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服务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2-11-21成群鹏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民人才职业

成群鹏

(云南振滇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560021)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见,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期党中央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而人才振兴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全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延续,其本质上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生活,强调乡村人才的重要性,是将人才与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1]。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乡村振兴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开展:一是探讨乡村人才类型。从人才的内涵、属性、类型等维度梳理人才类型[2],乡村人才可分为创新型、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3]以及返乡创业人才[4]。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现存问题。认为当前乡村人才引、育、用、留等方面存在问题[5],主要是人才结构不健全[6]、激励机制缺失[7]、创新创业环境欠缺[8]、配套政策不足[9]等因素影响。三是提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基于农民主体性地位和乡村价值激发乡村人才动力[10],健全乡村人才引进和留住机制[11],加强情感留人[12],构建人才发展动力机制[13],以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人才流入乡村[14]。

综上所述,有关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人才内涵探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思路等领域,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人才与乡村的内生关系或外部影响上,或是探讨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和规范层面,这些研究对于深化学理探讨提供实践参考具有重要价值,虽然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成绩斐然,但是就“乡村人才振兴”实现逻辑以及乡村人才振兴实践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亟待学术界给予关注和解答的问题。例如,乡村人才的界定标准是什么,谁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主体,需要通过哪些路径和方式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等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角度看,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好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议题。

二、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

(一)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者

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而产业振兴又需要人才作为基础,没有人才产业驱动无法实现。同时,产业兴旺又带来人才的聚集,产业和人才密切影响、相互作用。因此,推动第一、二、三产业在乡村的融合发展,以产业整合促进农业、农村、农民有机融合,不断拓展乡村产业的链条和覆盖面,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均离不开人才支撑,需要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生产人才、经营人才等多类型人才联动方能实现。总之,人才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人力资源保障,也是产业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组织者

中华文明与乡村、乡土文化息息相关,传统风俗文化根源于农耕文化或其衍生形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需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并推进传统风俗、文化传承、文明重塑,让中华优秀文化在乡村兴盛起来。总而言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大量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又能熟悉现代科学文化的人才振兴乡村文化,还需要以各类人才为工作对象,宣传、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才成长发展铸魂。

(三)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建设者

生态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极为重要的组成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15]。推动乡村生态振兴,首先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有效降低使用农业化学投入物,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乡村生活污水等资源化利用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充分发挥农业特有的生态功能优势,让农业成为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推动生态振兴,离不开一批批深怀生态环保理念的人才参与,通过他们改变乡村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

(四)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参与者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一是需要做好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凝聚基层党员号召力,形成群众影响力,实现党员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组织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大从本土致富骨干、创业人才、工匠人才、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中选拔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力度,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三是培育更多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民主选举程序。因此,乡村基层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对乡村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现存问题

(一)在乡村开展职业教育存在困难

从部分省市出台的乡村振兴规划和实践工作看,从乡村现有人员中遴选部分人才进行专门培训成为常用途径之一,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乡村开展长期性职业教育并不现实,短期培训效果又很有限[16];二是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类型很多[17],而高水平的人才不是通过几次培训就能实现;三是通过开班培训实现乡村内部人才培养,存在发展慢成效低的问题,且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

(二)地区、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等地区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对乡村软硬件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相对东部少了很多。由于中西部乡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治理水平相对不高,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人才引进困难,导致资源分布不平衡,致使农村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定功能不能完全发挥,造成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三)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吸引力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城乡居民认为职业教育相对高等教育属于低层次,认知上使得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18]。尽管国家和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定义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肯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性,指明了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但在实践推进中改变人民群众的认知需要一段时间。当前,乡村群体普遍认为接受普通教育才是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被乡村人才广泛认可和接纳仍需实践验证。

(四)职业教育缺少面向乡村人才的培养模式

乡村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我国农村与农村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各省份之间的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式需要有针对性,能够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当前,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模式依旧套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的比重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同时,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中没有深入调查乡村发展需求、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对乡村人才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学习环境等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乡村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乡村实际脱节,人才培养成效不显著。

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效能低的原因分析

(一)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短板突出

乡村相较于城市而言,在产业、教育、医疗、商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使得人力资本流入和留住面临较大的挑战,乡村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短板表现十分突出。一是乡村人才吸引和留住缺少资金和政策支持,中央层面虽然给予各省市资金配套和实施措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各地政府仍是将资金和政策支持投入到基建和产业增收等短期效益明显的领域,对于需要长时期投入才能促进人才发展的领域缺少应有的重视。二是针对乡村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的系统化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需要整合创新,才能发挥好应有的效能。三是产业、文化、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振兴同样需要人才,这种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长时间实践和积累,人才结构的完备仍面临很多困难。

(二)农民主体性不强弱化人才效能的发挥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是乡村振兴服务价值的体现,但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农民的主体性被外来的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主导,农民的自我意识和内在需求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农民个体角度看,受城市产业和现代文化影响,新生代农民愿意从事农业的人群并不多,出现“人在乡村心在城”的现象[19],还出现没有“熟人生活的熟人社会”特征[20],使得乡村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缺失。同时,乡村人才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参与性不强,特别是在中西部边远地区,乡村发展方案及规划基本由政府主导,农民及乡村人才的主体性并没有发挥出来,使得有关乡村建设的方案和措施偏离了农民的利益,甚至还出现侵犯农民的基本权益。

(三)城乡社会经济差距影响人才流动

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上看,城乡差距仍将持续存在,不可避免地影响人才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一是不充分的人才流动,可能导致部分低质量人才更多基于短期经济利益进入乡村,存在危及乡村资源和发展环境的风险。二是城乡人才队伍一体化建设仍需要持续推进,城市中围绕人才发展形成的职业化、制度化、体系化、精准化的政策,例如大学生村官、基层选调等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实施措施。三是乡村现有社会经济资源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医疗、商业配套等方面仍需要完善。

(四)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和外来人才引进困难

当前,乡村人才振兴还面临着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和吸引外来人才困难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本土人才反哺乡村建设受诸多条件限制,由于农村产业以农业为主,相对工商业收入差距大,多数人选择第二、三产业以谋取更多的收入,面对资源聚合力影响,人才更多聚集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受农村设立的岗位有限、个人发展后劲不足、子女教育问题较多、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农村工作、生活环境吸引力不足,在外读书的本土人才一般不愿意返乡就业,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等文化程度及工作能力低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外来人才引进乡村存在诸多困难,许多地方由于农村创新创业岗位待遇较低,工作生活环境欠佳,不足以留住人才。近年来,即便是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但是远没有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也没有满足人才本身的预期。没有人才参与并带动发展的乡村,其生产力和创造力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五、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一)做好乡村人才振兴的顶层设计

1.打造多方协同育人平台。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因此,需要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参与乡村人才振兴事业,探索形成“政府引导+乡村参与+企业支持+职校主导”的多样化乡村人才培育平台。一是涉农企业或社会企业积极与职校合作,实现资源的互通。二是企业以市场化需求指导职校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相适应。三是人才培养所需的部分资金,由政府通过政策或补贴方式给予职校和企业,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实现乡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2.建立职业教育整体性培养策略。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不是碎片化、暂时性的,要确立乡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思维[21]。一是将乡村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重要构成,明确其入学条件、流程及标准,建立常规化的培养和管理机制。二是在职业学校的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要为乡村人才提供充分、多样化的选择,帮助乡村人才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三是在重视乡村人才职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应重视人文思想建设,培养乡村人才重视乡村民主意识、文明乡风、管理能力的发展。

3.加快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一是职校在乡村人才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上,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对接。二是课程内容的设置避免重复,例如,参与乡村振兴的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要有一定的差异性和连续性,保证培训内容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三是在教学方式上中高职学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合理开展理论和技能教学,根据教学实际采用教与学互促的方式方法。

4.畅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乡村发展和乡村人才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下,乡村人才继续深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因此,需要为人才教育晋升提供通道,通过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互认体系,为乡村人才培养建设更加完善的教育框架。例如,只要乡村人才完成规定学时并取得相应学分,通过考核后可发放相应证书,并按规定进行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

(二)构建乡村人才的综合教育体系

1.加强农民群体职业能力培训。推动乡村振兴需要依托人才推动产业,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一方面,需要发挥乡村农民的主体性,“主体行动的意愿和能力是制约改革效率的重要因素”[22],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来自内生动力的形成,而农民则是乡村内生动力的主要构成。因此,通过专业机构为乡村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例如,种植、养殖、畜牧、电商、合作社管理等多职业技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另一方面,针对农业现代化、数字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帮助农民对接相关高校职校,引进人才和技术,对接相关涉农科技企业,形成“政府+中高职校+科技企业”的新农人联合培养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完善乡村人才教育内容。一是改变传统乡村人才培养的内容框架,从过多关注农业技术转向内容全面的培训体系,需要地方乡村振兴局积极与高校职校加强合作,同时,也需要政府改变以往的支持思路,在制定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时,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乡村整体发展,不仅重视技能的提升,还应重视价值观、理念、发展观的培育。二是完善乡村人才教育内容体系,将本土职校资源与外地高校资源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培养,以及提供围绕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开展专题培训,推动乡村人才与专业教育资源的互动交流。通过培训体系建设,既能够切实提高乡村人才综合能力,又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发现乡村的迫切需求和现存问题,并协助乡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在乡村振兴中,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对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一是继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围绕产业兴旺的具体要求,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产业发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尝试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来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二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类农村协会的示范作用,通过村庄内部自治组织来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让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力量和重要载体。三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尝试采用积分制的形式,按照不同的积分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进而提高职业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吸纳更多的农民加入,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4.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乡村人才振兴不仅是引进外来人才,还应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一是全面普及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保证村村都有学校,保证学校的师资配备及设施齐全。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职业农民教育,通过宣传手段使村民了解职业农民,也了解村民的学习意愿和潜在的培训对象。三是乡村企业或合作社派遣骨干人才赴先进地区学习技术技能,回乡开设相应培训课程,进行分类的精准培训,既有针对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型农民的培训,也有针对农产品销售的服务性农民以及依托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创业型农民的培训。四是在培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着重针对农村人才培训的特点,运用农村人才培养可接受可操作的方式推进课程开展。

(三)探索乡村职业教育定向培训模式

1.探索面向乡村发展的定向人才培训模式。积极构建乡村内生人才培育共同体,着力做好“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乡村人才培训平台。一是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训平台的协同运行机制,教育、民政、乡村振兴局等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好本地区乡村人才需求计划、协助招生、落实补贴等工作。二是鼓励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参与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培养、提供教学物资和设备等工作。以税收减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育全过程。三是健全相关参与方的沟通机制,将乡村人才、政府、企业、职业学校等纳入统一沟通平台,畅通信息沟通和利益表达,实现乡村人才培育相关主体的信息共享。

2.建立分层级的定向培训框架。为促进职业教育能够与乡村人才定向培训精准匹配,需要建立面向乡村人才振兴为目标的定向招生机制。一是建立一种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定向招生机制,定向招生机制主要面向促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等方面发展的人才精准培训,地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签订乡村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定向培训专门面向乡村地区培养急需的本土化专业性人才。二是基于乡村地区产业发展趋势及需求,相关企业和职业学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及培训方案,确保乡村人才培训内容符合市场及产业发展需求,也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需要的人力支撑。三是根据乡村振兴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定向培训技能,在培训教学过程中以乡村振兴为核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采取实训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教学内容的指向性、针对性。

3.构建乡村人才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乡村本土人才思想观念、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等缺乏现状,从满足当地产业及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出发,在构建模块课程体系方面,明确乡村人才培训的知识、技能、素养要求。一是加强对乡村人才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开设心育建设、党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致富观等观念引导课程,激发本土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动力。二是开设通识和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从业知识、职业素养、安全教育、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等课程,补齐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的短板。三是对接乡村产业需求和涉农企业岗位知识技能培训,制订围绕乡村人才能力发展的阶梯性课程计划,探索一体化教学,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分工协作,共同授课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学生能力提升有时效性。

总之,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乡村文化和文明的发展等都需要职业教育参与乡村人才振兴事业发展。在乡村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是孕育人才、提高农民素质的保障,而乡村人才的振兴又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此,需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辩证关系,通过职业教育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繁荣乡土文明,在城乡融合过程中重塑乡土文化,带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农民人才职业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