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探析
2022-11-21林晓坦
林晓坦
(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三个倡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围绕着“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不断推进。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际上是一个认同的过程,从理论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理论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情感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根基,影响并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广度、深度和建设的持续性、有效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不竭动力。青年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探索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何提升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帮助其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情感认同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情感认同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感受和体验,是对价值关系的直接反映,其本质是一种价值意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是以事物同自己价值关系的实际状态及其理解和感受为转移的。因而,情感具有影响主体对客体选择倾向的效能。人们选择什么事物,喜欢程度如何,是否乐于接收其影响,取决于主体的情感认识和体验。当人们对某一事物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并在行动上积极追随,甘愿为之奉献,表明此事物符合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满足了人们的价值需要。而情感认同作为一种信仰上的升华和质变,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认同,对人们的道德品质、价值理念、行为实践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情感认同是一种更加牢固的发自内在的理性选择。要真正实现青年学生自觉自愿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引导他们深入领会、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理念。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社会关系的正确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和理想信念,彰显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征,扎根于人民现实生活土壤的价值诉求,契合了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推动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倾向性选择,提高了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自觉践行并维护这一共同的社会价值理念。
(二)情感认同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情感认同能凝聚人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交流情感、转化思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感是冲破交流障碍的“清泉”,是打开青年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彼此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思想的交流实现情感呼应,消除因地域条件、环境等不同带来的差异、分歧,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忠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突出了人们的愿望和追求,也契合了青年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他们的美好愿景,能引起广大青年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大程度地唤起他们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青年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共识中不断汲取力量,增强民族自信,以昂扬的斗志、豪迈的热情,自觉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将广大关心国家前途的青年学生联合起来,形成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群体联盟。
(三)情感认同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
情感认同具有驱动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以兴趣、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行为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等作用,从而激发人的意志,唤起人的动力,生成追求行为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就必须有感兴趣、可接受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做支撑,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学生的思想共鸣,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并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经成为社会成员一致推崇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这样的普遍认同在青年学生的价值领域中强化了成员之间的一致性,推动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
二、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理论依据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因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但又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和时代特色,具有强烈的时代属性。
(一)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变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同时,“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反过来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尤其在社会危机时期或是社会转型时期,经过了理论的、哲学的以及道德的充分论证的社会意识,会成为一种具有理论先导和价值导向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有效激发人们的信心和热情,坚定实现行动目标的决心,甚至为国家或集体的长期目标和利益牺牲自己。今天,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面对传统的和现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各种意识相互交融又相互斗争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更加迫切需要具有更高融合力和更广泛认同力的社会意识,既能促成人们的价值共识,取得情感上的认同,又能推动人们在观念上的认同,有效协调社会整合和利益分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思想道德领域最为突出表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仅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指引着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才能驱除杂念,坚定信仰,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二)关于情感认同理论
社会意识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作用的真正发挥是建立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式,情感强调的是个体本身的主观体验或主观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实际上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价值特性的反映方式,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当客观事物满足个体需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反之就会形成消极的、否定的情感。而情感认同,强调的是“对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符合个体自身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5],这种情绪体验既包括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认可,也包括将这种认可转化为自身价值准则的一种自觉行为。所以情感认同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强化作用,影响和调节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认同。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的存在和发展,把“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当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这种致力于解放全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认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后就一直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化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情感认同,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得到了大力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爱无疆、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始终心系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6]。这种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增进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和情感认同,激发了蕴藏于人民心中的创造伟力。可以说情感是把党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粘合剂,情感认同是真正实现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强大内驱力。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认知,同时要有强烈的情感认同,推动青年学生在价值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个人情感体验,使得这种体验在不断强化理论认知的过程中得到内在和升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行为自觉。
三、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实现路径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到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稳定的情感认同,必须遵循情感认同的特点,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实践作为落脚点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一)以理想信念构筑情感认同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和灵魂所系,也是一个人的最高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引导、动员全体成员同心同德,共同推进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们攻坚克难、推动历史进步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中的“最大公约数”,它既规范了人们的价值追求,也涵盖了国家社会层面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规定了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要以理想信念的塑造为根本依托,筑牢他们的精神支柱。
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他们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以主体地位加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也是中国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下去。要不断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并将这种认同内化为理性的价值追求,成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指出的是,在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形式主义教育,找准教育形式和青年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以鲜活的内容激活理想信念教育的兴奋点。习近平总书记用“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钙”“总开关”等比喻来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90后”“00后”那些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同龄人披甲上阵、逆行出征、守望相助等,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指明了方向。这些鲜活的内容使得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加直抵人心,更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价值取向,并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自觉行动,成为成就强国一代青春梦想的不竭动力。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情感认同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8]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源泉。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天下信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价值取向,在世代传承中已经深深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正是因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浸染、影响,无论自然灾害、外敌入侵,抑或外部封锁,从未能压垮过中国人民。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历程中经历的又一个风浪,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坐标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华民族再一次展现出了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每一个中国人面对危机时个人利益自觉服从公共利益的家国情怀,全体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万众一心,中国与各国的守望相助、投桃报李,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唤醒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发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履。
具体而言,首先,学校应形成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学校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和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化特点,营造传统文化的情景化氛围,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启迪;通过各种形式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产品的设计增强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力,提升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其次,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无论是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综合素养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可以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运用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情感加深理性认知,提高课堂吸引力。在课堂设置上,需要增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将之纳入高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材内容,使其不仅吸引学生眼球,还要深入学生骨髓。引导青年学生在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和鉴赏中领略精髓。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借鉴中国诗词大会、朗诵者等形式开展情景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触发情感深处的认同。最后,要发挥家风家训的辐射作用。作为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家风家训的积淀和烘托。要合理吸收传统家风家训中的精华,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在家风家训的传承中传播给每一个青年学生。
(三)以人文关怀强化情感认同的内在驱动
人文关怀蕴涵在马克思对人的生存、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关注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同样的,人文关怀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价值内核。因此,培育和践行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归根结底还是要从现实出发,从满足他们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与尊重出发,在思想教育与人生成长关爱、抽象理论灌输与现实生活关照相融合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可以感受到的幸福和快乐,才能激发情感上的认同,取得实效。
人文关怀最基本的表现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的物质需要主要体现为满足学习和生活的必要物质条件,这就要求充分考虑他们的物质需要时,要着力从解决他们的生存生活需要出发,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贫困生资助并不等同于经济帮扶,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给予经济扶助的同时,要关注他们学习、心理、思想等精神上的需求,给受助者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眼前困难,更要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当然,人文关怀的重心是要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在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发展、提升和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他们的个体生命成长规律、内在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选择和正确的价值引领,启发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并及时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
(四)以社会实践筑牢情感认同的践行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8]实践作为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决定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建设实践经验的升华,以指导实践作为其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培育和践行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以实践体会和切身感受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的价值实践。
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舞台,既在校内,也在校外,包括见习实习实训、科研发明创新创造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生动具体、体验感强,有着不同于校园生活和课堂生活的特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为喜爱的教育途径之一。当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会实践的形式化、表面化。社会实践活动过多地侧重“表面工作”,如送教下乡、宣传咨询,或是一两件象征义务服务的工作,亦或到红色旅游景点走走看看等。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甚至遮蔽了社会实践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二是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简单的模块化或“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其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导致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社会实践功能和价值的发挥和实现。
要增强社会实践在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对社会实践充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学生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要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因此,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通过顶层设计,促进专业课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努力构建多部门联动、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全面参与、多渠道推进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首创意识,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立足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背景,社会实践可以围绕革命老区的社会发展,鼓励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或成立创新创业项目,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和革命老区形成长期稳定的对接,助力精准扶贫,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发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中实现道德践履。志愿服务是提升青年学生服务意识、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要让青年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困难群体、弱势群体,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增进对人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服务社会的中更好地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从根本上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上的认同。
四、结 语
新时代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和青年学生真正融合,需要长期不断地把情感认同作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核心要素,全面把握情感认同的特点,解决好、处理好青年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问题,通过青年学生的内在力量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青年学生自身的价值情感和价值追求,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锻造精神纽带、铸牢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