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析
2022-11-21黄斯欣
黄斯欣,杨 朋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德阳 618500)
如何对大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改革由来已久,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则是学者们近年来比较关注的话题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有鉴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和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必须认真抓好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这两个文件分别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2-3]。李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李白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李白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一、李白文化的教育意蕴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绝妙素材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高校,都应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利用地域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可接受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李白是四川文化名人,人物的典型性和李白文化的教育意蕴,无疑是四川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绝妙素材。
李白文化是由李白的生平事履、李白的作品、有关李白的遗址遗迹及相关传说、有关李白的接受与传播等综合元素构成[4]。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李白文化更是大放异彩。就李白文化的教育意蕴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系社稷,爱国报国
李白的人生如同他的诗篇一样,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曲歌、一幅画、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让诗幻化成了他的精神与魂灵,与血脉紧紧相连,相伴相生,完成了他的诗化人生[5]21。通览李白的作品履历,可以发现他是一位爱国、爱乡的诗人,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①中直接写道:“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在《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中写道:“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在《从军行》中写道:“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些诗句贯穿了他一生的情怀,也是他的梦想。李白类似这样充满爱国、报国情怀的诗作还有很多,这些作品充满男儿豪情与真情,掷地有声,表现了李白满腔的爱国热情与报国激情,令人景仰,也激人奋进[6]。
(二)亲和自然,敬畏自然
李白亲和自然的人文精神是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宝贵文化资源。李白游踪遍及大江南北,对大山、大江、大河有着特殊的感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词写尽了李白回归自然、领略生命的妙趣。李白在游历自然风光时也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例如在《横江词.其三》中写道:“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诗如其人,李白的诗品与其人品是相呼应的。他集合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主体生命的领悟加以改造,并以亲和自然为宗旨,实现了人格的自我觉醒[6]。
(三)励志奋斗,乐观自信
李白有着明确的功业意识,但其对此并不执著。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不能以人格丧失为代价。李白的政治追求历经多次失败,但他始终超乎其外,执着于精神追求,并在诗句中体现了其旷达的心境[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揺直上九万里。”诗以“大鹏”自喻,李白最后直言“丈夫未可轻年少”。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展现的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乐观自信名言名句俯拾皆是:《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路难三首》之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始终都是激励世人的一种文化力量。
(四)想象丰富,独具新意
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是李白精神的具体体现,他在想象的过程中,为世人展开了一幅幅壮丽多彩的形象画卷。《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似乎在山顶就可以摘取天上的星星,可见多么夸张,多么具有想象力。《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在月下独酌,他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想象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何等高妙超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可以一睹“一夜飞度镜湖月”“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存在于李白精神世界中的奇美壮丽景象。在诗作中,李白善于把神话传说和夸张想象结合在一起写景抒情,以气遣词,完美地实现了艺术的变形。这种变形以他的情感强度为依据,突破常规的形象使他的作品带有奇幻的色彩,体现出极强的创造精神和无穷的创造能力[6]。
二、李白文化的地域烙印与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天然耦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李白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粹精华。“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四川滋养一方李白”[5]99-203。李白文化也是巴蜀大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历史综合下的产物。李白个人出生、社会经历、人格气质以及其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都无不与他曾经生活的巴蜀大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它带有四川地域的文化烙印,属于四川地方文化,也是四川人民心中的文化名片。
千百年来,与巴蜀大地密不可分的李白文化,以深远的历史内涵、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思想意蕴、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对巴蜀地区形成了持久影响,不断地被人们解读、传播和再塑。这种影响不仅仅见之于历代遗留的文献资料,也深深地影响着四川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诸方面,尤其是对四川文化和教育领域影响更甚。高校作为李白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和主阵地,理应义不容辞凭借其自身资源优势,传承、弘扬和引领李白文化,将李白文化植入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灵魂。李白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深度发展,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现象和功利化价值取向等问题,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挑战。网络媒体环境日新月异,加速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愈发多样。面对这样的环境,有必要通过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对四川地方高校而言,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李白文化就在身旁。它为四川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李白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以及身处逆境却乐观向上的精神,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增强学生文化修养与文化自信
腹有诗书气自华。李白的经典著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厚重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让广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特别是阅读李白瑰丽的诗文篇章,接受名著和经典文化的熏陶,感受李白的伟大文化成就和李白精神展现出来的文化魅力与艺术魅力,吸取其中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养分,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习近平同志在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7]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李白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之中,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势在必行。李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绚丽夺目的篇章,有着浓厚的四川地方文化基因。李白在四川的遗址遗迹与相关传说,是广大高校可以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它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学习李白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四川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加学生对四川文化的自信,从而更加坚定扎根四川、为四川经济社会作贡献的信心。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自然观
李白的著作中不乏许多山水诗。他主张天地万物都各自有其天赋本性,都有权利按其本性自由生存。“所贵旷士怀,朗然合太清。”(《乐府杂曲·鼓吹曲辞·雉子班》)自觉顺应自然,虔诚尊重自然,主动亲和自然,体现了旷达之士应有的博大阔远、光明圣洁的情怀。李白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中热情讴歌野雉不自由、毋宁死的高贵品德,大声呼吁“天地至广大,何惜遂物情!”他认为天地无边无际,给万物的生存发展赋予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其他物类留一隙之地,让它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尽享生命的快乐呢?[8]李白文化中蕴含了许多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李白的《蜀道难》运用极为丰富的想象,勾画出蜀道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写出了蜀山之高、蜀水之急,写出了绮丽惊险,写出了磅礴气势。由此可见,李白热爱四川,崇尚自然。他倡导人们遵循自然之道对待万物,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反对践踏自然,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四川高校可以更便利地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环境自然观,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全面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观
李白清醒地认识到时光不居、生命如寄的本质,十分珍惜个体生命,努力为瞬间存在而终归虚无的生命寻找到价值和意义。建功立业,追求声名不朽,就是李白为个人生命找到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9]。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整等导致其焦虑不安的情绪,容易产生负面心态。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大,与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更容易出现自卑、逃避就业的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纵观李白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与坎坷,人生际遇不如意,但他非但没有逃避,反而用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洒脱心理来对待自己的境遇,强调对心灵的修炼和滋养,重视心灵上的淡然宁静与处事不惊,展现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并以此排遣心中的苦闷和焦虑。因此,李白文化对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0]我国已经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李白的很多作品都展现了他自由奔放、桀骜不驯的气质和挥洒自如、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李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创新出奇、别具一格的留别诗。该诗在艺术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在艺术表现上的推陈出新,在境界构造上的大胆创新,在文体运用上的勇于革新,都充分显示了创新的无穷魅力。李白文化中的这种勇于突破常规的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李白文化有效融入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是大学运行和发展的动力。文化传承是大学发展的智慧来源,是文化创新的基石。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生命的源泉,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高校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将李白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之中。
(一)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培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主要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校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相应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开设与李白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诗词赏析、课外阅读、影视评论、名曲欣赏、文艺会演、文化沙龙等,以此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其文化素质修养。
(二)营造浓厚的李白文化校园环境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进一步重视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在传承和创新李白文化过程中可以尝试加入李白文化的精神元素,丰富文化育人内涵。例如,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李白文化的宣传力度。学校的宣传橱窗、网络平台、QQ群、抖音、教室、寝室、楼宇、走廊、电子显示屏以及校园广播等,可以选择李白诗词文化主题内容,展现李白文化的书画艺术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李白文化的熏陶,锤炼品行和修养。
(三)重视社会实践,弘扬李白文化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以安排学生在寒暑假的时间,利用地处李白文化重要发源地——四川江油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精心设计有关李白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李白文化的基础上,实地走访与李白文化相关的人文景点、遗址遗迹、纪念馆等。比如青莲镇、小匡山(李白读书台)、大匡山、陇西院、月圆墓、粉竹楼、洗墨池、紫云山、戴天山、窦圌山、磨针溪、石牛沟、罗汉洞、珠帘泉、月爱寺、亮洞、太华山、太白洞、白鹤洞、藏王寨、太白渡、谪仙渡等,以及后人兴建的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与场地,诸如太白祠、名贤祠、李白衣冠墓、青莲书院、李白纪念馆、李白文化博物馆、太白碑林等[11]417-482。让学生在追根溯源、实地探访和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李白文化当前的发展、传承现状,感受李白文化的巨大魅力。让学生参与到更多样、更丰富的李白文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传承李白文化的责任感,号召学生担负起学习、调研、传承、弘扬李白文化的使命与责任,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阐释李白文化,学以致用,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为李白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绵延不断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注释:
① 本文所引李白诗歌,均据(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中仅标注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