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初步探索
2022-11-21孔玉华
孔 玉 华
(牡丹江市第四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充满了矛盾且非常复杂,我们可以称之为“困难期”或者“危险期”。这个时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年龄在12到16岁之间,恰恰处于初中阶段。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主要特点是:生理发育处于高峰阶段,身体外型变化,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等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青春发育期之前,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青春发育期则达到10—12厘米之多。骨骼的变化也带来体重的增加,童年面部特征逐渐消失,比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和两鬓后移,嘴巴变宽。
生理机能的变化。青春期学生的肌肉和脂肪也发生了变化,男生肌肉变得强健,女生变得脂肪增多而显得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甚至达到成人的脑重水平。脑电波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逐渐趋于平衡,心肺功能增强。
性的发育逐渐趋于成熟。生殖器官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发育比较缓慢,一进入青春发育期,发育速度直线上升。男性比女性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等因素的增加,学生青春发育期出现了普遍提前的状况。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
心理发展呈现多种矛盾并存的特征:身体发育成熟与心理发展滞后产生的矛盾。由于个体在青春期阶段,身体迅速发育会产生成人感,认为自己长大了,需要得到尊重,渴望拥有相应的地位,实际上内心还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
心理断乳期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很多男生随着身高的增长,成人化独立的意识越发强烈。由于受到经济的困扰——无赚钱能力,又受到认知水平以及父母的羁绊等困扰,并不能完全独立地处理问题。
心理的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心理有了小秘密,不愿意倾诉给成人,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增加了闭锁性的程度。同时愿意将自己的心事说给伙伴听。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享受成功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却不能接受失败,容易自暴自弃。
以上这些特点使青春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矛盾同时带来情绪上的焦躁不安。因此,初中阶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大纲》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明确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这些知识的普及,并非心理学科独立完成,需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初中教师无论是数学学科教师、外语学科教师,还是其他学科,都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逐步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科渗透、因势利导是心理学知识融于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博采众长突出学生心理的特点, 成为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
一、积极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其厚重的理论支撑下的心理辅导模式花样繁多。学校面对众多的心理辅导模式,要积极搭建心理平台。
(一)整合原有资源,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笔者所在学校整合了原有的个体心理辅导,心理课以及心理讲座等心理资源。将这些工作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常规工作当中,坚持持续开展。
学校在原有的周二心理广播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生涯规划的内容——职业介绍。每周介绍一个职业,由每个班级来自不同职业的家长完成。让学生耳目一新,对未来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学习,同时达到了家校共育的目的。
(二)“请进来,走出去”,更新教育理念,邀请知名专家走进课堂,带领教师参加校外培训
心理中心成立以来,邀请心理专家来到学生身边,为学生亲自做心理辅导。同时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平台,学校派多名教师参加心理课堂的校外学习,培养了更多的具备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力求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学会自助,力求每一位老师改变教育方式运用心理学知识影响、教育学生。
二、定期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班主任既要对本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也是影响和教育家长的重要实施者。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培训班主任教师就是在帮助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开学前、考试前、学期末,选择这样几个不同时间段的关键节点,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每一个时期出现的心理变化,面对随之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提前心理预防和事后经验总结的工作。班主任老师心理知识储备的越多,越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心理老师注重发现班主任日常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加以总结、归纳,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与班主任一起探讨,运用心理学知识巧妙化解难题的方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心理专家近距离感受学生的心理成长,探查学生个性发展
沙盘是心理学知识运用的一个媒介。团体沙盘是借用结构式团体沙盘开展的沙盘心理技术。有效发挥了沙盘各个要素以及团体动力,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心灵成长以及心理辅导以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有效地开展。这种技术的应用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
沙盘活动中,学生们分工、合作完成一个个原创作品。从取沙具到摆沙具的过程里,心理专家运用观察法、分析法能够清晰判断出一些学生的鲜明个性特征,查出个别问题的孩子。
辅导活动后,专家与班主任进行交流。班主任更清楚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为班主任有的放矢管理好班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注入24种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积极心理健康课可以减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激活其积极心理品质。
2.通过积极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积极的人际力量以及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力量。
3.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来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
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级采取不同的形式,上好心理健康课,避免僵化、说教式的教育。
初一年级,研发校本活动课程——团体沙盘课。每一节课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积极注入24种积极心理品质,同学们在沙盘课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初二年级,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上团体积极心理学的辅导课程。注重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导,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情绪体验课程,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首先,缓解了学生因课业紧张带来的不良情绪。通过团体辅导中的活动内容和沙盘活动课,使紧张的情绪片刻消融在愉快的气氛当中。
其次,学生在团辅的活动中,展现了学生不同层面的精神面貌。规则意识、集体意识、消极的、积极的、被动的、主动的、自卑的、敏感的、外向的、内敛的等等不同性格,一一呈现出来。呈现就是一种积极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
第三,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锻炼了各种能力。团体沙盘活动课上,取沙具——面对众多沙具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沙具,就是在锻炼了学生的选择能力;摆沙具——锻炼学生整体布局能力、互相合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讲沙盘故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第四,及时的干预,有效缓解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日常生活当中,学生难免会因为压力而出现这样、那样的不愉快情绪,无论是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还是团体沙盘课,都会使学生身处愉悦、欢快的氛围中。同学们多半会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别人,集体合作构造一个美丽的风景,这种既动手又动口的形式,就是在减轻学生自身存在的压力。
第五,利用团体辅导活动,筛查出心理有问题倾向的孩子。授课教师在团体辅导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发现不同个性的孩子。进一步对个体进行量表测试、个别谈话等方式,鉴别出问题倾向的学生。早发现、早指导、早干预就是对初中阶段学生最好的教育,贵在及时。
五、运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解决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敏感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坚持每周二的心理健康教育广播讲座。将学生在心理课上发现的问题,以及个体心理辅导时发现的敏感的、共性的问题,讲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广播所学的心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学会自行解决问题。
坚持每月一次的家长辅导讲座。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讲给家长听。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小问题、小解决、大问题、大思考,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教会家长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帮助家长解决教育子女的问题。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初中学生成长的特点、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指导家长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提高,用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和教育孩子。
制作精美的美篇普及心理学知识。每次一个小主题,简单易行,画面精美,内容通俗易懂,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喜爱。
六、针对个别心理有问题倾向的孩子,坚持发挥集体的优势,探索家校多方联合、共同教育的模式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老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认真鉴别哪些是一般心理问题,哪些是特殊心理问题。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医院的精神科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一般心理问题,探索出相应的心理辅导模式。
例:初二某班男生存在上网成瘾的现象,耽误了学习,影响了作息规律,学生状态低迷。心理老师获悉,及时与班主任沟通,通过家长了解该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德育校长牵头,召开心理老师为主导,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家长的多方联合会议。共同研究该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经过深入探讨,发现网瘾只是该生存在的一个表象,该生更为缺乏的是来自父母的关怀与爱。心理老师针对这一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辅导模式。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家长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迷茫期。缺少关爱父母及时弥补,缺少人生观价值观引领,政治教师及时进行个别谈心,缺乏被关注班主任教师发挥集体的作用,让这名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期间,心理老师多次对该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这位男孩成功走出心理误区,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此案例的模式探索,在“阳光洒满心田”全市心理主题研讨活动中,受到高度赞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需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充分利用校外教育的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校外资源,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利用街道社区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多角度、多渠道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