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业务创新赋能
2022-11-21汤志贤编辑韩英彤
文/汤志贤 编辑/韩英彤
2022年,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扎根服务实体经济,发掘外汇交易、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潜力,更加注重运用金融科技力量加强各类创新,在绿色贸易融资、普惠型贸易融资方面有所作为。
2021年贸易融资业务顺势而为
笔者认为,2021年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有四个方面值得重点总结。
一是国际贸易融资总体发展良好,贸易的不均衡发展与结构变动,从区域、行业、客户等维度影响不同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经营成效。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1—11月,我国进出口总额折合5.4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1.3%,较2019年同期增长31.9%。贸易增长给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整体向好发展带来底部支撑。但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银行主要客户所在行业存在区别,贸易总量的增长与银行贸易融资经营成果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能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变迁、贸易运行特点制定贸易融资行业策略、客户策略、产品策略的银行,经营成效基本能与2021年对外贸易大趋势保持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初与年末的市场形势发生较明显变化。2021年初,受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等因素影响,银行信贷规模普遍紧张,部分银行减少或推迟贸易融资投放,甚至被迫转让存量资产,转让价格总体上扬。2021年底,“资产荒”出现,强势美元预期下,部分银行美元被动负债增加,迫切需要寻找外汇资产投放出口,转让贸易融资资产情况大为减少,加之降准效应传导,价格竞争压力持续加大。鉴于美国施行缩减购债(Taper),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和美联储加息预期,离岸美元成本大概率爬行上升,境内银行从境外获取便宜外币资金办理业务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空间可能会被继续压缩,银行贸易融资业务要灵活结合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理念,提早研究、提前布局。
二是国内贸易融资国际化继续发力,在平台建设、交易体量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2021年成为人民币计价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年。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上海票据交易所建设投产的全国首个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服务平台,无论是交易规模,还是覆盖的国家地区、参与机构数量,在2021年都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平台不仅支持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也为国内贸易融资资产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从交易体量看,浙江、广东等地银行参与的国内贸易融资信贷资产跨境转让发展迅猛。根据《金融时报》报道,2021年1至7月,广东南沙、横琴片区办理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人民币结算业务1005亿元。天津、重庆、江苏苏州等地也实现了相关业务的创新办理。现阶段,该业务也面临一定瓶颈,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可能成为其主要制约因素。
三是跨境电商与银行贸易融资业务融合发展更加紧密。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1%,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动力。与此同时,银行与跨境电商的贸易融资业务合作,在合作模式、合作场景等方面都得到拓宽和深化,如部分银行通过数字化升级转型,提高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的自动化水平,解决此前合作中存在的贸易背景审核流程长、服务效率较低等问题,为跨境电商提供更快捷便利化的服务;再如部分银行在2021年根据跨境电商跨境收付款的场景,专门针对跨境电商发布一揽子综合服务方案,在提供资金服务的基础上,研究增加外汇避险、跨境保理等服务。
四是绿色贸易融资取得历史性突破,贸易融资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021年该领域发生两件标志性事件:一是据彭博社报道,法国巴黎银行、瑞士信贷集团、荷兰国际集团基于环境保护考衡,将不再向厄瓜多尔亚马逊雨林的石油出口提供贸易融资服务。其深层逻辑是银行为石化燃料贸易提供资金,可能助长客户开发热带雨林自然资源的能力,给河流、土壤、地下水造成永久性伤害。二是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声明,称其开发的KYC Registry工具将纳入国际商会(ICC)《可持续贸易融资指引》,成为第一个纳入该指引的全球应用,此举将为金融机构更好识别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提供便利化支持。笔者认为,上述机构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走向,其在绿色贸易融资方面采取的措施,预计将给整个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绿色贸易融资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在我国暂没有广为应用的标准框架。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部分银行和企业也已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发展绿色贸易金融,如中国建设银行首次推出《绿色贸易融投资指引》;再如中国石油国际事业(伦敦)公司控股的贸易合资公司Petroineos Trading Limited与伦敦渣打银行完成了欧洲首单绿色可持续发展贸易融资。同业银行有必要引起重视,做到未雨绸缪。
2022年贸易融资业务创新发展
展望2022年,笔者认为以下四个关键词值得银行重点关注。
关键词一:外汇结构型国际贸易融资
2021年1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银行有针对性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提升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这一部署对下一步银行外汇结构型贸易融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在岸、离岸外汇衍生产品差异和特点,综合利用在岸、离岸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传统贸易融资业务中镶嵌外汇远期合约、互换、期权等外汇衍生品交易服务,一直是银行协助外向型企业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锁定收益、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一直是贸易融资一大创新来源。近几年这类业务受到了一定抑制,总体发展相对缓慢。
在2022年,由于鼓励措施的出台,以及产品特征对贸易具有促进作用,搭载外汇衍生品交易结构的贸易融资将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相关创新将有所增加。但与2015年“8·11”汇改前相比,这种创新与发展将体现得更有管理性,预计各方在推进业务的同时,会更加兼顾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商业银行应及时把握政策动态,提高外汇业务交易、产品创新能力,落实好相关政策部署,助力“稳外贸”,抓住发展机遇。
关键词二:新型国际贸易融资
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21〕329号),鼓励银行为诚信守法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提供跨境资金结算便利。此前,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国办发〔2021〕24号),倡导银行为企业真实合规的离岸贸易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在2022年,银行运用各类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更好地服务离岸贸易,一方面应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支持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行业和核心产业;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改进对系统和产品的管理能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如建立离岸贸易融资客户白名单制度,对客户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在业务准入、监测、事后管理中高度关注贸易流、资金流、船舶轨迹等各类数据的自洽合理性,根据离岸转手买卖、全球采购等不同类型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特点制定分门别类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银行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三:升级转型供应链金融
2021年11月,银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推动银行保险业深化供应链融资工作。2021年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亦专门提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在贸易融资领域,供应链金融并非新近热点,其能弥补传统贸易融资方案的部分缺陷也已基本成为业内共识,尤其是在系统风险预警与控制、基于银企深度合作的一揽子贸易解决方案提供、授信服务效率与质量改进等方面,供应链金融被业内寄予了厚望。
但供应链金融本身同样存在若干尚待解决的问题或不足,例如外界对核心企业的期待与其实际意愿和动力经常存在偏差、各参与方数据交互和数据处理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共享水平有待改进等。其中,银行端的问题集中体现于:部分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系统应对能力与理论界、监管部门、企业对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高期待、高要求存在差距,一些现实的问题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完全解决。
在2022年,面对客户和外部的期待与诉求,运用供应链金融理念发掘贸易融资业务潜力将成为业内的重点方向之一。银行可考虑基于整体、全流程的业务逻辑(而非单业务思维)进行推动推广,第一要务是捋顺银行前台营销、信贷审查和信贷管理、中后台操作、科技系统支撑等方面的关系,打破“部门墙”,形成合力。在此前提下,围绕核心企业,整合合同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风险监控措施的闭环,更多依赖贸易的自偿性特征,对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高效的结算、融资(预付款融资、保理、保单融资等)、外汇衍生品交易等服务,形成并利用供应链数据湖泊,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多有附加值的服务,协助企业更好运营,增强供应链条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四:技术驱动普惠型贸易融资
2021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将“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好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作为2022年需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银保监会此前亦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49号),不仅鼓励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服务,还指出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力量,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这都为普惠型贸易融资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打下注脚。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存在,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所致,如何做到既较好控制风险,又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效,一直是银行重点思考的问题。目前看,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全面推广,数字技术在普惠型贸易融资方面的作用可能进一步放大。
更好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将是2022年贸易融资发展的主题之一。银行对此应秉持“实质重于形式”的观念,增加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强化技术对中小微企业贸易融资的支撑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已于2021年12月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1〕52号),从具体内容看,未来在政府部门(海关、税务等)、金融机构、企业之间,与中小微企业相关的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力度将大大升级,数据潜能将得到更好开发,综合利用效能水平将得到根本性的改进。银行应该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智能响应、平台运作、线上高效交易等方面的能力,做到更精准画像,为中小微企业贸易融资的审查审批提供便利的支撑条件,推动普惠型贸易融资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更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