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及价值意蕴*
2022-11-21岳鹏
岳 鹏
(1.成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四川 成都 610106)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今中国的成功实践和科学运用,是指引新时代中国人民告别穷苦困顿,彻底摆脱贫困,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惬意的生活,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内涵深邃,底蕴深厚,思想深刻,意蕴深长,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一致,真理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崇高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牢固的现实基础、浓郁的时代风貌、丰厚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人民立场等典型特征。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一以贯之的主题主线就是要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历经百年不懈奋斗,我们党业已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当前,全党正在英姿飒爽、斗志昂扬、信心百倍地朝着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可以说,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举世闻名,功勋彪炳史册,意义万古流芳,令全体中华儿女无不欢欣鼓舞,备感振奋,引以为荣。人们在交口称赞的同时发出这样的追问:为什么中华民族千年脱贫梦想能够圆梦在今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奇迹背后的“成功密码”到底是什么?如何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形式和发展道路?中国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减贫实践中所累积下来的宝贵经验是否具有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价值呢?我们认为只有坚持整体性原则和系统思维方式,更加深入细致地剖析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和价值意蕴,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精准识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改善民生、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更加具体透彻地领悟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对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地位、功能与作用,才能深化对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完成由“建设”到“建成”华丽转身的认知和理解,才能高质量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事业和大幅度推进世界减贫进程,也才能与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消除饥饿,根除贫困,共建名副其实、富贵安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既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现实基础上,对象化于我国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早日摆脱贫困窘境,避免挨冻受饿,过上饱食暖衣、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强烈渴望。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来源于生活,立足于实践,直抵人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大面积贫困、落后、边远地区的现实发展状况相结合,始终坚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人民至上,始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体系的开拓创新。环顾现实,如何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如何坚持不懈地探索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还在于要持续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这些富有远见和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并从学理上整体把握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全面生成的理论基石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分别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大变局,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社会大变动,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体系框架下为什么会造成广大无产者日益贫困化问题进行多角度审视、全领域批判和全方位论证,经过综合考量和缜密分析,他们总结得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的资本剥削是造成无产者日益贫困化的罪魁祸首,是致使越来越多的劳苦大众和平民百姓深陷贫穷落后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始作俑者,是资本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矛盾激化等人间惨境最主要、最基础、最根本的病因、病源和病灶。对此,恩格斯深刻揭示,“贫困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离开这一点,只能找到贫穷的某种表现形式的原因,但是找不到贫困本身的原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61页。。马克思着重强调,奠定在资本积累基础之上的贫困积累,实质上“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43-744页。。那么,绝不听天由命、听之任之的无产者究竟该如何去做才能够摆脱贫困羁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产阶级又该如何在实现自身彻底解放的同时,创造并共享越来越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呢?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根本上动摇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也就是说,要变革现实资本主义制度,真正实现对剥夺者的改造;另一方面,无产阶级通过议会斗争、民主斗争和暴力革命等多种方式方法唤起历史自觉,获得历史主动,赢得政权并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还要在治国理政中努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同时牢记生产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以追求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大生产。在这里,以共同富裕为旨归的增加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生产力,“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有长达将近七年时间对“什么是苏维埃政权,如何巩固和捍卫苏维埃政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艰辛实践与辛勤探索,更有在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十分落后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对如何脱贫反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缜密观察与理性思考。列宁强调消除贫困如果仅仅有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却没有广大苏俄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广大苏俄人民群众的积极动员和踊跃参加,仅仅单凭坚持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消除贫困只能是天方夜谭,一厢情愿,其后果注定会是失败的。所以,列宁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就不仅仅是作为沧海一粟的共产党的事业,而是全体劳动群众的事业了”②《列宁全集》(第4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页。。习近平结合马克思主义反贫困基础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原则、核心要义和普遍规律,结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结合我国长时期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有效做法和现实启示,适时提出了“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页。等具有远见卓识的重要论述。我们认为,这些重要论述的思想总结和凝练表达,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主张,具有鲜活的民族特色和巨大的生命力量,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本土化、普及化和大众化。
(二)实践逻辑: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全面生成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立足于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个基本夙愿,即告别贫穷困顿,实现共同富裕,达到天下一家的善良愿望,并在科学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如何建成小康社会”“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如何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实践和时代问题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解决我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困、奔小康,在不断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生动实践中应运而生。翻开中国近现代历史,我国贫困现象之所以屡屡发生并梦魇般地长期存在,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在于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分脆弱、相当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残酷的现实要求我们党必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下大力气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恢复并尽快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繁重、最紧迫、最首要的任务还是如何大幅度提振生产力发展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可以说,这段论述既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普遍愿望,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活的灵魂;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不易之论,也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主旨。当前,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光耀全球、饮誉世界、名垂青史的里程碑式成就,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阻力和挑战还很多,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还很大,加之个别地区新的返贫致贫现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使得我们党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幅度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稳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道阻且长,充满着大量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时时刻刻考验着身处贫困地区基层一线的干部、党员和群众能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决心、毅力和智慧。
(三)内生动力:基层扶贫攻坚经历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全面生成的先决条件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水,其从孕育、萌芽,到发展、壮大,再到成熟、完善是与习近平个人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紧密相连、密切相关的,离不开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的学思践悟、活学活用,离不开习近平对中国广大贫困地区现实问题之所以存在发生独特的体察和深沉的感悟,离不开习近平对我国广大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群众急迫想要改变贫困状态和摆脱贫穷命运,过上好日子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真诚质朴的愿望,离不开习近平长时间贫困地区基层(农村)的工作锻炼,尤其是习近平亲自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经历和生活体验。正因如此,习近平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曾饱含深情地述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还不到十六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8页。这段话情真意切、朴实暖心、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在习近平数十年参与扶贫攻坚,特别是长期的基层贫困治理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是基于习近平对极端贫困生活的亲身感受和艰辛历练基础上全面生成的,更是基于习近平对古训“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揣摩感悟中不断含蕴玉成的。
二、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原中国扶贫基金会顾问项南同志在习近平的个人专著《摆脱贫困》一书序言部分动情地写道:“近平同志有些想法,是想得很深、很细的。如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等,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了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②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页。通过反复研读《摆脱贫困》《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等习近平代表性著作,尤其是在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扶贫减贫的系列专题论述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简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是扶贫攻坚的前置条件
一段时间以来,绝大多数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由于饱受长时间的贫穷逆境和生活困顿,对于摆脱贫困早已无助无望,产生了极大的畏难心理和自卑的恐慌情绪,严重缺乏减贫的信心和脱贫决心。加之社会上流传的诸如“贫困意识”“贫困观念”“贫困文化”等错误观点沉渣泛起,甚嚣尘上,他们往往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精神上,乃至在生产生活方式上都相当被动,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安于现状的消极态度和不思进取的陈规陋习,缺少主动脱贫的精神动力和改变命运的内在活力,致使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产生了不愿意如期脱贫,甚至打算先脱贫,然后再返贫的错误认知,这就使得扶贫攻坚呈现出恶性循环和返贫致贫频发生、易反复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帮助深陷贫困地区的人们打起精气神,筑牢脱贫志向,彻底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进而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贫困文化”“贫困观念”等错误思想的侵袭和干扰,在改进中加强贫困群众拔掉“穷根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使他们脱贫致富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丰盈起来呢?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告诫人们,“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①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16页。。
(二)党的领导、组织保证是扶贫攻坚的根本保障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隽言妙语深深扎根于广大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群众心目中,并早已固化成为越来越多贫困地区党员干部和广大困难群众摘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普遍共识。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不断优化党的基层组织来保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有效解决深度贫困等复杂棘手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实践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宝贵经验。对此,习近平在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②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0页。。
(三)群众主体、内生动力是扶贫攻坚的支撑力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能光靠喊口号,也不能仅仅指望少数党员干部的帮扶,单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示范、带头、引领作用不能把贫困问题解决掉,必须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广大困难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干劲、能力和活力。如果“干部踌躇满志,群众灰心丧气”“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群众撸起袖子旁边看”,那是肯定不能真正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即使一时完成了脱贫任务和减贫指标,也是不能够管根本、管长远的,更是不可能持久、永续的,必须要党员干部和困难群众齐心合力,通力合作,不遗余力地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因此,习近平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③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页。也就是说,要广大困难群众在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下,依靠勤劳双手自力更生,凭借顽强意志艰苦奋斗,才能同心一力地让脱贫致富梦想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核心要义
扶贫的前提贵在识贫,识贫和扶贫的前提重在精准。精准是基础,识贫是关键,扶贫是归宿。如果不能够做到精准识贫,也就不能够做到精准扶贫。如果不能够做到精准识贫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也就注定会成为水中月亮、空中楼阁和镜中鲜花,是不可能取得脱贫攻坚预期效果和完美收官的。实践证明,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切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实际情况出发而郑重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是我们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领域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灵活运用和充分彰显。正如习近平所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8页。。同时,一定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是要精准识贫、精准施策,必须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75页。。
(五)各方参与、协同发力是扶贫攻坚的基本途径
扶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9500多万名党员和全体中国14亿人口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职责,决不是某个党派、团体和力量自己的事情,决不是一省、一市、一区、一县自己的事情,也决不仅仅是我国贫困地区广大贫困群众自己的事情。因此要充分动员和广泛凝聚全社会各方力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共同发展,进而合力推动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具有多元主体属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扶贫体系。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③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9页。。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52页。。
三、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所提供的思路、做法、经验和主张既是彼此独立、自成体系的,又是紧紧相连、有机统一的,协同构成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板块、内容范畴和框架体系,是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常态长效的行为准则和理论导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其历史地位、原创贡献和价值意蕴是历久弥新的,全党必须长期坚持,并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
(一)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对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意义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牢固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条分缕析精准识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精准减贫这四大问题,不仅坚持辩证思维,而且坚持系统观念,把脱贫攻坚看作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宏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学习揣摩,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紧密结合中国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视角回答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事业新胜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它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新阶段、新水平,又强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体系的大发展、大进步、大繁荣,深化了我们党对识贫、扶贫、减贫一般规律的认识和特殊规律的理解。而且,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新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识贫、扶贫、减贫、脱贫效能进行了实质性的换档升级。
(二)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对促进中国减贫进程和推进世界减贫事业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和实现的扶贫攻坚成就不可小觑,事实不容歪曲。《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①《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2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8/content_ 5589283.htm,2022年2月16日。。这组数据以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党和国家如期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刻震撼了世界;不仅会猛烈地触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也必将对复兴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产生更加广泛、深远、持久的影响。因为,这不仅仅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向全体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道义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适宜性。作为全球治理贫穷的积极倡导者、重要参与者和卓越贡献者,我们党和国家在识贫、扶贫、减贫、脱贫工作等重要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巨大成功注定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也必将为加快全球减贫历史进程,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摆脱贫困,尽早过上富裕生活提供更多更大的镜鉴、信心与希望。
(三)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和磨难辉煌已经悄然进入了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放眼全球,环球并非同此凉热。贫富悬殊、贫富分化、贫富对立的程度不仅没有缩减,反而进一步加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程度和贫穷状况依然形势严峻,触目惊心,令人堪忧。单以贫困为例,我们看到这样一组血淋淋的数据,“当今世界仍有八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六百万孩子在五岁前夭折,近六千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697页。。冰冷的数字告诉世人,消除贫困既是全体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孜孜以求的共同夙愿,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恢宏愿景。贫穷才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和强大对手。换句话说,消除贫困,共同发展,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亮底色。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秉持共享发展理念,具有世界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魄。它不仅把消除贫困同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强国目标、振兴中华、民族复兴息息相通,而且把自身减贫经验和发展机遇与世界各国兼容共享,把实现国富民强的强国目标与积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梦想息息相通,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与各国共同的发展繁荣和合共生,为同心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康庄大道和根本遵循。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用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来统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事业,学以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遍尝艰辛探索出来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努力把现有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奋勇前进,在彼此成就梦想的同时一起走向未来,那么,我们党和国家必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火热实践中为越来越多的民众带来更大福祉,为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多贡献,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更加精彩纷呈、无与伦比的中国智慧、中国案例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