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及发展趋势
2022-11-21王亚男
王亚男
(1.中央财经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1;2.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一直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强调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党发展教育事业的独特标识和基本经验。党在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与创新立德树人实践相统一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代要求,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宝贵思想财富。科学认识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和发展趋势,对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立德树人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把握正确方向,始终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大的政治前提和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首先高校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高校要保障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为高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的落实把好方向、布好局面。其次是搭建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严密而强大的党组织体系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健全教育部党组、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高校党委、学校基层组织“四级联动”的责任体系,压实各方主体责任,确保高校党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共同推进立德树人。第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各高校通过建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基层党支部、有效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常态化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等方式,补齐短板,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立德树人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二)夯实主渠道,努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建设是育人“主战场”,课堂教学是育人“主渠道”,牢牢抓住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关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和落实。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我们党总结凝练了“八个相统一”的改革创新原则,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思路,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这些原则和思路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立德树人实践规律的深刻把握,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指导方案。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让所有教师挑起“思政担”,将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实现专业知识科学性与立德树人思想性的有机融合。同时,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同向同行和优势互补中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提质增效。
(三)筑牢主阵地,高度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这要求将立德树人纳入高校日常学生培养过程,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多样探索。首先是推进“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其次是强调“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联动。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创意课堂、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促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形成良性互动,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中引领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再次是构建高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会对人的观念和品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形成高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育人合力,是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四)打造主力军,不断加强立德树人队伍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育人队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提到教师要做立德树人的表率,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围绕高校如何加强立德树人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系统性方案。一是加大师德师风治理力度。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在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指标,并对师德行为规范作出详细规定。二是提升队伍整体质量。对包括高校党政干部、思政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等在内的立德树人工作队伍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从人员配备、结构优化、能力提升、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质量,并通过岗前培训、常态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搭建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队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破五唯”,树立正确评价导向,构建科学、健全、可行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落实立德树人的生力军作用。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特征
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特征,是高校立德树人理论建构与实践工作推进的重要基点,也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重要基础。
(一)强调规划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进行部署,并从立德树人的构建主体、目标任务、运行保障和评价标准等多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体现了立德树人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一方面,立德树人立足于高校育人的整体要求,是一个各环节、各项工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到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到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再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五育并举”,都是党从全局性视野和整体性思维对高校立德树人工程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各项事业的整体推进。[3]同时,党和国家根据高校育人各环节特点,综合设计育人内容,保证各项工作在设计的框架内有序落实和整体推进。从现实情况看,立德树人的内容丰富且影响因素复杂,如果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时只见局部而不观全局,就易导致立德树人相关工作的分散甚至弱化。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是由各项工作共同构建的一个秩序性、结构性的有机系统。在实施立德树人战略时,高校要处理好各育人环节间的相互关系,使其既能相互协同,发挥要素间合力,又彼此间相对独立,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在立德树人的向心力下有效聚合,形成育人合力。
(二)注重落实的综合性与协同性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法仅靠某个主体或者某种手段独立完成,需要依靠多主体、多渠道共同发力,把握好立德树人落实中的综合性与协同性。
一方面,发挥立德树人功能需要综合性的方式和手段。随着育人方式与技术手段的日益丰富多样,在实践工作中单独使用一种手段,很难最大限度发挥立德树人成效。因此,立德树人应强调打破固有壁垒,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使育人方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另一方面,立德树人的落实需要校内校外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立德树人不仅涵盖学校内部的各部门主体,还包括家庭、社会、政府等承担相应育人职责的主体。立德树人的有效开展与实践不是某方力量单独作用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甚至超越立德树人的预期效果。因此,立德树人体现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担责任、有效配合、协同发力的特征。
(三)体现治理的主动性与反思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也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临从治理的视域下更加深入地研究立德树人内容、实施及有效性等问题。
一方面,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涉及内容越来越广泛,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变,育人对象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如果只是被育人难题消极牵制,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现代化治理角度看,立德树人作为一个过程性的活动,应秉承主动性思维,切实关照教育实践,直面育人难题,适时调整工作中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推动育人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既关注治理系统内的自我革新,又强调来自治理系统外部的监督,目的是追求治理系统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立德树人是一个兼备长期性与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保障这个系统工程的有效运行是基本的目标要求,不断促进这个系统在实践中的改进与完善,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高校立德树人工程既要考虑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等各方主体和要素的自我完善,同时也要考虑家庭、政府、社会的外部监督,凸显出立德树人治理作为一种螺旋上升型的工程所蕴含的内外协调统一的反思性特征。
(四)凸显成效的内生性与长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4]新时代高校提升立德树人成效,要立足学生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立德树人的对象是处于社会现实关系中的具体的人,都会有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合理诉求。理解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激发立德树人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面对新需求,高校“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另一方面,以立德树人的内生动力推动自身的持续发展,要在科学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符合立德树人评价标准的体制机制。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已有制度规范的完善,积极主动探索建立符合实践与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治理的制度化水平,以保障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延续性和成果的长效性。
三、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为积极响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培育人才的战略要求,要坚持系统的观点,统筹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发展。
(一)立足百年奋斗目标,提高站位,系统谋划
高校立德树人始终围绕“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重大问题,致力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以应将立德树人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国之大者”,放在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方位中系统谋划。
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发展的层面看,高等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设定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统筹,着力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各环节,形成育人合力。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层面看,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要统领学科建设、教师教学、学生工作、学校管理等各方面的发展。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层面看,就是要将立德树人置于人才培养的位置之首,用立德树人统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用立德树人推进培育时代新人工作的整体性优化。
(二)更加明确战略要求,推动育人治理现代化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赋予了新意蕴,彰显了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发展的价值内涵。更加明确的战略要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更为系统、科学和完善。
一方面,更加明确战略要求,科学把握培育时代新人的内涵。党在新时代的使命决定了新时代的战略要求就是要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时代新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才干、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这既是时代新人应有的特征画像,同时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实践遵循。新时代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推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发展。另一方面,要加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落实和发展立德树人的必经之路。各高校要以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和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来保障立德树人各个环节的精准有效落实,为培育时代新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释放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效能。
(三)贯穿办学治校始终,优化育人体制机制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8]这为高校办学、治校、育人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航向标,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立德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
一方面,要加快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高校是整体的一流、全面的一流,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科实力,还要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构建科学、系统、完备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要推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工作面宽量广,只有持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做到纲举目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学校和教师为育人主体、多方协同配合的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相关政策涵盖了育人工作的各环节和各领域,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教育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改革应该朝着更加系统化、精准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效用最大化。
(四)创新育人方式方法,持续推进以文化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以文化人的重大问题。他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9]以文化人与立德树人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能为立德树人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新时代立德树人需要更加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和引领新时代青年。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愈渐丰富、形式不断拓展,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不断创新以文化人的内涵和形式。一方面,要深刻理解以文化人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文化具有喜闻乐见、习以为常的特点,能够在熏陶、感染和激励中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10]以文化人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融入学生日常教育。通过创新文化方式,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力量,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推动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以文化人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文化既是高校育人的内容,也是育人的方式和载体。以文化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积极的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的浸润。因此,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风尚和育人文化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尤其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达到潜移默化、日用不觉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