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的饮茶属性与行业支持*
——以陆羽二十四器为中心

2022-11-21关剑平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茶器陆羽饮茶

关剑平

(1.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311300,杭州;2.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311300,杭州)

饮茶当然是饮食生活的组成部分,但是与饭菜相比,不是维持生命必需的部分,基本属性是嗜好品消费,而茶器是体现饮茶的嗜好品消费特性的重要物质途径。迄今为止,描述茶器之美、饮茶之雅的文章数不胜数,本文从饮茶生活的属性出发,通过梳理中国茶史上唯一完整总结的茶器体系——陆羽二十四器所涉及的行业,探讨饮茶生活属性在茶器上的体现,同时也从茶器制作所涉及多个行业及其高度的工艺水平管窥饮茶生活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标识意义。

1 唐代饮茶生活的嗜好品消费属性

在维系人类生存的饮食中,茶可有可无,可是在慰藉心灵上饮茶却是举足轻重,陆羽总结各种饮料的功用时说:“至若救渇,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1]茶与酒虽然功效不同,甚至在生理反应上还有相反的表现,但都不是用于满足生理需求的饮料。陆羽在《茶经》中引用了桓温、陆纳的故事: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晋书》以纳为吏部尚书)。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数十人馔。安既至,所设惟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燕饮,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2]

进而还明确定性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3]上升到了品格的高度。可见陆羽对于魏晋茶文化精神的认可与继承关系。

陆羽在对饮茶生活寄托社会责任的同时,全书主要篇幅围绕着感官审美功能,用《二之具》《三之造》两章总结茶叶加工技术,用《四之器》《五之煮》两章总结茶汤加工技术,用《六之饮》规范饮用方法,用《八之出》总结全国的茶叶生产情况,茶叶的品牌化、饮茶的审美化都得到实践总结与理论提炼。不过陆羽认为这些要素固然重要,但是社会文化基本理念最根本,并且担心出现舍本求末的问题,于是又回过头来通过《九之略》肯定达不到感官审美要求的饮茶,这也是尽管只有寥寥数语,并且没有建设性的技术主张,但是却又必须设这个章节的根本原因。结果就是陆羽事实上建立了两个茶文化体系,一个是都市王公游艺的茶道,另一个是乡野隐士信念的茶道。“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4]对于茶器的态度成为区分生活雅玩的茶和社会、人生信念的茶的重要标志。

茶器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意义。实用性是基本要求,很容易满足。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民族没有像样的餐具,但是与餐具种类齐全的民族一样完成了种的延续。堪称当今茶文化标杆的日本茶道的茶碗到17世纪才开始国产化,出现日本自己加工的产品——和物,而和物的成熟也是日本茶道诞生的标志之一。日本从平安时代(中国唐代)就尝试引进饮茶生活,可是到了镰仓时代(中国宋元)上层武士才实现使用唐物(中国工艺品)饮茶。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饮茶人口增加,进一步扩大茶器范围,吸收相对廉价的朝鲜物、南蛮物满足市场需求。到了战国时代(中国明末),等到千利休横空出世才找瓦匠做茶碗,由此诞生了乐茶碗。至于成套的日本茶器要等到清代前期才完成,其中漆器的飞来一闲为躲避明清之交的战乱才从杭州逃亡日本。这个漫长的过程完成的不是器物的发明,而是器物审美性的实现。

正如陆羽所云,饮酒也是非日常饮食,商周青铜器堪称酒器的最杰出的代表。不过,商周青铜酒器精美绝伦的特征虽说根本上也是取决于饮酒的嗜好消费特性,但是这个嗜好披着神的外衣,从礼仪需要的角度提出,商周青铜酒器的根本性质是礼器。饮酒的技术过程单纯,对于消费者来说酒是成品,只要消费就行。而消费者购买茶叶回家时,茶叶只是半成品,要实现消费,需要自己完成茶汤的加工,而且这个加工对于茶汤质量的意义不亚于生产环节,于是专业化技术性要求进一步促使茶器分工明确、制作精致。虽然审美需要与酒器并无二致,但是功能各异的各种茶器都要达到高度审美无疑大大提高了饮茶生活的难度。下面看看唐代各个行业是如何支撑起饮茶生活的。

2 唐代手工业与二十四器关联行业

从《茶经·四之器》也可以看出陆羽对于茶器形制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研究积累,唐代茶器生产的专业性还不完全为后人所知。下面通过考察唐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看看唐代茶器的生产能力。

2.1 唐代手工业概况

唐代手工业高速发展,不同阶段有很大的差别。唐代前期的官营手工业有三个特点:一是工匠主要依靠征集,二是人数众多,生产规模巨大,产品种类丰富,三是原材料主要由地方进贡。[5]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的工匠可以缴纳代役钱,免除在官营作坊劳役性质的工作。“(大历)八年正月诏,诸色丁匠,如有情愿纳赀课代役者,每月每人任纳钱二千文。”[6]于是私营手工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想得到代替服役的这份货币,必须生产销售更多的商品,由此也促进了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带动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商品种类的丰富以及经济意识,市场上的产品更加丰富,也刺激了消费欲望。

生产、销售的发展促使行业组织形成,其中有工商业组织的行和手工业组织的坊。但是现实生活中并往往不这么泾渭分明。“市列为行,市列造金银器贩卖,率殽他物以求赢,俗谓之行作。”[7]尽管是行会,却也制作加工金银器。“杨元英,则天时为太常卿。开元中,亡巳二十载,其子因至冶成坊削家,识其父圹中剑,心异之。问削师,何得此剑。云:有贵人形状衣服,将令修理,期明日午时来取。”[8]锻造刀剑的工匠称削师。作坊不仅制作新产品,还有修理服务,杨元英的儿子去冶炼作坊当然是去采购,但是这时看到了为去世的父亲陪葬的宝剑。前店后厂的传统工商模式恐怕非常普遍。

所有的生产、生活用品都有生产者,也就意味着有相应的作坊生产,有相应的行会调节、管理。在首都长安有东西两市。“当皇城南面朱雀门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门街。东西广百步。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为界。万年领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领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9]其中东市“南北居二坊之地”,“东、西、南、北各六百步,四面各开二门,定四面街,各广百步。……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由是商贾所湊,多归西市。西市有口焉止号行,自此之外,繁杂稍劣于西市矣”。[10]

在东都洛阳,“市南临洛水,跨水有临寰桥。桥南二里,有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宇齐平,四望一如,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11]

曽毅公根据房山石经总结的行会有:米行、白米行、大米行、粳米行、屠行、肉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椒笋行、炭行、生铁行、磨行、染行、布行、卷行、大绢行、小绢行、新绢行、小彩行、丝绵行、丝帛行、丝绵采帛绢行、丝绢采帛行、总绵丝绢行、总绢……帛行、幞头行、靴行、杂行、杂货行、新货行、诸行,[12]一方面是史料特色,另一方面是地方性城市的信息,所以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行业状况。

作坊的分类反映了分工的细腻,而细腻的分工无疑针对不同的产品,直接关系到商品种类的丰富性。以“掌供天子皇太子及群臣之冠冕辨其制度而供其织务”的织染署为例:

凡织纴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絁,四曰纱,五曰绫,六曰罗,七曰锦,八曰绮,九曰繝,十曰褐),组绶之作五(一曰组,二曰绶,三曰绦,四曰绳,五曰缨),紬线之作四(一曰紬,二曰线,三曰弦,四曰网),练染之作六(一曰青,二曰绛,三曰黄,四曰白,五曰皂,六曰紫)。[13]

再看一个具体的例子,“阎立德,雍州万年人。隋殿内少监毗之子也。其先自马邑徙关中。毗初以工艺知名,立德与弟立本早传家业。武德中,累除尙衣奉御,立德所造衮冕大裘等六服并腰舆伞扇,咸依典式,时人称之。”[14]阎立德是技术性的大臣,不仅负责工艺管理,还具有实质性技术能力,家传技艺在身,似乎这个朝廷大臣的职位也有家族继承特色。其弟阎立本以绘画著称,家业的艺术基础非常深厚。

同类手工艺品还有集中在一个坊里生产的趋势。在首都长安,乐器生产就集中在崇仁坊。“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15]

这些手工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嚢,毡帽为盖,革皮为帯,内邱白甆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16]可见茶器生产的行业已具坚实基础。

2.2 二十四器的关联行业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总结的末茶饮茶器具总称二十四器,包括多种原材料和相应的技术,涉及以下几个主要行业:

金属冶炼:风炉、炭檛、火策、鍑、漉水囊的格、则等使用了铁、铜、银。

瓷器烧制:鹾簋、熟盂、碗。

陶器烧制:风炉、鍑。

竹器编织:筥、夹、罗、合、则、漉水囊的格、揭、札、具列、都篮。

木器制作:交床、碾、水方、漉水囊的格、瓢(牺杓)、合、涤方、滓方、具列。

丝麻纺织:罗、漉水囊、巾。

藤草编织:筥、畚、札。

石器打制:鍑。

其它:纸囊的剡藤纸、纸帊的剡纸、拂末的鸟羽、则的海贝、蛎蛤、瓢的瓠、漉水囊上的细翠钿、以及漆。[17]

二十四器的使用反映了陆羽制定的饮茶程式具有非常强的权威性,也是末茶饮用过程复杂的真实表现。相关行业支撑着饮茶生活,真实、具体地反映了作为饮茶生活的综合性以及实施的难度,是经济、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的生活方式。

3 唐代茶器相关行业及其产品

行业发展水平是茶器生产的基本保障,下面看一下相关行业的生产状况。

3.1 制纸业

茶器中出现了两次剡藤纸(剡纸),分别是粉碎前包裹饼茶的纸囊和防止茶碗震动摩擦导致破碎的帊。剡藤纸在历史上名噪一时,尽管其技术早已失传,但还是作为优良纸品的代名词,不久前还在北京琉璃厂南纸店的招牌上写着“剡藤蜀茧”。

剡藤纸就是以浙江剡溪一带为中心、用藤本植物制造的纸。藤纸似乎质量更好,范宁在《文书教》中说:“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18]规定文书一定要使用剡藤纸,不得使用土纸。谢安向身为地方官的王羲之讨要,而王羲之竟然把库存所有的纸都给了他,以致受到桓温的批评。“裴启《论林》曰:王右军为会稽令,谢公就乞笺纸。库中唯有九万枚,悉与之。桓宣武云:逸少不节。”[19]同样也说明会稽的纸非常有名。

唐代剡藤纸仍然是全国著名品牌,“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蒲之白薄重抄,临川之滑薄。又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又有茧纸。”[20]而且继承晋代继续作为公文用纸,以致被称为“剡牍”。

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曰制,并用白麻纸,不用印。……凡赐与、征召、宣索、处分,曰诏,用白藤纸。凡慰军旅,用黄麻纸并印。凡批答表疏,不用印。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凡诸陵荐告上表、内道观叹道文,并用白麻纸。[21]

“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22]正是因为剡纸备受欢迎,才使得剡溪延绵四五百里的古藤采伐过度,即便到了春天也毫无生机,这才是舒元舆撰写《悲剡谿古藤文》的宗旨。

之后剡藤纸的加工技术连续发生了变化,《嵊志》:“剡藤纸名擅天下,式凡五:藤用木椎椎治,坚滑光白者曰硾笺,莹润如玉者曰玉版笺,用南唐澄心纸样者曰澄心堂笺,用蜀人鱼子笺法者曰粉云罗笺,造用冬水佳敲冰为之曰敲冰纸。今莫有传其术者。”[23]不过制纸传统仍在,苏轼还特意向人强调自己购买了越纸,“告为买杭州程奕笔百枝及越州纸二千幅”。[24]到了嘉泰年间,剡藤纸完全没落了。“今独竹纸名天下,它方效之,莫能彷佛,遂掩藤纸矣。”[25]剡藤纸的没落或许真与过度采伐有关。

剡藤纸是著名品牌,从一个角度体现了陆羽选择茶器的标准。而剡藤纸与茶的关系还不止于此,宋代的绍兴地区还是著名的散茶日铸茶的产地,由于茶叶生产的季节性,剡藤纸的加工也成为茶农的另一个重要行业。所谓“剡川非沃野,地僻民更窭。趁时务撷茗,余力工捣楮。”[26]现在绍兴使用日本的技术生产抹茶,是中国重要的抹茶产地,剡藤纸也得到创新性复原。

3.2 木器加工

二十四器中的木制品种类丰富,尤其以容器居多,是典型的什器。其中包括家具类,比如具列可以是座几,也可以是架子,或是上漆的橱柜。“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27]因为要安放、陈列二十四器所有道具,所以有一定的规模。而生活中的床是座几,可卧可坐。之后,出现了安放物品的床,如琴床,今天称琴架。

唐代市场上木制品丰富,“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28]这位广陵的商人不是单纯的销售,即便不亲自生产,也是指导生产,加工的生活、生产用品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工艺精湛,费用庞大,运到当时的经济中心建康销售。

这位广陵商人是木器商,专业化比较强,如此高额的生产成本也反映了生产规模庞大、工艺精良。相比之下,韦公干综合经营,一方面与他所拥有的丰富的资本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违法佣工多为女性有关,不是纺织,就是精致的什器,包括木器。

(琼山)郡守韦公干者,贪而且酷,掠良家子为臧获,如驱犬豕。有女奴四百人,执业者太半。有织花缣文纱者,有伸角为器者,有镕锻金银者,有攻珍木为什具者。其家如市,日考月课,唯恐不程。[29]

韦公干是位无法无天的贪官,地方政府首脑的社会地位成为他使用黑社会的手段开展生产活动的保护伞。

商人的经济地位自然很高,为了防止商人干预政权,中国古代把商人的社会地位设定得很低,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政府也需要资金,而商人也需要社会地位,于是出现了购买社会地位的制度,让商人过上更加体面的社会生活。

皇建僧舍旁有糕坊,主人由此入赀为员外官,盖显德(后周年号,954—960年)中也,都人呼“花糕员外”。[30]

3.3 竹器制作

中国南方人的生活中,竹子无所不在。明代张所望的总结虽然针对岭南,其实适用于整个南方:

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防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邪。[31]

但是竹藤器一因容易腐烂,二因日常用品不受重视,保存下来的文物资料比较匮乏。但是从日常用品的角度看,竹藤器具原料成本很低,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竹器使用历史非常早,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复杂的竹编技术,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32]汉马王堆共出土竹器500余件,有竹篓、竹笥、竹夹、竹勺、竹扇、竹席、竹筷、竹熏罩等,还有竽、笛等竹制乐器。而《说文解字》中有115个字分别属于服饰、饮食、居住、生活、生产、军事、文化、乐器等用具。[33]

唐代设有司竹监管理竹子的种植:

司竹监:监一人,(正七品下。)副监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三十人,掌固四人。司竹监掌植养园竹。副监为之贰。岁终,以竹功之多少为考课。[34]

政府对于竹、竹制品的管理可以说明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竹子不仅是生活、生产用具的制作材料,而是是重要的军事资源,箭杆就是竹制。到了唐代后期,伴随着财政困难,朝廷开始对竹制品征税,一起征税的还有茶叶,其中的木器、漆器等商品也都是茶器的重要来源,饮茶的经济成本提高了。

(建中)四年,度支侍郎赵赞议常平事,竹木茶漆尽税之。茶之有税,肇于此矣。[35]

炭篮的筥、夹饼茶的夹、筛末茶的罗、盛末茶的合、漉水囊的囊体和体架、搅拌茶汤的竹夹、盐匙的揭、洗帚的札、陈列茶器的具列、收藏茶器的都篮都可以是竹制。

3.4 金属冶炼

1988年9月,在河北省沙河市显德汪镇百涧村发现一座唐代古窖,出土文物均为铁器,有两种形制的釜共六件、双耳锅一件、鼎二件、火盆一件。[36]唐宋以来,朝廷一直在这里设务管理:

綦阳镇:在沙河县西四十里。《九域志》:沙河县有綦村镇铁冶务。《金史·地理志》:沙河县镇一綦阳,旧志宋皇佑四年置铁冶司于此,有冶神祠。[37]

金属器皿的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使用铁、铜、银等素材锻铸的茶器有风炉、炭檛、火策、鍑、夹、则、漉水囊的格等,种类相当丰富。在今天日本茶道里,也可以看到铜、铁的炉与釜。

二十四器中只有釜是银器。“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38]银器虽然既高雅又洁净,可是过于奢侈,不符合陆羽对于茶精行俭德价值观,只能是备选品种。不过法门寺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在《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里有一组金银器茶器的记载,就是僖宗所施“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39]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茶萝子底座有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萝子一副,全共重姗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昊弘谷,使臣能顺。”鎏金鸿雁流云纹茶碾子器底有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二十九两,匠臣邵元审,作官巨李师存,判官高品臣昊弘谷,使臣能顺。”文思院是官营作坊,法门寺金银器中还有几件也是文思院的作品。同为唐僖宗施奉的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的盆底有“浙西”二字,是浙江西路监造的,尤其精致,并且传承到宋元。“浙西银工之精于手艺表表有声者,屈指不多数也。朱碧山(嘉兴魏塘)、谢君余(平江)、谢君和(同上)、唐俊卿(松江)。”[40]这组茶器都是银质鎏金,与陆羽的主张有一定距离,表明尽管陆羽在茶界拥有首屈一指的权威性,但是也无法一统茶界。何况都市王公游艺的茶道事实上已经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唐僖宗更是大行其道,似乎非金银无以体现帝王之高贵。再退一步说,陆羽也在一定程度是认可了金银茶器,尽管是备用。所以唐僖宗与陆羽的根本区别还是顺序。

金银器的成本也使得其利润比较高,所以韦公干也“镕锻金银”。“唐定州安嘉县人王珍,能金银作,曾与寺家造功德,得绢五百匹,同作人私费十匹,王珍不知。”[41]王珍以金银工匠的工作参加寺院建设,获得500匹绢的丰厚报酬,以至于合伙人私下挪用10匹时,王珍没有察觉。

铜铁的冶炼加工技术在中国地位特殊。由于中国青铜器发达时代早、技术精湛,在青铜时代后期所生产的铜制武器的锋利程度超过同时代其它国家的铁器。在铁器的发展中,使用了在制造青铜器时开发的高炉、鼓风、合金等技术,出现了特别的发展道路。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是先有块炼铁,经过长期缓慢发展之后才有生铁。而我国冶铁术在西周利用之初就使用青铜器的高炉与鼓风机技术,轻而易举地让块炼铁熔化为生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的国家,并迅速进入实用阶段。到了唐代,唐朝腰刀——横刀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成为举世闻名的两大名刀。对于浙江来说也有同样的名刃,那就是龙泉宝剑,从郭元振《古剑歌》可以看出使用了锻造工艺: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经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瑠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生明月。

正逄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常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42]

3.5 秘色青瓷

法门寺文物中的茶碗是“琉璃茶子一副”,不过陆羽却竭力推荐越窑青瓷: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斤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43]

陆羽例举了这么多茶碗产地,可见中国的陶瓷行业非常发达,名品辈出,不过陆羽特别钟爱越窑青瓷。而法门寺文物不仅在推崇越窑青瓷上与陆羽不谋而合,而且明确了青瓷就是秘色瓷。因为历史上对于秘色瓷没有具体的技术性说明,《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中记载了“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出土时,这十三件秘色瓷器装在一个漆木盒里。这些秘色瓷器正是众所周知的青瓷。

法门寺茶器是唐僖宗等供养真身的供品,取自内府,来自地方贡纳。《新唐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唐代为宫廷进贡瓷器的窑场仅有两个,其一为邢州钜鹿郡邢窑,另一个便为越州会稽郡越窑:“越州会稽郡,中都督府。土贡:宝花、花纹等罗,白编、交梭、十样花纹等绫,轻容、生縠,花纱,吴绢,丹沙,石蜜,橘,葛粉,瓷器,纸,笔。”[44]宋叶寘《垣斋笔衡》简明扼要地总结了秘色瓷:

陶器自舜时便有,三代迄于秦汉,所谓甓器之也。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磁,遂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45]

如日中天的青瓷在宋代以后逐渐衰落,最终连技术都失传了。国人对于越窑青瓷的兴趣近年又被唤起,上虞、龙泉等地都重新开发了青瓷技术,生产青瓷产品。其实包括宋代特别流行的建盏,今天的复原性开发不是回到唐宋时代,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就拿茶器来说,需求也不一样了。今天的主流茶叶是沏泡的叶茶,茶器形制、功能要求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古今的审美观也不一样,直接挪用成功的可能性比较低,创造性的工作是必经之路。

4 结语

茶是嗜好品,其消费特征决定了对于饮茶生活的细节有高于日常生活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审美要求上,茶器首当其冲。就是说,饮茶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生活方式,标志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高度。而尤其是唐宋末茶的茶器,种类繁多,材料各异,关系到多个行业,需要多个行业的支撑才能实现饮茶生活,这既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饮茶生活对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度要求,如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也意味着饮茶诉求可以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是饮茶生活综合性的一个体现路径。宋徽宗在总结宋代盛行饮茶时说: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命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乎时之污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46]

其中分析了茶叶加工技术日益精湛、烹点品鉴精益求精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为其提供扎实基础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及个人趣向等要素,不过没有提到茶器。可是看一下包括《大观茶论》在内的宋代茶书等就可以发现,因为节俭朴素的价值观已被放弃,其实是变本加厉地鼓吹茶器之精美。可是在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之下,人们感受不到获得功能性和审美性双全的茶器的困难。而日本通过遣唐使等渠道才知道了饮茶,强烈的憧憬之心促使皇族、贵族乐此不疲,可是因为缺乏基本条件,不得不放弃。400年后,社会发展开始为上层武士提供接受宋代饮茶的文化与经济能力,于是购买、使用宋元明时代中国茶器饮茶。在之后的400年里,不仅上层武士,经济能力强大的豪商也参与饮茶生活了,而饮茶的进一步普及极大地提升了日本的工艺水平,终于走上了国产化道路,日本茶道应运而生了。由此不仅可以看出维系饮茶生活需要多么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也体现了饮茶生活对于日本的意义有多么大。

陆羽总结末茶茶器的二十四器的系统性、真实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尽管与审美雅玩相比,陆羽更重视向饮茶生活注入社会政治意识,但是他对饮茶的审美意义也做了充分的理论阐述与实践总结,事实上它们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所以陆羽的二十四器同时具有这两种意义。前引对于不同茶碗的评价就是体现了陆羽审美观的一个例子,而风炉三足上的铸文“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47]则充分体现了他的世界观,尤其是家国情怀。这两种意义的平衡也是今天的饮茶生活所面临的问题。

猜你喜欢

茶器陆羽饮茶
陆羽品茶
在舞焱柴窑室
不捧场的好朋友
基于我国茶文化谈陶瓷茶器与信阳茶传承开发的关联性研究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不灭的蓝火
浅谈紫砂《宝菱壶》的君子风范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第一次放孔明灯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