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驱动下的中小学班主任师德资源研发
2022-11-21王会平
王会平
中小学教师拥有高水准的师德水平是国家自上而下的道德要求,因为中小学教师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让学生成为一种道德性的存在——“立德”,是所有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必然体现在教师实施教书育人的具体过程中,最终变成师生共同德性成长的行为目标。基于此,笔者于2020年9月,申报了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项目《中小学师德教育资源研发模式创新》(以下简称为《师德资源项目》),通过一年的项目研究,做到了以科研带动教研,较好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
一、研发创新《师德资源项目》的必要性
(一)体现国家教育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早在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1]。2019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教师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一切都说明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师德又居于首要和核心的地位,教师具有无限接近最高道德标准的责任。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小学教师的高尚师德,必须从强化广大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教育使命与职业责任入手,引导教师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做有教育情怀的教师。
国家对教师的这些高要求,使研发中小学师德教育资源获得了新的机遇:师德资源的研发,就是力图使教师成为师德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参与者,自觉地生成师德自我教育的内心力量,不断激发教师反思自我、积极修炼自我的道德动机,从而发现教师职业价值所在。
(二)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需要
2008年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版)》,对教师职业角色和师德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师德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目标,特别强化了教师要承载着“教书育人”这一重要使命。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类型,应重视其特殊性,只有将这一职业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使命去体悟和践行,才能促进其真正展示出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大价值和时代魅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版)》,增加了许多对师德热点问题的明确要求,如“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等条目。现实中确实有些教师因自身道德水平不高,接受家长礼物、以“权”牟利、有偿补课等违背师德的现象还存在。对这类违背师德的言行,通常我们都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来加以教育和惩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教师既是师德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师德教育的实践者和体会者,更是解决师德教育种种问题与困惑的行家里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让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身边平凡而感人的师德故事与案例,创新性地研发和整合自身师德教育的资源,才能让教师发自内心地理解和积极地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克服职业倦怠,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惑。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深化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在中小学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中,占有重要板块的师德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现有的师德培训过于强化对师德条框和规则的硬性灌输与理论说教,个别师德讲座,因其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学员接受效果较差;第二,在师德培训中对教师师德事迹的宣讲过于拔高和空泛,那些被加工成跌宕起伏的师德悲情故事,因情节老套,缺乏真实性,让很多培训学员反感;第三,现有师德培训的延展性和跟踪性不足,一些教师参加师德培训时听得激情澎湃,返岗后因缺乏有针对性的跟踪和指导,很少有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师德培训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做深度的思考,更鲜有教师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地践行师德和修炼师德。很显然,现有的师德培训无论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特别需要创新性改革,“开辟新的路径,探索新的模式,是当前师德培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2]为了使今后的师德培训更“接地气”,应增大师德培训的实践内容,让所有参培教师在师德培训中由被动参与到主动自觉地进行师德研修,才能丰富、更新和优化现有的师德培训资源,从而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研发创新《师德资源项目》的主要流程
《师德资源项目》的研究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参与师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研发中小学师德教育资源的五级教研网络(省级教研、市级教研、区级教研、学校、教师)协同共促师德建设的新模式。项目的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编制《吉林省中小学师德教育资源情况调查问卷》;查找问题法——梳理总结当下吉林省中小学师德教育的主要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实践感悟法——通过一线教师撰写师德的微案例、讲述真实的师德故事,结合实际总结育人技能;榜样激励法——树立师德典型,倡导师德典型的高尚品行,以身示范、教育身边人。
(一)项目研究第一阶段(征集评选师德优秀成果):2021年3月份项目开始启动,项目组成员认为:师德资源的研发,应从教师队伍中的专职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入手,才能更加聚焦项目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项目组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征集和评选中小学班主任师德素养优秀成果(共分为三类:师德故事、教育案例、育人技能),并制定师德资源成果的评审标准,要求教育案例要有创新性、师德故事要有典型性、育人技能要有操作性。通过两个月的初审和终审,在征集的119篇师德材料中,评选出68位班主任,获得了吉林省中小学师德素养优秀成果奖。
(二)项目研究第二阶段(召开师德教研会议):2021年7月2日,吉林省教育学院德育·综合教研培训部德育心理教研室主办、延边州教育学院承办了“吉林省中小学班主任师德素养优秀成果展示会”,此次会议以“强师德、树形象”为主旨,来自全省各地的德育教研员、学校德育负责人、中小学班主任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是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次重要聚焦,是全省中小学班主任优秀师德成果的一次交流盛会,更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次生动实践。会议注重实效,专家理论讲座、不同层面的获奖师德成果分享有力地促进了师德建设的知行合一,其中由五位中小学班主任老师组成的研讨团队,就《面对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讨,在公主岭市教师进修学校李素怀老师的主持和引领下,五位老师结合各自的班级实际,针对不同类型课堂纪律不佳的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给出了解决问题巧妙方法和实践策略。此次会议较好地推进了《师德资源项目》的实践研究,成功地展示和交流了吉林省中小学班主任在师德素养方面所取得的各项优秀成果,与会教师、教研员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谱写了吉林省中小学班主任师德教育资源开发的精彩篇章。
(三)项目研究第三阶段(设置师德实验校):项目组于2021年5月,在吉林省内设置15所中小学师德项目研发实验校,共吸纳了52名中小学班主任参与了师德资源的研发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以吉林省德育综合教研部的6所德育基地校为牵头单位,每个市(州)推选1—2所师德教育先进校,选拔本校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要求其实践能力强,愿意分享、逻辑思维严谨,反思、表达和写作能力强的2—4名优秀班主任参加。第二步,由各级德育教研员将具体的师德教育资源开发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主要依据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六大板块,形成师德资源开发具体的目录架构;提出微故事与微案例的收集与整理要求,落实到每个课题参与者手中。第三步,对师德教育的各类资源成果(视频资源、文字材料、数据支持)进行全方位总结,组建吉林省中小学师德教育资源库,借助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和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项目组还成立了师德研修班级QQ群,分别在腾讯会议和钉钉平台上建立了线上分享载体,每个月定期进行线上师德研修教研活动。本轮师德研修活动体现了三个特点:第一是科研与教研的有效结合;第二是线上主题讲座与班主任演练相结合,每个学员都要按时完成个性化的师德研修作业;第三是德育教研员与班主任在师德资源研发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三、研发创新《师德资源项目》的重要意义
(一)在师德意识层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
关于师德教育,很多中小学教师都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认为师德教育要么是自上而下学习国家的政策与文件,要么是听专家的师德讲座或优秀教师的师德故事演讲,每年只要自己能够按时参加这类活动,就是圆满地完成了师德教育任务。而本次《师德资源项目》研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所有参与活动的班主任转变思想认识,即师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他律的要求,更是一种内在的师德自觉修为。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地反躬自省: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师德改变和提升,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既要有为国家和民族的担当精神,也要有为学生和家长负责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完成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重任。通过本次《师德资源项目》的研究,很好地“点燃”和“激发”了班主任参与师德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参加实验的班主任深刻领会到,师德研修不仅要向外求索,更要向内探询和挖掘自身的师德教育资源,深刻感受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师德研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注重在行为层面对日常师德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笔者认为,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不仅意味着在关键时刻的牺牲与奉献,更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的各种具体过程中:比如怎样上课、批改作业、写板书,对待学生的语气、眼神、话语、态度等点滴细节,都体现了教师是如何践行师德的。为此,项目组在实施项目实验研究时,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让参加实验的班主任填写《师德素养个人成长规划表》,在表格中主要填写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本人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有哪些以德育德的特色做法;②在班主任工作中你遇到的主要困惑和问题是什么?③期待在此次师德研修项目中获得哪些方面的成长。二是针对大多数教师不会观察学生、聆听学生、与学生沟通实效性差等问题,项目组成员先后做了三场专题讲座:首先在《看见看见的力量》讲座中,结合现实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教师应该学会怎样客观地描写一个教育场景的具体操作方法;其次在《听学生未表达的声音》的讲座中,让班主任深刻理解,真正的倾听就是班主任要将所有的关注力聚集到学生身上,要对学生的问题真正感兴趣,尤其要听学生没有讲述出来的感受和背后的需求;再次在《好的关系来自好的对话》的讲座中,阐述了班主任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一面,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被教师塑造和改变。三是讲练结合,每次讲座后,主讲者都给参加实验的班主任布置研修作业:①观察班级的一个具体场景,用200~300字记录下来,②通过“听”的学习,邀请班主任老师描述你听到的学生表达,探索学生未表达的声音是什么,可以书写1—3个场景。③通过角色扮演,相互对话等方式,让班主任学会自我觉察,改变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习惯于主观臆断和讲大道理等低效性的做法,而要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聆听学生,真正感受学生的感受而不急于评判。每一次的讲练结合,项目组成员都会对班主任的师德研修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然后在平台上再一一反馈给老师们。
总之,通过这种讲练结合和任务驱动的模式,让参加实验的班主任教师能够针对自己的教育短板,在观察、倾听与沟通等方面获得较强的师德能力提升;参加实验的班主任也发自内心地感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学会让每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成长而成长。
(三)在师德成果层面注重积累和凝练
本次项目实验过程的数据充分显示出,班主任在师德教育资源的研发过程中需要三个成长发展阶段:第一是理论学习阶段——班主任要通过学习国家的政策文件和从专家讲座中获得的师德理念和方法,进行前期的吸收和消化;第二是实践融合阶段——班主任要对本人的师德实践经历进行初步的自我反思与总结,要尝试坚持撰写本人的师德故事、微案例、班级特色管理经验等;第三是成果总结阶段——教师要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对自我的师德风格进行凝练,形成优秀的师德成果。
项目组针对多数班主任都停留在第一成长发展阶段、第二和第三成长发展阶段相对薄弱的特点,采用实践萃取法的方式让参加实验的教师萃取出富有个性化色彩的师德经验,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第一,问题导向的意识,萃取师德经验的目的,是解决实际教育工作的难点、痛点和盲点问题,教师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意识;第二,情境再现的习惯,经验是在实践中流淌出来的,班主任只有能够再现过往的教育情境,才能更好地发现、反思总结有价值的实践经验;第三,教育事件的梳理,教师要学会从众多的经验事件中筛选出关键事件、特定事件并串联出这些事件的内在逻辑联系;第四,教育理论的升华,班主任要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有独特的感悟和认识,并提炼出相应的教育观点、理念、主张;第五,特色经验的输出,班主任能够将自己总结的经验、技能、理论,变成他人可复制、可学习、可推广的优秀师德成果。而在本次项目实验研究过程中,共有48名教师在平台上交流和分享了自己的师德成果,精彩展示了中小学班主任阳光进取、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新形象和新素质,这些来自一线的师德成果,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实效强等特点,已经形成了本次《师德资源项目》研发的特色成果。目前这些师德成果已经纳入到吉林省中小学师德教育资源库中,可以供给全省中小学教师进行远程观摩与线上学习;也可以作为吉林省中小学教师各级各类国培和省培项目有关师德教育板块的线上和线下培训资源;还可以为国家教育改革实验和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吉林省中小学师德教育资源协同创新研发的典型经验和可操作性模式;最后也可以为未来的吉林省师德教研工作提供原始的师德素材和大量研究数据。
总之,在本次《师德资源项目》的研发过程中,项目组做了一些师德教育模式上的初步创新,通过科研促进教研,教研强化科研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让班主任形成了想写师德成果的冲动,养成了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收集师德素材的习惯;不断提高和研究汇聚师德成果的技巧。也让每一位参加项目实验的班主任融入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明确了今后师德改进的正确方向,更加坚信教师职业生涯的最大幸福就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自觉地遵守师德、践行师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