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策略与保障机制*
2022-11-21李欣李勇
李 欣 李 勇
(1.成都大学 体育学院;2.成都大学 学校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0106)
2021年10月,国家出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1年12月,中共重庆市委、中共四川省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文件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体育赛事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环境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①李欣:《城市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时序演化及耦合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36-40页。通过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②李欣、祝林:《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效率评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33-38页。应能成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有效突破口。2021年2月,重庆市体育局、四川省体育局共同签署了《川渝体育深化融合发展施工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提出要奋力推动川渝两地体育融合发展。本文将通过探讨成渝地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利用体育赛事整合资源进而拉动城市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期提升成渝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水平,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体育经济中心、体育科技创新中心、体育改革新高地、高品质健康生活宜居地,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实践参考。
一、体育赛事一体化意义与作用
(一)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影响力
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知名体育赛事可以迅速有效提升区域知名度,吸引游客,进而促进经济发展。①朱洪军、张建辉、梁婷婷等:《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与保障机制研究》,《体育学刊》2019年第5期,第49-55页。成都市在赛事名城城市战略基础上,于2021年12月颁布《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将体育赛事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发动机,提出到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赛事之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2021年3月,重庆市政府公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国际国家级体育赛事活动等,形成重庆特色体育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可见成渝两地政府已经注意到了体育赛事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期望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打造城市新名片,提升城市影响力,借此为城市文化空间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二)增强成渝两地文化认同感
虽然1997年重庆市从四川省划分出去成为直辖市,但成渝两地有着较为相近且集中的文化认同感,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成功建设的坚实基石和首要条件。通过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找到诸如足球黄色旋风等历史记忆和文化特性,有利于唤起集体自豪感,增强两地文化认同感,拉近双方心理距离,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下牢靠的根基。通过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推动成渝双城及成渝城市群的大中小体育赛事合理搭配,打造不同城市的体育名片,塑造城市特有体育印记。通过体育文化的认同,培育两地群众休闲、健身、运动、旅游、康养等文化认同,这对双城经济圈后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挖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动能
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而言,消费结构必将从传统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发展消费转型为新型的健康消费、快乐消费、体育消费等。体育赛事已被公认为一种间接生产力,对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业、传媒行业都有着结构调整和拉升作用。②廉涛、黄海燕:《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体育学刊》2020年第6期,第63-69页。2019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显示,成渝地区城镇化率达53.8%,属于赶超型都市圈。由于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短期影响主要是总需求的影响,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总供给的影响。③李欣:《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公共体育服务效率评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27-32页。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挖掘成渝地区体育消费能量,借助体育消费解决体育产业建设过程中的内生性困境,缓解因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减轻体育相关企业经济压力,促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体育消费服务供给模式创新。通过整合双城经济圈各种体育产业资源,试点将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作为双城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点,推动相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动能。
(四)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相关产业一体化建设
推动成渝双城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首先,可以夯实成渝双城主轴发展基础,提升双城经济圈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体育赛事的影响力,提升成渝双城体育消费能力,通过体育消费拉动区域体育产业增长,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将提升双城发展能级,有助于形成合理高效的双中心现代都市圈,强化两个都市圈互动,并带动双城经济圈中的大中小城市更好地融入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其次,会形成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协作互动的新局面,带动国家运动休闲示范区、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综合服务体等大型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与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国际发达国家合作的新空间,在体育文创、体育营销、体育广告等多方面合作;区域内中小城市则可以在体育制造业和体育赛事服务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为成渝地区一体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④陈林会、刘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6期,第57-63页。最后,有利于其他相关产业一体化建设。通过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探索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既可服务成都市赛事名城战略,也可服务重庆市体育强市战略。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创新平台建设,可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餐饮、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实践参考,有效助力该区域相关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区域内其他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现存问题
(一)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
《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共涉及10个方面47项具体任务,明确提出成渝地区要协商共办大型体育赛事。2022年2月19日,重庆市体育局和四川省体育局共同签署了《川渝体育深化融合发展施工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双方在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产业上的合作意识较强,然而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尤其是利益协调方面较难得到统一。这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行政区域的壁垒,导致体育资源无法自由流通、共享、合作,无法形成合力来共办体育赛事、共建体育产业和发展体育事业。其次,体育产品同质化、低质化较为明显,两地体育企业之间存在非良性竞争。最后,没有相对公平平等的利益协调机制。重庆市、成都市和其他城市在政治地位、经济产量和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尚未健全,中小城市缺少渠道和机会来表达利益诉求,较难在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中获得利益,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会导致中小城市与两个龙头城市之间存在博弈,不利于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
(二)体育赛事层级体系不健全
随着成都市颁布《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以及重庆市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整个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层级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已初见端倪,然而层级划分尚不清晰,赛事筹办的具体实施上仍有较大改善空间。首先,整个区域内高端赛事影响力不足,接下来五年内虽然有包括大运会、世乒赛团体赛、亚洲杯、汤尤杯和世界运动会等五大赛在成都举办,但整体层次与奥运会、世界杯和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这全球三大体育赛事有较大差距。重庆市将举办“一带一路”田径邀请赛、国际壁球精英赛、世界举重锦标赛和亚洲杯,这些比赛的层次、受众人数、影响力、关注度和商业价值更是需要提升。其次,具有城市独特品牌的体育赛事层次仍需提升。以重庆为例,马拉松是其精心打造的城市体育名片,共计有重庆国际马拉松赛、重庆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潼南涪江半程马拉松赛、铜梁马拉松赛、重庆半程马拉松赛、璧山半程马拉松赛、武隆仙女山半程马拉松赛、大足环龙水湖半程马拉松赛、长寿湖半程马拉松赛、开州汉丰湖半程马拉松赛和江津东方爱情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但整体赛事筹办水准、精英选手参赛人数、整体参与人数规模和服务专业水平偏低。2021年只有重庆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获评世界田径精英标牌赛事,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仅为标牌赛事。成都马拉松赛虽然获评世界田径精英标牌赛事,但以成都市命名的各种体育赛事项目较少,规划上差强人意,赛事零散举办,知名度较低,经济带动能力较差。最后,群众体育一体化建设急需加强。目前成渝地区举办了包括2020中国成渝双城万人瑜伽大会、2020中国·金堂成渝双城铁人三项公开赛、2021成渝双城体育舞蹈交流培训、202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足球冠军交流赛、2021两地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培训和2021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反响一般,社会效应较弱,没有形成通过体育活动引领全民健身的势态,群众体育活动一体化尚未形成常态化,在规模、层次和专业性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体育赛事空间布局不合理
总体而言,目前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体育空间布局与城市定位较为匹配,发展道路较为成熟清晰,珠三角也正在构建以广州深圳为双子城的体育赛事空间布局,开发相应的特色赛事体系。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空间布局较为混乱,城市定位不够清晰,较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存在显著差距,尚未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与这些城市群相比,成渝双城经济圈赛事空间布局不合理。首先体现在没有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举办相匹配的体育赛事,现有高端体育赛事活动影响力和受众人数偏低。其次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尚未根据每个城市的空间距离、资源优势和体育基础,进行特色化、差异化体育赛事建设,导致本土体育赛事同质化现象严重,仅马拉松比赛,两地就至少有12项,绝大部分赛事级别低,赛事举办时间随意性较强,参与人数偏低,无法引领群众健身态势形成。三大球、三小球以及攀岩、举重等赛事,举办地又集中在一地,办赛成本较高,赛事社会效应偏低。此外,一些社会体育赛事在政策利好的作用下,短期内表现出全面开花的景象,但这些赛事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冠名随意、同质化严重、组织混乱,总体质量偏低。
三、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策略
(一)加强文化认同感建设
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可以消除成渝两地一些文化隔阂和不良竞争,有助于凝聚两地人民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川渝两地同根同源,但一体化建设发展水平才刚刚起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通过体育赛事这一独特手段,可以较为方便地建立起文化认同感,通过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相关产业-其他领域一体化建设,对政治经济一体化建设而言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手段。新发展阶段,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必须先从文化认同感建设开始,建立集体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感,通过体育赛事一体化,利用好体育的特殊功能,解决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其具体路径包括:“体育文化同城”,通过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搭建川渝文化认同平台,从舆论、经费、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建设,让成渝两地群众认同川渝文化;“体育文化融城”,通过两地体育文化学术建设,对川渝文化提供学术支持,加强学术交流,用学术成果引导体育产业建设,促进川渝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育文化共城”,实现成渝地区体育文化资源共享共用,共同打造川渝体育文化品牌。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打造高质量体育品牌,培育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体育赛事。建议将成都马拉松赛事和重庆马拉松赛事共同建设,这是目前成渝两地最具影响力的本地体育赛事活动,具有较强的品牌宣传和文化建设作用。两地政府应加大建设力度,对标世界田径的白金标标准,提升赛事活动质量和服务专业水平,扩大精英选手参赛人数、参与人数规模,力争在五年内升级成为精英白金标牌赛事和精英标牌赛事。其次,在成渝两地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由教育部门组织大中小学生前往观赛,参与研学、游览、论坛等活动,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群体,强化成渝两地赛事一体化认同感。最后,体育、教育、宣传等部门可以共同组建体育赛事成渝双城经济圈媒体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来推动区域内文化认同感建设,双方共同塑造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中的会徽、吉祥物、旗帜、歌曲、赛事护照,将川渝文化融入其中,打造特有文化符号,并在各种活动中使用合适的载体展示,让体育文化作为双城经济圈对外展示的共同文化符号和独特地域特征。此外,近年来由于疫情等原因,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健康,体育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愿意为体育相关资讯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就需要加强宣传工作,让更多群众了解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在进行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为区域内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创造舆论话题,提高群众兴趣,获取流量。在坚持传统宣传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网络和自媒体的力量。通过互联网途径将成渝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推送到更多的目标客户终端,为他们提供更权威、及时、定制化、私人化、便利的体育信息服务。鼓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起传播成渝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利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等,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坚持内容为王,官方宣传平台建设要深挖体育赛事内涵价值,引导群众对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影响力和认同度。
(二)构建合理的体育赛事层级体系
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要顶天立地,既要有影响力巨大的国际重要体育赛事,也要有为基层群众打造的群众体育赛事。大体通过高中低三个层面的体育赛事活动,使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各城市融入其中,各司其职。高,建设城市品牌形象。成渝双方合作,参照东京、首尔等城市申报奥运会经验以及欧洲杯12个城市联合举办经验,积极筹划申办2048奥运会和2050年足球世界杯。并实现每年都至少有一项世界级大赛落户成渝两地,实现世界赛事常态化。中,促进都市圈交流融合。以川渝两地群众基础较好的足球为例,不管是重庆抑或成都蓉城都在中超赛场举步维艰,可以考虑在川渝体育局的协调下,组成川渝联队,寻找川渝两地有实力的企业联合赞助,重现当年甲A黄色旋风的辉煌。尝试进行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体育交流赛事活动,通过体育赛事打造城市群独有品牌赛事,提升城市群体育文化效应。此外,按照重庆市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赛事交流和成都市每年举办国际和国家赛事50项的建设目标,双方可以合作举办一些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将双城经济圈的二线城市作为分站赛、积分赛、分会场的举办地,提升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凝聚力。低,开展双城经济圈内群众体育活动。川渝两地群众体育基础良好,不管是三大球、三小球还是其他体育项目,都有顶级俱乐部和高水平运动员作为支柱,通过开展成都重庆双城经济圈内的群众体育联赛,打造运动项目多样化、参与人群多元化、比赛档次多层化的群众体育联赛体系,以休闲健身和增进情感为主,淡化竞技成绩,甚至可以鼓励外来游客参与,通过体育+的模式,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玩优质生活圈。①苏敷志、邰峰、赵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体育文化导刊》2019年第10期,第105-110页。
(三)完善体育赛事一体化空间布局
在体育赛事空间布局方面,成都和重庆要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和赛事名城、体育强市战略,举办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例如,成都市可牵头申办诸如奥运会、世界杯、F1等一批具有顶级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引进美职篮、超级碗、ATP/WTA年终总决赛等世界主流运动项目的体育赛事。重庆市可牵头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体育邀请赛,策划丝绸之路体育交流活动,将体育赛事交流纳入“中华文化走出去”计划。成都和重庆共同策划全国城市群体育交流赛事,举办体育高端论坛、体育博览会,体育产业贸易峰会等。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就要根据每个城市的空间距离、资源优势和体育基础,进行特色化、差异化体育赛事建设,以单项体育赛事为主,错开竞争,尽量以赛会制和分站赛形式参与,扩大体育赛事覆盖面和普及面,扩展空间布局,推动体育赛事在区域内全面铺开。②郑寿伟、李玉、郑健:《粤港澳大湾区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时代诉求、发展契机及路径选择》,《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第11-14页。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一体化体系,完善体育产业格局和产业链,推动区域内体育产业发展。成都和重庆财政充足,体育场馆资源丰富、体育人才数量众多、体育消费需求较高,在这两个龙头城市就要重点开展竞赛表演产业、健身休闲产业、体育培训产业等。而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的其他城市,就要根据其不同资源、特点和优势,开发特色体育消费产品,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在成都市和重庆市周边建设体育文化产业园区、智慧体育装备制造园区、极限运动产业园区等,推动体育产业错位发展,为体育健康、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提供用地保障和人力资源。
(四)优势互补,共享合作
由于成渝两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尤其是存在全运会这个巨大利益,导致两地体育资源无法自由流动,竞争远远强于合作。整体来说,成都都市圈的优势项目为体操、跳水、射击、乒乓球、网球等,重庆都市圈的优势项目为田径、水上项目和重竞技项目。凭借一体化建设“东风”,双方可以利用共同承办世界级体育赛事的契机,开展竞技人才交流试点,包括优秀教练员交流培训、运动员共同集训,从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入手,共建高水平运动队保障体系,包括提供训练基地,共担后勤服务,乃至组成成渝联队参加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共同提升两地竞技体育能力,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国内竞技体育高地。此外,成渝两地高校众多,可以借鉴名校赛艇对抗赛的形式,开展诸如“市长杯”系列赛、“校长杯”系列赛、成渝高校对抗赛等体育活动,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尝试共享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凭借双城经济圈群众基础和较为成熟的体育社团组织,通过互通共享体育资源,共建成渝特色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时机成熟后,还可以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如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天府奥体城、西岭雪山滑雪基地等打造成渝体育旅游线路,试点体育旅游产业共同建设。
四、体育赛事一体化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如想顺利推动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效突破口,首先就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做好顶层设计。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对标考核、动态调整任务清单,确保赛事名城和体育强市的建设任务顺利实现。四川省和重庆市作为责任主体,应共同制定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的任务清单、年度计划,落实各项任务和职责。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协调解决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体育赛事顺利进行,适时组织双方对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进程和成效开展考核评估,及时整改,总结不足,推广经验。建立完善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合作机制、人才科技合作机制、协同发展机制、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机制,真正从成渝一体化的高度来谋划和统筹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
以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据此研究编制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实施规划,共同推进形成决议和任务清单。重点探索体育资金投入机制创新,包括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公共体育服务占比,通过调整体育税费政策等手段,积极调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欲望,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事业发展新模式。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四川省、重庆市沟通衔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充分利用国土空间,加大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场所和体育产业设施规划,并在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体育产业建设过程中,通盘考虑旅游体系、交通体系、服务业体系乃至信息化体系建设,推动国家运动休闲示范区、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综合服务体等大型项目建设。
(三)健全一体化合作机制
树立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体育赛事一体化合作机制和体育赛事一体化组织机构。2022年初,四川省和重庆市已经成立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建议下设体育事业发展部,该部门由四川省体育局、重庆市体育局以及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的各城市体育局组成,统筹协调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就目前来看,成都市在未来三年内将独力承办五项国际赛事,而在成立该部门后,双方可以共同申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全国性重点体育赛事,并按照赛事名城和体育强市的战略,平衡成都和重庆在不同赛事中的角色和任务。中小城市可负责一些单项体育赛事、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知识培训、辅助大型体育赛事策划筹备等工作,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此外,建议成立由高校、体育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组成的体育高端智库,对体育赛事申办、具体诉求以及后续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配合体育事业部形成体育事业发展决策和咨询双轨运行机制。倡议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企业联合会,开展群众性商业性体育赛事活动,一程多站,即一项体育赛事在双城经济圈的所有城市举办,统一标准、统一规格。借此打造区域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高水平样板工程,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体育经济中心、体育科技创新中心、体育改革新高地、高品质健康生活宜居地。
(四)加速制定体育赛事一体化细则
一是制定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5年行动纲领。根据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举办日期制定申办计划,明确重点任务,规定各部门任务清单和推进时间表,例如,能否举办亚运会、承办世界杯分赛场等。二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要制定体育赛事交流机制和工作细则,将区域内的体育赛事和体育交流常态化、固态化,如举办成渝地区三大球、三小球对抗赛等,并考虑将双城经济圈的较低级别的十几项马拉松赛事进行统一规划,打造双城经济圈马拉松赛事,每个城市设置分站赛;制定绩效考评体系,督促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①张磊、邰崇禧、雍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体育产业融合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20年第7期,第86-91页。三是创新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供给机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改革体育行政管理体制,鼓励建立群众体育社团,降低体育市场准入门槛,探索体育博彩试点,为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支持。②廉涛、黄海燕:《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20第1期,第67-74页。四是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和交流。制定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升自主培养体育人才能力。落实国家队运动员培养输送计划,加快推进竞技体育重点项目教练员、科研人员等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工作。将重大赛事策划和组织人才列为特殊引进人才,不断优化赛事营商环境。五是为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提供特别经费支持。建议由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的所有城市,根据公共财政能力大小协商出资,为体育赛事、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知识培训、体育社团建设提供专项资金帮扶,并形成常态化的年度预算制度。
(五)建立体育赛事一体化协调监管机制
由双方体育局牵头,建立一站式体育赛事一体化协调监管服务平台。首先,建立一个协调小组,用来调节区域矛盾,解决问题,提供监管。由于成都重庆双城经济圈尚未真正开展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建立一个协调机制框架就非常有必要。协调小组明确建设任务,协调小组协调各项任务推进,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任务落实。在新发展阶段,这个协调小组要注意健全机制,提高制度约束力,发挥好成都重庆两个龙头带领效应,建设一个新型区域体育赛事一体化协调机制。这个协调小组要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起来,推动建设以四川省、重庆市为主导,区域内市县多层级参与的双边和多边协调机制,对体育赛事一体化活动要赋予正式效力,按市场机制办理,形成契约合同,给予协调小组跨区域的执行权和管理权。其次,要建立智慧服务机制。借鉴国内外一站式体育赛事智慧服务经验,组建赛事服务平台机构,以体育局为主体,体育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评定赛事等级,根据赛事规模预估公共资源占用情况,并在区域内制定不同赛事等级的服务标准。③廉涛、黄海燕:《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研究》,《体育科学》2020年第10期,第21-30页。最后,当进入到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后期时,要及时建立监管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职责和任务,以需求为中心,变管理为服务,切实做好监督工作。引入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规范审核服务程序,最大限度减少体育赛事审核中的自由裁量权和审批随意性。①钟华梅、陈立、许寒冰等:《区域体育产业的专业化与同构化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18个省份的实证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438-446页。
五、结语
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将在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后,实现体育资源自由流通、共享、合作,实现成渝地区体育产业优化调整升级,合力共建体育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一体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比较成熟的长三角和京津冀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对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川渝两地应积极利用好国家政策,学习长三角和京津冀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经验,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色,通过体育赛事一体化,实现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推动相关产业一体化建设,并最终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有效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