,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项政策的颁布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各地也颁布了相关政策,为乡村旅游的贯彻和执行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比如:2016年福建省推出的“放心游福建”旅游服务承诺,2018年提出的《福建省乡村旅游“百镇千村”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2019年印发的《福建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进一步巩固了乡村旅游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的重视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8]

2.国内旅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稳步推进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旅游活动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娱乐性项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每2~3年约10亿人次的规模逐渐增长,2019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06亿人次[9-10]。

3.人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人民可支配收入得到了显著增加,也支撑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全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居民生活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开拓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2019年,全国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达2 51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9%等[11],进一步说明了全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休闲旅游等娱乐支出在生活中的占比增加。

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福建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6.8%,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省共有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5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10家,每个设区市都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旅游业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此外,福建省海洋资源也相当丰富,其陆地海岸线高居全国第二位,长达3 752千米;沿海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 321个(其中有居民岛屿98个),居全国第二位[12]。丰富的自然环境为福建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可能性。在乡村资源方面,福建省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的有10个。以永泰县为例,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土人文资源为永泰县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基础。目前,永泰县共有A级景区11家,包括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5家;2016年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拥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5个。2019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永泰县共接待游客量75.59万人次,与2018年同期比增长16.01%;旅游总收入3.25亿元,与2018年同期比增长58.36%[13]。永泰县政府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争取省市县各级支持,针对重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特色旅游开发作为主导,坚持“绿色引领、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打响“永泰自然来”品牌。

2.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较为厚重

福建省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拥有保护完整、传承良好、独具特色的多种文化形态,如地域文化、儒家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福建省人民的思想文化宝藏,不但推动着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且还为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福建省的文化传承历史悠久,且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以永泰县嵩口镇为例,其为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渡口、闽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虎尊拳的发源地。永泰县嵩口镇不仅具有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古建筑艺术文化、饮食文化,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这也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支撑。为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永泰县将休闲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扶持了业态示范和传统工艺,将乡村旅游与体验文化融合发展,促使游客进行参与互动,推动了经济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建设,使其成为福建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广大的乡村地域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常规的弹力绷带小手套只能起到对手背的固定,患儿的腕关节活动过大则容易造成绷带手套的移动甚至脱落,不利于留置针在患儿体内的留置,而改进后的弹力绷带小手套能够起到对患儿大拇指的固定作用,在增加患儿舒适程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手套移动或脱落的概率[4]。

3.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福建省的港口可直达世界各地,文化的纽带可直通东南亚。福建省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每个地级市都设有动车站的省份,本身具有强大的优势,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国道10 982.02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 839.74千米),6个民用航空机场,水上运输船舶1778艘,公共汽电车20 799辆,全省有2个城市(福州市、厦门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车站102个[14]。这些条件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保障,也使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特定的优势。福建省历来就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和拥有独特优势的地方,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素有“福州后花园”之称,目前全县有1个火车站,截至2019年全县公路硬化通车总里程1 822千米,其中国省道165千米,县乡村道1 657千米[15]。2019年永泰县嵩口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成并启用,加快了农产品运输周转,降低了村民运输成本[16]。永泰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秉承乡村要振兴,交通要先行的策略,大力建设和改造村主干道,为当地村民和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这样,永泰县的地理位置优势得到发挥,其旅游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

1.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福建省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但是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投入利用相对不足等问题,导致地方旅游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相对较低、游客体验难以满足、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发展等现象,从而便降低了对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据2019年已公布的福建省春节旅游收入情况显示,福建省旅游总收入211.57亿元,同比增长22.8%,接待游客2 638.68万人次,同比增长16.4%[17]。福建省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虽然不算太低,但是整体收入与其他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份仍有差距。另外,福建省在旅游品牌的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旅游宣传方向较为分散,聚焦度不强等。比如: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相对靠前的几个城市,厦门更重视于海滨城市的宣传,而泉州的宣传更集中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省会福州将精力集中于“闽都”文化的宣传等,从整体来看全省的旅游业显得较为分散。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的现象在县级层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以永泰县为例,永泰庄寨建筑群是该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顾问朱良文教授曾称其为“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传统乡绅文化的载体”。永泰庄寨建筑群分布较广且数量多,有些庄寨建筑群因常年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蚀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而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相比于正被大力推广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而言,饱含文化特色的旧庄寨建筑群由于修缮费用较高,传统工匠技艺面临失传等系列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很有效的修缮与维护,且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2.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建设的障碍之一。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可知:福建省常住人口为41 540 086人,福州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18 589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17 644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30 512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24 474人[18-19]。如果以省会福州来纵观整个福建全局,全省的人均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乡村旅游发展有可能到来的“人才荒”。现阶段,福建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大部分为当地的村民和农户,学历以高中以下为主,对于旅游发展的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使得乡村旅游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4]。由于村中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青少年陆续都前往城市[20],这样村中便只剩下老年人、妇女、孩童,这导致了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拥有了天时与地利,却失去了“人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渐走向下坡趋势。

3.乡村旅游智慧化程度低

“互联网+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如今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智慧景区的建设既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又是未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福建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的发展程度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为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乡村旅游智慧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消耗,且福建山地众多,大多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并不是特别完善,对于新型技术的更新与应用都存在受限问题,导致了乡村旅游智慧化的建设处于较为困难的现状。永泰县于2014年启动了智慧旅游建设,并且开通了6大项目和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推动永泰智慧旅游的建设[21]。但是,仍有诸多不利因素指向永泰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建设。比如: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和设备的建设仍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乡村互联网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足以支撑智慧化平台和设备的运作;居民乡村旅游智慧化服务意识较弱等不利因素[21]。这些现实的问题导致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向智能化发展的道路止步不前,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乡村旅游更新换代的困境。

三、福建省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和发展方向

(一)加大政策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乃至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应该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扶持,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布局,进行政策的灵活调整。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通过进一步的考察和调研,加大对村民的宣传力度,与村民建立良好的交流,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除此之外,应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地区的发展进行统筹分析和考虑,制定更加科学、更具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同时,在此基础上应该注重不同部门的联动配合,将乡村旅游的发展贯彻于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脉搏和趋势。

(二)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所拥有的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自然风貌、民俗趣事等资源,打造出更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同时,福建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中央苏区县52个,老区县(市、区)78个,革命遗址遗迹2 683余处且大多数集中于乡村地区。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红色文化依旧不可或缺,未来可尝试将其作为发展福建省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对集中于乡村地区的革命遗址进行修复、保存和开发。除此之外,还可尝试挖掘开发潜藏于福建省民间的宗教文化资源。

(三)改善经营模式,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

当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乡村旅游业正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应该更加注重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应该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特征和不足,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改善乡村旅游的经营环境。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尝试对现有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探索引进相关技术人才的新路径,以多种方式来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和受教育程度。另外,应该以多种方式来增加乡村旅游对于青年一代的吸引力,强化对青年人的政策宣传,树立青年人服务基层的意识,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应充分发挥福建省的地理优势和“人脉”优势,引进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经营模式,服务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改进,具体可尝试进一步把握信息时代的发展脉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云端”优势,发展线上宣传和线下体验的双结合,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开拓新的路径。

(四)推动智慧化升级,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

在推进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上,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质量和乡村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以打造升级版的乡村旅游。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注重把握时代特点、抓紧潮流机遇,要加大资金投入,改造和完善智能化系统和设施,提高旅游景区的工作效率并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服务,增加乡村旅游的科技感与不同于城市旅游的体验感。比如:建立乡村旅游智慧化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等线上信息软件进行乡村旅游的宣传,通过旅游类APP给游客提供交通、住宿、饮食等配套服务;建立乡村旅游智慧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收集分析和信息检索,对游客进行系统的分析,为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路线的选择,在旅途过程中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在旅途结束后收集游客的评价、投诉和建议并进行分析处理。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注重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一方面,应该注重在发展精品旅游项目的同时,丰富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比如:在夜晚休闲时,可以举办民俗活动(篝火晚会、民间艺术展)等;在丰富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同时,也增强村民之间的联系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乡村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实现乡村历史文化的4D体验,让乡村历史文化在动态的虚拟世界里更好“活”下去,打造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灵魂”。

四、结语

福建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优势,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可能性和开拓性。福建省由于在古代交通不够发达,山地众多,使得与其他省份的交流相对较少,旅游业也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但这也为福建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提供了基础,使具有文化内涵和鉴赏价值的特色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福建省依然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这就需要经营者在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时,抓住所在乡村的文化特色,与所要表达的乡村文化主题加以结合,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经营者可以参考比较成功的乡村项目和产品,将自己的所学所想结合进去,加以改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仍将服务于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大战略,但是也应该将其具体实践体现于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乡村的精神内涵,还要体现村民的文化自信,凝聚出乡村文化的魂魄,使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更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时,应以创新发展为核心,与现代的科学技术适度结合,营造不同的乡村体验;在文化和环境的保护以及产品经营销售模式上,也可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赋予最优的策略,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具艺术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在这过程的实现中,需要对乡村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与当地政府一同商讨,优化政策,美化环境,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更进一步的支持。

猜你喜欢

福建省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福建省妇联发布关爱儿童行动10项举措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旅游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