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校-师承-地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岭南特色针灸应用型人才的探索*

2022-11-21刘亚敏符文彬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床边中医药大学岭南

张 媛 刘亚敏 于 涛 孙 健 王 聪 符文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120)

岭南特色针灸是岭南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岭南特殊环境下出现的特色病种和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的影响,产生了针刺等相关方式的医疗实践。在岭南医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针灸疗法,促进了针灸的发展[1,2]。至近现代岭南涌现出了司徒铃、韩绍康、卢觉愚、靳瑞、陈秀华等一批优秀的针灸名家,那么如何传承好这些岭南地域特色针灸疗法,培养出具有岭南中医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是我们现代中医教育的重要内容[3]。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中医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中医教育主要包括民间的“师承教育”和官方的中医院校教育[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发展中,作为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传统形式,造就了大批医术精湛的名医和实践型中医人才,在中医教育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注重中医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徒弟通过跟随在师父身边,对其医术的耳濡目染及医德垂范,从而学习到师父的“医德医术”。在跟诊实践中慢慢感悟中医的深厚内涵,逐步理解并掌握中医理论,从而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模式[6]。中医院校教育模式对我国中医人才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历史,在古代已出现类似由官方组办的中医院校进行中医人才的培养,到了近现代,相比于学习针对面较小的“师承教育”,中医院校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能更加系统、规范地学习医学知识,包括西医学知识及现代先进医疗技术,同时可以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促进知识的交流、增加知识储备。但是相比于“师承教育”,这种集体化、大规模的中医院校教育模式,出现师生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减少、学生在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上出现脱节、学习年龄有所限制等问题,均不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及中医文化与技术的传承[7]。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现代院校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不足之处,在不断创新的中医教育模式下,传承好岭南地域性医学文化与技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于2017年9月开始探索“岭南班”的教改工作。至今3年时间,本针灸教研室反复探索“院校-师承-地域”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针灸学科上的应用,引入临床一体化小班教学方式,为培养具有岭南中医针灸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传承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做法总结论述如下,期望能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1 规范临床针灸教材 重视与临床应用接轨 梳理适宜技术 发挥岭南特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灸学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为满足学生在实际临床中对针灸技术的应用需求,则需要有以接近临床为导向,突出针灸临床诊治思维,规范操作针灸技术的针灸教材。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科教研室秉承“继承与创新”的理念,以广东省中医院大针灸科主任符文彬教授为主编,多名有丰富针灸临床经验的医生和教学经验院校教师参与编写了一系列书籍,编写的《临床针灸学》教材,首次从明确疾病的诊断、加强病证的评估、重视经脉辨证、明确针灸治疗策略、治疗方案的制订等方面叙述,有助于学生培养临床诊疗思维和提高临床技能;还编写了《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此教材严格规范了每一项针灸技术的操作流程;而编写的基于国家标准化的《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腹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实用电针疗法视听教材》等则是用影像和图片等多感观形式加深学生记忆,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学习针灸技术的规范操作,满足了学生在实际临床中规范操作针灸技术的需求。此外,为培养具有岭南中医特色的应用型针灸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科教研室重新编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在培养学生系统深入的学习专科知识和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方面,加强对岭南针灸特色适宜技术的梳理。把岭南针灸特色适宜技术,如:岭南传统天灸、司徒氏灸技术、精灸技术、靳三针等编写进《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岭南特色。

2 实施临床一体化教学 丰富教学手段

2.1 加强床边教学与互动 思维与技能并重 针对学生学习针灸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需同步的要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对“岭南班”实施临床一体化教学,加强床边教学。在真实的临床场景中,巩固上课期间的教学内容、拓展课外教学内容,学生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医学人文素养,成为专业素质、职业道德都强的优秀中医人才。针灸学科的床边教学依托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展开,将临床课程教学任务交由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及病房完成。针灸科教研室根据床边教学的特点,组织专家对针灸临床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专项研究,形成指导性的课程教学大纲。与传统的校园课堂教学相比,床边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除了基础的课堂知识讲授之外,床边教学模式还具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包括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技能操作训练、课间见习、集中见习等。其中重点采用“床边教学+讨论”的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分离的缺陷,更好地帮助学生将针灸理论与临床特色技术在教学中融会贯通,提高学生针灸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依托流派 名医工作室 重视师承方式 针对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特点以及学生在专科病房视野有限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强化学生现有的临床思维与技术能力。一方面,我们根据“岭南班”“院校-师承-地域医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采用个体化的培养方案。为进一步让学生直观了解制定针灸临床方案的思维与过程,鼓励学生整理、挖掘岭南地区针灸流派名家学术思想,扩展课本外知识。充分利用流派、名医工作室资源,包括司徒铃教授工作室、岭南针药相须流派工作室等名医学术思想,将所得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教学中,并依托流派、名医工作室,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岭南名中医学术思想成果,加强中医自信。另一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科教研室建立了特色针灸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定期举办流派及名医工作室针灸特色疗法演示及培训,让学生在名医示范下深入学习针灸技术操作细节。进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思维方法”的教学,在门诊带教中指导学生时强化临床思维训练,拓宽学生诊疗思维,培养特色针灸人才。此外,我们依托学会及专业分会,为学生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在不同学科的交流碰撞中启发新思路,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丰富专业知识、培养多维度的临床诊疗思路。做到立足“以学生为中心”“以建立针灸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技能为导向”,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求知,提高自学效率,提升学习能力。

2.3 完善教学条件 传统与创新教学技术融合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指导,正积极探索相适应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的教学新范式。大力推进智慧教学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我们正推进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完善建设“针灸学PBL网络教学平台”,并进一步探讨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已加强了名家手法影像记录工作,保证学生能够长期直观接触传统针灸操作手法,结合临床教学中的实操,有助于学生加快技能从练习到实际临床操作的进步。另外,我们目前正建设一批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包括积极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开展线上线下“金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将研究成果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课堂与临床教学中投入使用,通过建设网络平台进行成果宣传和推广应用,共享教育资源,从而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延伸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自主学习能力。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优化反馈体系

3.1 实施严格的师资遴选 培训 “岭南班”教学以“厚基础、强能力、重思维、显特色”为人才培养方案特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极高。床边教学的实施意味着相关课程需要临床师资来完成,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临床、教学、科研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并能很好地将三部分融会贯通且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承担课程教学的临床师资必须是副主任以上的医师,且需要通过学校的任课教师资格审核。同时,通过组织开展该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以讲授为主和以讨论为主的2个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由主讲教师队伍中日常随机评估90分以上的教师承担,博士后进行“床边教学+讨论”课程协助。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定,保证师资队伍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需建立一支梯队合理、高素质、重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科教研室组建“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小组,以大院集中教学讨论、教学例会等方式,提升临床师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此外,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科教研室还建立了“名师教学传帮带”工作室平台,采用名师“师带徒”形式,鼓励教师跟师名医、进修、访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综合能力,并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从而实现“教学-临床-科研”的“三带动”良性循环。针对“岭南班”学生日益增长的高水平教学需求,以及临床带教对人文关怀的特殊要求,我们重视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3.2 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监督机制 临床一体化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出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对床边教学的质量监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要建立稳定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保证床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床边教学不同环节的教学要求,我们将工作内容逐一细化分解到科室,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稳定的床边教学信息搜集、整理、总结及优化教学与带教反馈的评价机制,如将床边教学统一纳入学校整体的网上评教评学系统,实施教师学生互评方式,学生可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带教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在临床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遗留的疑惑和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整。促使教师积极改进,提升教学方式和质量,精准施教,确保教师与学生保持有效、良好的交流沟通;建立床边教学督导听课制度,不定期安排学校督导专家至各床边教学点进行随机听课,及时了解掌握临床课程的教学情况;组织开展床边教学专项检查工作,对床边教学各项环节进行全面深入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

4 建立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 检验教学成果

除对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外,我们鼓励学生参与临床实践,通过实际诊疗的效果反馈,帮助学生准确验证自己临床思维是否正确以及是否熟练掌握适宜技术及诊疗技能。根据“课堂+病房”的授课方式,通过“课堂讲授-床边教学-临床见习-课堂讨论”等形式,从基本概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考查,在一个学习模块结束后,进行客观性临床技能考核,最后综合各阶段考核成绩进行学习评价。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尽早适应由传统课堂到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医学生在课前对课堂讨论或床边教学“问什么、何时问、怎样问”有所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想”,而不只是“被动看”。此外,我们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特点,鼓励学生创新发展,鼓励学生们参加创新课题,将所学所得转化为成果,开展创新科研项目并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验证知识、启发思维,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5 总结

在当代形势下,院校教育仍是主要的中医学教育模式。因此,对于如何在立足于院校教育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汲取师承教育的精髓,构建有中医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发展中医药教育的重要问题,是提高中医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在中医人才的培养上重视引进地域医学特色教育,对发展中医特色应用型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与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床边中医药大学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叮咛
Two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Teaching:A Classroom-Based Study
8所中医药大学被“除名”?只因标准不同罢了
教育部回应8所中医药大学未列入名录:不影响学位授予及考试
理由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