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课程建设的创新趋向
2022-11-21杜显浪胡兵权石文毅
杜显浪 胡兵权 石文毅
(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1 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
1.1 近代时期体育发展
1.1.1 萌芽“体操”阶段
1902 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3 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体操课(兵式体操和适宜的游戏)作为教育中的必修课,标志着体育课程建设的开始[1]。1912年,蔡元培先生制定了新教育方针,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体操课(普通体操以民间游戏为主)被列为各个阶段学校与各种类型学校的必修课程,同时还明确规定了课程的时间和次数。1915 年以后,传统武术被纳入了体操课之中;以上这些“体操”课内容的制定与课程的有关规定,是“新时代”体育课程的参考依据,也是最先开始着手建设学校体育课程的时期。
1.1.2 “体育”的开始阶段
1922 年11 月,体育教育领域内知名人士一致提出,废除学校体育中兵式体操。作出的新改革,就是将体操课转变为体育课,并在内容上去除兵操,提倡田径、球类等自然体育。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颁布新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61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78年修订的《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都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品质教育、共产主义教育等内容相关。
通过回顾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始终围绕身体素质的提高、健康意识行为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高、思想政治上的提高,这也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这些指导思想是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从辩证法的视角去分析体育课程建设,体育课程的发展始终是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是渐渐进步的过程,而没有终点,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进一步进行修改与完善。
1.2 新时代国家层面助力体育课程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文化知识贯彻在各学科教育行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思政”,国家发布一系列的文件,从中可以看出其重要性,“课程思政”不仅是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最终的目标方向。
2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型体育教学理念
2.1 立德树人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工作紧紧围绕国家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德、智、体、美”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立德树人”是体育方面培养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把握好“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去构建课程思政的体育课程,并充分挖掘体育教材及体育教学过程中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中必不可缺的,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体现,体育课程思政具体表现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多个方面。
2.2 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终身理念
体育课程建设理念要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同时要求教师主动学习新时期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教师是学习的模范,教师还需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增强体质,强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体能,并学会基本的体育运动保健知识与处理损伤的实践能力,着重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体形与形态。思想上,培养学生在体育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公平竞争的意识、团结合作精神、合理调节情绪的方法和处在不同环境中进行锻炼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促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协调发展,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
2.3 “终身体育”意识的体育教学最终目标理念
目前,我国提倡每天校内、校外至少锻炼一小时,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制要求,激发受教育者的体育兴趣,使学生能充分意识到体育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意识到想要健康快乐地生活、工作,端正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正确态度,同时这些要求的发布,能巩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2.4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设计重要理念
体育课程的构建及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每个重要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设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兴趣,还要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更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和谐互动以及形式多式多样、气氛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身心发展规律特点,采用相应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源动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组织比赛,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学习体育运动的价值观念[2],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由被动锻炼向主动锻炼进行转变,并且能在课后、校外、工作后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相关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中,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3 符合时代需求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建设
3.1 依托职业发展需要,选择相关体育课程建设内容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应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相关要求,构建与健康行为、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运动情绪与意志品质、体育社会适应等方面有关的体育课程建设内容[3]。
3.2 依托学生体育项目的思政内容
体育课程建设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与体育运动需求,依据学校的师资、学校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场地建设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体育教学地点。备选方案是,当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人数多于课程容纳人数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发布的其余体育课程信息,再次进行选择,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增设相同项目的班级,因具体情况调整方案。传授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体能素质练习;二是,生命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处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健康知识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避免运动损伤。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等知识内容的学习,并提升相应的教学手段和内容。
3.3 依托于科技的思政内容构建
多年来,网络信息储存了大量体育教学、体育赛事、体育资料等视频资源,新时代应将这些资源作为体育课程建设的内容,在教育中运用这些信息化的资源。体育课程构建内容主要是以体育运动技战术的教学内容为主,把体育课搞错为运动教学课,不能很好地反映体育教学目标,有必要将教材内容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同时增添体育文化的知识内容,应该合理地按照各个阶段的特点与项目的难易程度,分别设置相应的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不仅有运动教学,还有政治教育,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还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育。
4 体育课程资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地基
4.1 体育课程资源
笔者将该文的体育课程资源理解为:可见的体育课程资源,即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见到的体育课程资源,该文着重于课程资源中体育教师、体育场馆建设等可见资源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4.2 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思政主心骨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体育领域中存在大量缺乏体育教师的现象,特别是偏远的地区,更是严重,甚至出现由其他学科教师负责体育的教学。需要明确教师的地位,教师是体育课教学、体育课程建设的主心骨;体育教师的数量、专业能力、师德师风、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体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是体育课程高质量建设的保障,同时也是建设高质量体育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应该依据课程建设中的体育教学目标,配备足够数量与高质量的体育教师,保障体育课程的高质量建设。教师以身作则是职业的一种表现,在体育课程原有价值导向的基础之上,需要提高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文化素养、增强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增强体育教师对学生正确引导的能力,因此,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师人才的引进以及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巩固与提升。
4.3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助力器
“课程思政”大背景下,要求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有关思政教育的多学科的知识,并将知识融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4],鼓励与支持体育教师进修,要符合大背景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方法,必须跟随新时代步伐,借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新时代思想来让教学更高效、更创新,也要求体育教师在建设体育课程时,必须把资源充分挖掘与使用,同时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在心理上,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冷静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知识能力要求方面,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体育锻炼方法。
4.4 体育场馆是保障
物质保障是体育朝着良性趋势发展的坚实保障[5],需要不断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如果体育领域中的资金投入比例不大,将导致软硬件设施的不足,这不仅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实施,还制约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体育兴趣,阻碍着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建设良好的体育氛围与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助力器,同时这些也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而体育器材与场地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必需品,如果说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或者没有补齐,那么体育就是空空而谈,必定会制约体育教学的进程和发展。
5 课程思政背景下“智慧型”教学
5.1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打破原有的传统组织形式,在学校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发布体育课程内容,系统会将同一项目的学生重新编班,之后的课程实施由相应运动项目的教师,分别进行体育教学。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可以轻松地发布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发布体育作业,有效衔接了课前、课中、课后,让体育课不再受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为学生在课余体育进行锻炼增添了学习基础,增强了学生的奋斗欲,可以巩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树立健康第一观念。
5.2 新时代科学技术助力教学方式创新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利用好课程资源,并分析学生实时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措施。例如,在讲解时,通过教师声音强度的改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网络收集大型比赛视频中技术动作,并观看我国比赛获奖时刻,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同时进行“教会、勤练、常赛”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学中也可以使用音乐来协助教学,同伴互助进行合作练习和游戏比赛;智慧型信息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能够实时监控学生上课时的运动强度和密度,同时可以有效规避不科学、不安全的训练方式,可以实时监测学生身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修改教学方法、训练负荷和密度[6]。在体育课中通过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师能够更便捷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技战术与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线上平台交流,能够让学生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丰厚的网络资源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多姿多彩的教学资源,助力体育教师创新体育教学模式[7]。教师为其设置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符合身心发展的规划。大数据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可以弥补教学方面的不足,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还突破了时间和体育场馆的约束,是一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可以增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
5.3 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课程多渠道评价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由教师一人主观评价的传统体育教学评价,而使用平台评价课中和课后教学,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评价形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体育教师技能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学校体育平台可以借用手机等终端技术,方便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也可以分析学生的体育素质能力,同时方便教师实现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上传实际操练视频,平台将上传的视频动作与标准动作进行比较,平台程序能够自主为学生动作的完成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网络平台的科学性。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与教师的核心素养、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国内体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依据,以学习素养为着力点,构建体育课程,应用学习素养四大要领,具体划分在课程建设中,通过具体实施方法去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去实现多学科的整合,构建体育课程建设,通过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转变培养学生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