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家训呈现的文化基因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022-11-21汤苗苗芮新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革命家家训家风

汤苗苗,芮新红

(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1。红色家训是党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及革命先驱通过家庭教育环节,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党性原则及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受教个体的价值准则、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凸显出其培育国人品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需要积极进步的精神力量的引领。事实上,良好的家训家风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家训作为党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时代锻造、思想凝练、实践检验,是理解不忘初心的重要史料,是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教材。探寻红色家训呈现的文化基因,以此为镜,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更好地培养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担当民族复兴的接班人。

一、红色家训的内涵及其意义

红色家训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生活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实物、实践等形式对家庭或家族成员的劝勉、训导、规诫。它以“整齐门内、塑造人格”[2]23为核心,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德性和智慧。新时代传承发展红色家训文化,对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化解人们现实生活面临的价值困境以及厚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如《革命烈士书信》《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毛泽东书信选集》等,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坚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尤其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在个人层面上,红色家训体现的是对受教个体在精神塑造、品行砥砺、人格涵养等方面的道德培育;在社会层面上,红色家训体现的是爱众亲仁、救难济贫、保护环境等思想对社会公德教育的功效;在执政党建设及国家治理层面,则体现的是安国恤民、为官清廉、抵御外侮等思想对广大民众的启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训是在他们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突破了旧有家训的狭隘性,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的革命性转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训在思想理论基础、价值目标追求及教育方法上,与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家训有着本质的区别,目的是教育新一代能够健康成长,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红色家训的发展演变历程,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不移、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无私奉献,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红色家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是中华民族血脉中奔腾不息的红色基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带领子孙后代及周边的广大群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以便更好地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红色家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导航理想风帆、陶冶思想意趣、传授处世良方、点拨学习要领四个方面[3]4。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及重要领导人的个案剖析,比如考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习仲勋等革命先辈的家风、家训,概括各自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革命理想、家国情怀及修齐治平的价值准则,是他们家训的共同文化特征。

二、红色家训呈现的文化基因

红色家训的传承与发扬,不仅对民风和社风建设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党风、政风的改善与优化。红色家训文化的弘扬与传播,需要通过强化家庭的基础作用、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扩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三者合力来充分发挥红色家训文化基因的功用。下面从呈现家训、见证家训和反映家训三个方面探寻红色家训呈现的文化基因。

1.呈现家训——通过红色家书体现红色家训文化的独特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驱及普通党员代表人物的家书、家信中显露出的有关家训的信息,包括做人之基、修身之本、持家之方、处事之理、治国之道五个层面。这些家训都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逐渐凝练出来的,而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以红色家训体现的独特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显而易见。红色家训可谓是历史证明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将红色家训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历程相结合,进而从革命性、民族性、大众性、时代性、创新性五个方面探讨红色家训的文化特质。研究红色家训与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德育导向、行为规范的关联,从价值维度(重公轻私与崇尚奉献的群体意识)、实践维度(经世致用与科学求实精神)和民本维度(重民利民与心系天下的责任感)出发,阐释红色家训与文化诉求,能够找寻出红色家训中呈现的基因。

2.见证家训——通过遗物、遗迹体现红色家训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平等性和民主性

将与红色家训相关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驱的遗物、书信等按不同时期(比如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分阶段进行考察,剖析红色家训文化与传统家训文化、革命文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关联,探讨红色家训有目的、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去粗取精——传统家训文化在扬弃中重新熔铸;借鉴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包容中实现创新;淬炼升华——红色家训与革命文化的共融发展,进而研究红色家训与改革开放精神的形成及其与民族品格、大国之风的养成,不难看出红色家训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平等性和民主性。通过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物、遗迹的了解和分析,可以见证红色家训具有历史继承性,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正能量基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子女和身边的人要求非常严格,不准他们搞特殊化,要求他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他们所表现出的平等性也是毋庸置疑的。纵观红色家训文化透露出来的内涵,就是要让每一个共产党员明白,党员的职责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3.反映家训——通过典型故事体现红色家训文化的进取性和创新性

红色家训家风中有很多关于革命家本身、革命先驱及普通党员的典型故事,这些故事无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比如忠信笃敬、鞠躬尽瘁、峥嵘岁月、为国牺牲、追求崇高、勤力奉献等。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将家风与党风、政风联系起来思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新的超越,将家庭亲情升华为民族情、阶级情,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创新。红色家训家风是经过中国革命历史实践检验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内涵不断扩展,如革命时期主张“革命理想大于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则倡导“以国家为重,与人民共患难”,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历史的变革引领着红色家训不断创新发展,其时代价值不断被检验和锤炼。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谱系,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谦虚谨慎”的西柏坡精神,“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精神,“胸怀国家大局”的西迁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真奉献”的铁人精神,“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能吃苦、能战斗、能公关、能风险”的载人航天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红色家训文化与时俱进,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拓展和升华。

三、红色家训呈现的文化基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但同时思想意识也比较薄弱,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红色家训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思想,无论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路径、功能目标,还是与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求等各方面都高度契合。

1.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新时期,在我国教育育人体系中,文化育人是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家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基因在构筑大学精神、优化人文气息、提升校园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红色家训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比如邓小平同志,他的一生“三落三起”,但他从来无所畏惧,信念坚定。“无私才能无畏”的精神品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家人的成长。“忠诚、厚道、勤奋、努力”是朱德同志经常告诫周围人的,他教育子孙后辈:“一定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实干为国家作出贡献。”[3]98在家人和同事眼中,朱德同志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教育孩子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许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红色家训中包含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求改进创新的情势下,是宝贵生动的教育素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

2.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供标准、标杆

红色家训中包含的如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孝老爱亲、无私律己等良好品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可见,红色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比如刘少奇同志曾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子女交代“四不准”:一是每到一地,不要人家接送;二是到任何地方,不准请客吃饭、铺张浪费;三是不准向人家要东西;四是参观时不要人前呼后拥地陪同[3]23。叶剑英同志经常告诫自己的子女要“挺起腰杆走路,夹着尾巴做人”。女儿叶向真在读书期间,离家较远,想让父亲派车接送自己,叶剑英严肃地说:“老百姓能坐公共汽车你就不能坐?车是为了工作配给我的,是给人民办事用的,不是为了接你们的!”后来,女儿理解了,父亲是要求她不能搞特殊化[3]67。1958年,董必武同志在给儿子董良羽的信中说:“你在学习时,必须常常学习政治,必须服从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领导。”1970年,陈云同志在给女儿陈伟华的信中,要求女儿要通过学习世界形势、世界革命史、中央政策、中国近代史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子女和身边人的类似规定、训诫还有很多,简明坚定,体现了他们自身的风范和党性原则。红色家训在经历时间的锤炼后,不褪色、不过时,通过传承与发扬,越发合理、适时,为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思想觉悟、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良好标杆。

3.为厚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信提供教育资源与崭新路径

回溯过往,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守家训、重家教。红色家训通过传承和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多元化的内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初心,不贪图享受,生活不搞特殊化,教育感染身边人注重个人品行修养。他们在为国家建设、发展呕心沥血的同时,以过硬的党性觉悟凝结出优秀的红色家训。剖析红色家训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创造力,探索红色家训与国民德育教育的对接,分析红色家训与文脉、国运的关联……这些都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家训文化精髓提供了丰厚滋养。周恩来同志在家规中就规定:不许动用公家汽车;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3]34从国内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西方各种不良思潮纷纷涌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侵蚀人们的心灵,导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发生偏差,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规范。加之西方反共产主义思想的出现,也在干扰和阻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红色家训的正向引导,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从而坚定其献身祖国建设和党的事业的决心。

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4]

红色家训的内核是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团结协作、以德立人、勤俭节约、自律奉公、躬行实践[5]。红色家训所凝结的思想内涵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诉求高度契合,与“宏大叙事”的国家梦、“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密切关联,对“中国精神”价值的塑造有正向作用,对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决心有积极助力。另外,很多红色家训对人的言谈举止有明确要求,接地气,可操作性强,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在具体实践中的细化和落实,比如毛泽东同志在教育子女上公私分明、要求严格,他亲自制定了“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的“四不”规则,要求家人“低调做人、清廉”;周恩来同志的家风是“做普通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刘少奇同志的家风是“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邓小平同志的家风是“守法、低调”;朱德同志要求家人“要接班而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习近平同志的家风是“家国情怀、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等。将这些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明确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使大学生通过对红色家风、家训的学习和了解,深切感受到榜样的无穷力量,加强自身的爱国热情,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

猜你喜欢

革命家家训家风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勤劳节俭传家风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