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南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探析

2022-11-21王孝龙雪奇慧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学模式

王孝龙,雪奇慧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疆南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对多元一体文化的适应性、厚植中华民族认同情感以及塑造新发展契机所需要的积极心理品质,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含蕴。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011年教育部所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对此做出明确规定,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2]。本文从南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出发,结合新时代要求,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要素,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一)教学内容

目前,南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意志锻炼以及人格塑造等模块,教学则是围绕着固定的评判标准以及“公式化”的“答案”展开。诚然,知、情、意以及人格是构成心理世界的元素,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呈现复杂化、多样化趋势,例如,在互联网普及以及“手机低头症”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的背景下,如何处理“网络我”和“我”的关系?在后疫情时代校园管理中,如何处理规则意识和突发情绪之间的“冲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所导致的多种价值元素激烈碰撞中,是秉持初心还是“随波逐流”?同时,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同向并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和外延也必须因时而进。例如,在有关自我认同理论的讲解中,强化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在情感涵养的解析中,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在意志磨砺的要求中,强化国民的自觉等。

(二)教学方法

目前,南疆地区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即教师团队分专题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实践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异常及诊断、自我认识与调试等相关理论知识,强调自我认识与探索、心理调适与发展等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由此可见,建立在知识内化基础上的自我实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同时也对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学界依旧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课程属性与学科课程属性”的争论,但是多数高校采用讲授和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为主,团体辅导和主题宣传等活动为辅,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

目前,南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方式,即期末考核。考核采用考查方式,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分数采用百分制。而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国内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重点已从知识层面转移到应用层面,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重心也转向掌握实践技能层面,重点考查学生理解、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维护以及心理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积淀的渐进过程,此间的变化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体悟,显现于学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该制定明确、可操作化的指标体系,同时由教师、学生、班主任等多方参与,兼顾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例如,在许多高校所推行的“互联网+”时代课改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网络平台如智慧树、超星尔雅等平台,制定多方面全方位教学评估与学生评价标准[3]。

二、原因分析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的多样性理解不到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它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在课程内容上涵盖自我认识、情绪管理、意志磨砺、人格塑造等诸多专题,旨在培养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及心理适应等能力,这也就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样性的显著特性。首先,课程目标多样性。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新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与利、群与己、成与败、得与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其次,课程形式多样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授课对象的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所以在课程形式上不仅要求理论知识的讲授,体验式教学与实践式教学也是其重要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要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也是课程实施的难点所在。最后,授课对象心理需求多样性。大学生本身存在专业、年龄、性别、成长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造成了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根据不同授课对象找到共性问题进行课程讲授。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深入地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质的多样性,才能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重功能理解不深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育人功能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知、情、意进行的[4]。然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育心”轻“育德”现象,即教育重心聚焦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忽视学生思想问题。因此,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是当下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环节,即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学生个人层面,培育大学生知荣辱、明是非、轻得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在社会适应层面,建构良好的社会意识心态,培育积极的认同心理等等。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锻造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心理品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突出表现在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韧性、建立合理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

(三)师资力量薄弱,职后培训体系缺乏

南疆地区地处祖国的西北部,由于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水平与东部地区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缺乏是限制南疆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相对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此类短板尤为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及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例如,南疆地区某高校虽然开设了学分为2学分、学时为36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依据140多个行政班级、7000多名学生的授课规模来看,不足10位授课教师的师资力量显然是匮乏的,更遑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和目标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这对于师资水平总体不高的高校而言,既要加大引进力度,也要注重对现有教师的职后培训,而较为滞后的职后培训体系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实施的另一制约因素。

三、建议与对策

(一)根据区域特色建构包容性和实效性更强的课程内容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性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性。因此,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核心所在。在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上,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条完整的时间线,伴随着个体的出生、发展直至死亡。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大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现象,更应该以个体心理发展的连贯性为线索,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大学、中学及小学的一体化建设[5]。在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大量且快速的摄取加快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速度,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发展具备时代性及变化性。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变化,灵活改变教学内容,并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典型心理现象、社会热点等问题制定对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当前严峻的疫情现状下的防疫心理及相关心理调试内容;网络短视频盛行下的网络成瘾现象等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上,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中,国内外诸多学者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社会发展现状编写了一些高质量、具有普适性的课程教材。但南疆位于祖国的西北部,由于地域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适用性和针对性还有所不足。为解决边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适用性和针对性的问题,需要积极联合具有地域特色的院校整合优质师资队伍,在参考国内外先进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材编写,使课程教材更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比如,在南疆地区的高校中部分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还存在较大不足,在课程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不足。由此,在课程内容上,针对学困心理、中华文化情操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等方面的知识添加是必不可少的。

(二)采用多维交互平台多元主体对话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内容需要科学的教学模式予以呈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成为当下课程建设的难点。因此,教学模式方面要整合多方面资源,利用专业教师的优势,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团体训练与辅导等作为教学手段,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到学生心里。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发展及应用强烈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大背景下,线上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当前,全国范围内诸多教学平台的建设开发优化了线上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有效整合资源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因此,线上教学模式的迅速推广推动了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作用,全方面、多渠道寻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及受益面[6]。另外,在线上课程开发方面,针对学校实际尤其是南疆高校师资严重匮乏、教学水平不足的现状,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的使用及学校优秀教师网课建设则成为南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南疆高校为了更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在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教师专业优势,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分专题对全校学生进行授课并且根据教学设计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这样既发挥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此外,还整合了优势师资进行授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同时,在线上教学模式日趋广泛的当下,其不足也有所暴露,课堂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及活动实施是当前线上教学的难点所在。这就要求线上教学更要重视体验式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通过讨论、活动、案例、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线上课堂教学。利用先进的教学平台,如雨课堂、智慧树等参考线下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等。为此,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网络课程的自我建设,对于教师专业素养及网络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伴随线上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加强线上线下教学多维交互平台的使用,推动教育的多元主体的直接对话,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匮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尤其是2018年教育部颁布相关文件后,全国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公共必修课中。但是专业教师严重匮乏(一些工科类院校没有心理学专业教师),表现在大部分心理健康课程由辅导员、思政老师、班主任等负责,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由此可见,根据自身实际组建专业知识精湛、教学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教育教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在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专业协会力量。在美国心理服务体系中,专业协会是推动心理建设和服务的主要力量。美国心理学会(APA)、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等负责心理学专业的管理及认证培训等相关工作,美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SPA)、全美校内娱乐运动协会(NIRSA)等机构负责制定行业标准、考核指标、社会心理数据统计分析等,这些专业协会的支持有效推动了美国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6]。在我国,有心理学会国家一级协会,下设社会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十多个学科分会,加之各直辖市、省与自治区等心理学分会,包含了全国心理学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专业协会的力量进行优势资源的整合、师资队伍的培训、学科体系的建设等,有效发挥专业协会的力量,不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学专业教师,要着重培养一批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的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人才。目前,在南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层面,由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师联合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组建专业知识精湛、咨询实践能力过硬、教学水平突出的专业培训队伍在理论知识、咨询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由学校教务处提供教育教学培训的制度与经费支持,学工部组织全校各个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专项技能培训和基本知识体系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制定职业素质标准与培训考核指标,培养一大批具备精湛心理健康专业知识、高超咨询技巧、良好教学能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7]。在国家层面,建设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规划、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标准、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选拔机制是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方面要求的必要途径。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