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优化语文作业的策略探究
2022-11-21刘艳
刘 艳
(哈尔滨市实验学校,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双减”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但作业却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为每一个教师提出一个难题:如何为孩子们布置一份高质量的作业。这份作业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乃至让作业变成一种欣喜和渴望,但同时也能让这份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助力。对每一位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如何让语文作业更适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如何让语文作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双减”政策的重要性、长期性和指导性。必须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将课内外学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将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用少量的、高质量的作业代替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大量作业,达到“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目的,送给每个孩子适合他们“品味”的精致“礼物”。
一、作业布置的目的性和效果性
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厌倦,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量大,大量作业经常让学生忙到深夜。“深夜里,您都睡了,我还在写作业”,这是学生的呐喊。所以作业必须慎留。教师必须要清楚所留作业的目的性和效果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目的明确:学生所要巩固的知识和要训练的能力,必须细化。一次作业,就巩固学生的一个知识点,训练学生某种能力中的某一方面。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我们要清楚的是,信息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就可以只布置获取人物动作信息的作业,下次布置获取人物神态信息的作业。这样作业就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效果性,且作业任务量大大减轻。
二、作业布置的整体性和长远性
要贯彻“双减”政策,实现“双减”目标,必须要让作业量变小,但却要提高每次作业的质量与效果,所以必须把学生所学知识、要训练的能力、要提高的素养、要培育的审美、要引导的价值观逐一细化。学期初制定好作业细化书,在群组中商讨明确,然后配以时间表,规范好每次作业或者每一阶段的作业,明确达到的目标。这样作业就有很强的整体性,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布置作业的随意性,从而就会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要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因此,长远性也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的,不仅考虑一学期,要考虑一年度,甚至是整个小学时期或初中时期。以小学为例,我们接手一年级的学生时,就应该规划好学生们每年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要形成的素养能力,这样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培养目标就非常清楚,为之配套的作业目标也就会变得清晰。
三、作业布置的具体性和层次性
在教育学术与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布置不同的作业。个人认为,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基础而言,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无法实现。所以个人认为,分为不同的群组,就可以达到个体发展的目的。人类具有很强的群居性特点,所以有很多的共性,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共性,比如学习能力、审美爱好、思维方式、见识见解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群组,这样我们就能基本把握这个群组的基本特征,针对这个群组的特征布置适合这个群组的作业。这就能使作业不再是作业,反而能变成一种渴望、一种期待。群体会非常愿意完成作业,这会极大地促进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当然,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让组长为每个个体适当调整作业)。
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一样的,因此,在学习阶段,学生会有不同的成绩表现。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设置分层次作业。如:采取“自助餐”形式,分为必做题、选做题、拓展题几个层面。安排“套餐型”形式,分为基础字词练习、句式练习、阅读拓展练习等。将选择权力交给学生,学生拿到的都是自己想要完成且能够完成的作业,作业自然就不再是负担。通过分层作业实现不同的人在语言上的学习,从而实现不同的发展目标。
个体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藉此评价学生的好坏。我们相信,每个人,在适当的时机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茫。“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安慰。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个时机,只不过有人是盲目的,有人是清醒的。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能有更多机会去发现这个时机。亦或者,让人清醒去发现这个时机。
四、作业布置的创新性和开放性
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反感,除了量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形式太单一、太刻板。让学生体验不到家庭作业的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布置作业的形式。就语文作业而言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所以可设计实践性作业。这包括练笔、小作文等,更包括与人的交际与沟通。这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能使语文课堂作业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能用大语文的眼光进行观察这个世界。
可以布置观察、收集类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通常用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用于学生写作。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接触生活中的人和事,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的真相。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抓住生活细节写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布置思维导图作业。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创建学习文本的思维导图,绘制知识树图、单元总结思维导图等,这些作业有很大趣味性。这就引导学生热爱做作业、创造性做作业,减轻了学生作业负荷,使“双减”目标落到了实处。
“双减”背景下,作业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这里,既包括作业内容的开放性,也包括布置作业主体的开放性。比如具有思辨性质的作业、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生活中的现象等,都可以作为开放性作业,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如《两小儿辩日》就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课文中所描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会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在最近的教学实践中,受到盲盒的启发,开展了盲盒作业。这种盲盒作业极大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期待值,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但盲盒作业对教师的工作量要求极大,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精力才能完成。这只是新开展的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五、作业布置的反思性和发展性
教师布置的作业是一定要批改的,否则就不要布置。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除了要关注常规的数量、质量等,还要更加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和作业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反思,反思自己作业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原因,这些目标在实现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等,通过这些引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引导自己对作业布置的调整。
在布置《守株待兔》的作业时,笔者留下这样的作业:如果你是农夫,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兔子呢?(200字小练笔)。其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辩证思维方式。但学生的回答中,几乎都没有应用到寓言中的经验。这则寓言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可是经验主义就一点可取之处没有吗?但孩子们很少想到这一点,我的目的就没有实现。但有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就是我是农夫,但我为什么要去得到更多的兔子呢?我可以多种土地啊,而且兔子也好可怜啊!这样的答案,让我认识到,我的作业是不严谨的,也让我看到了作业开放性和发展性。等我再布置这个作业时就可以调整为:农夫一定要得到兔子吗?如果是,他应该怎么做?作业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
六、作业布置统一性和协调性
所谓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不仅指教研组内的统一和协调,更多的指是班级内不同学科之间的统一和协调。学生们每天要学习不同的科目,如果每一科都布置家庭作业,即使每科很少,累加在一起,作业也会特别多。因此必须要在班级内统一和协调。这种协调和统一作业的主体必然是班主任,但是按目前的教学管理方式来看,班主任很难去真正做到这一点,因此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思考教学管理方式,赋予班主任权力,来协调班级的作业。作为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和任课教师协商,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作业问题。
七、作业批改的及时性和技巧性
一但布置作业,必须严格批改,对不能上交作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追问。批改必须认真及时,条件和时间允许的话,要尽量去面批。面批作业,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促使信息对称,从而使教师能更好地反思作业的目的性、效果性、具体性、层次性等。
“面批”还能密切师生关系。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难沟通、难接近,学生不敢问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亲近,才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通过面批,友善地与其交谈,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诚恳地指出作业中每一处错误,就如同在师生关系中增添了一种润滑剂。
表达方式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但是在很多时候,表达方式却比表达的内容更重要。面批除了及时以外,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批改作业的方式与技巧,但除了这些技巧以外,批改作业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创造新的技巧。比如,作业批语要尽量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这也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的作业中去发现优点。批评性的语言可以有,但要尽量婉转。
八、要避免重复性和机械性
无论说与不说,在作业布置中大量的重复性和机械性作业是一直都存在的。这既是教学习惯使然,但更多的是考试的指挥和引导,所以“双减”不能只是一线教师的任务,也不是只依靠一线教育工作者就能完成的。但仅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进,重复性和机械性的作业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百害而无一利,既耽误了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了家长的精力。
作业管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业,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并能有效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以,某种程度上讲,作业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如何布置作业,需要所有的教师共同努力,锐意创新,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