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地城市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营造初探

2022-11-21齐伟民刘玮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安徽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寒地树种景观

齐伟民,刘玮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1],代表城市有长春、沈阳、哈尔滨。由于长期受到寒冷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因而可生长的植物品种不多,尤其在长达四个月的冬季中,能够在低温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植物品种更为稀少,单调的植物景观导致寒地城市户外空间呈现出萧条、冷清的形象。寒地高校作为寒地城市的一部分,其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展示城市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寒地高校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营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寒地高校的活力,塑造明亮柔和的高校形象。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寒地高校校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试图总结出寒地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营造原则并提出一些改造建议。

1 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营造的意义

1.1 改善校园环境

植物作为校园绿化的主体,通过除尘降温、增湿防风、吸收噪音、涵养水土、净化空气质量来改善校园环境。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一定程度上减弱温室效应;二是通过蒸腾作用来调节空气湿度,水分的蒸腾散发可吸收大量的热,这样就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湿度增加[2];三是通过吸附空气中的悬浮物以及氮、磷等物质,从而净化空气质量;四是吸附土壤中的污染物,以此涵养水土。

1.2 丰富空间层次

在室外景观空间限定要素中,相较于硬质的建筑实体来说,植物组成的空间更具有流动性及渗透性。根据植物实体与空间的关系可将其归纳为三类:围合型、流动型和组团型[3];第一类围合型:空间外部由植物实体包围起来,形成一个边界感明显的独立空间,第二类流动型:植物实体与空间占比相同,植物实体与空间相互咬合相互包含,形成一个边界感开始模糊的流动空间,第三类组团型:空间与植物图底关系互换,空间包围植物,形成一个空间边界模糊、空间形态难以界定的开阔空间。

1.3 塑造地域特色

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因受到气候、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种植的植物并不相同,北方地区种植的植物大多是高大挺拔的针叶林,南方地区的植物则多为郁郁葱葱的常绿落叶阔叶林。此外,每个城市也有代表自己城市综合地理特征和自然风貌的市树,如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的长白赤松、安徽省黄山市的黄山松;还有许多城市将市树文化与城市产业发展相结合,如陕西省延安市的苹果树、辽宁省鞍山市的南果梨等,在加强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城市的产业特色[4]。

1.4 传达意境情怀

从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着许多将植物拟人化形容的诗词。自古以来,植物就寄托着人们的情怀,不同植物的形态、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联想,岁寒三友——松竹梅,被视为坚贞不屈、具有高风亮节的代表;四君子——梅兰竹菊,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被世人所喜爱。在园林设计中,造园者也借用植物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愿望,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来象征“玉堂春富贵”。受到古人思想的影响,人们现在也常通过植物来寄托理想,将道德情操、文化内涵注入到植物中,借此抒发情怀,营造意境。

2 寒地城市中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因素

2.1 光照

植物需要依靠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根据植物对光照的需求程度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耐荫植物和阴性植物。在植物群落中,最上层乔木多为阳性植物,对光照需求大,在强光下生长发育良好;中下层常为阴性植物,在荫蔽弱光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耐荫植物则对光照适应能力较强,在强光下能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也能在适当隐蔽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寒地城市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短且太阳高度角小,短时间的光照不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会阻碍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

2.2 温度

温度影响植物进行光合、蒸腾以及呼吸作用,也影响着植物发芽、开花以及结果时间。寒地城市冬季漫长,夏季温暖短促,冬季从每年11月开始到来年4月结束,5个多月的时间均处在昼夜温差大且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环境下,长时间低温会导致植物受到冻害。在进行植物造景时,许多在南方生长良好的植物如棕榈、椰子树、榕树等迁移到寒地城市会受到冻害,从而影响植物的存活率和观赏效果。

2.3 土壤

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基础环境,植物所需要的大部分养分都能从土壤中获取。寒地城市大部分地区以黑土地和黄土地为主——黑土地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发育;黄土地颗粒小质地疏松,遇水容易崩塌。目前,城市的一些地面用水泥、沥青铺装,封闭性大,留出树池很小,会造成土壤透气性差,硬度大,不利于植物根系生长[5]。

3 寒地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现存问题分析

3.1 绿化覆盖率不高生态效益欠佳

为了满足师生日常的生活、活动的需求,寒地高校校园里往往以建筑和大面积硬质铺装为主,从而忽视了对植物景观的设计。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广场上也只是通过装饰性草坪和花坛来简单满足绿化率的需求,广场绿化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植物的生态结构性以及生态稳定性,导致绿色生态效益欠佳。

3.2 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脆弱

校园植物多样性低,乔木数量过多,灌木和草本植物数量不够,植物群落结构不完善,群落生态脆弱,物种不丰富。虽然较少的植物种类易形成某一稳定的景观绿化框架,但显得过于单调,缺乏变化,从生物多样性看,缺乏变化的少数植物大范围使用也易产生病虫害[7]。

3.3 配置手法单一视觉变化单调

在植物组成方面,校园内落叶树种数量多于常绿树种,体量上也比常绿树种更大,冬季来临,落叶树种凋零,这就使得校园看起来干枯一片。除此之外,校园中植物配置手法单一,没能组合不同植物的高低姿态、色彩树形,导致植物天际线较为平缓。同时,教学区、运动区以及生活区等功能分区不相同的区域内的植物景观缺乏变化。

3.4 冬季景观萧条地域特色缺乏

寒地城市四季分明,显著的气候特征也决定了城市四季植物景观都各有千秋,相比之下,冬季植物景观则略显单薄。一些寒地高校大量引入外来树种来丰富植物景观,没有因地制宜地考虑到植物实际生存环境,然而外来树种很难适应寒地城市极端的气候条件,在长时间的寒冷天气环境下,会出现提前开花、提前休眠等物候期混乱、存活率低下的现象。不但没将乡土树种的地域优势发挥出来,还会造成冬季植物景观萧条。

4 寒地高校植物选择原则与营造手法

4.1 寒地高校植物选择原则

4.1.1 绿色与生态效益优先

绿色与生态效益优先原则要求在进行植物选择时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扩大绿地的同时更注重植物布局、植物组合的生态效益。在高楼大厦、人口密集、热岛效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研究表明,植物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的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因此,在选择植物时,首选抗污能力强的高大乔木树种,发挥绿化防止大气污染的作用,从而使城市绿地更好地发挥出生态效益。

4.1.2 展示与实用功能统一

选择植物时尽量做到展示功能和使用功能统一,既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效果又要结合使用者的实际使用需求。植物的展示功能分为植物自身的展示(花、叶、枝、干)以及对其他景物的展示(借景、框景、漏景、障景),植物的实用功能有——科普、空间划分、吸收污染物质等,因此,在组合植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植物本身大小高度、观赏者所在位置以及需要展示的景观距离,将植物的展示功能与实用功能结合起来。

4.1.3 造型与色彩协调呼应

高大通直的树形能在空间中产生垂直感,可作为其他景物的背景树,低矮和开阔的树形使设计构图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可作为不同形体景物的调和树种,造型奇特的树木可作为孤植树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构成独特的景观效果[8]。在进行植物配置时,注意色彩冷暖、轻重、面积的比例,合理运用植物色块的排列与分散,即可为设计增色,也可以美化环境。

4.1.4 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结合

寒地城市气候特征更为明显,树种的选择应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乡土树种,因此配置要体现当地景观和当地树种[8]。乡土树种,当地天然分布树种或引种多年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不光能适应该地的自然条件,还能够传递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结合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后,选择乡土植物作为基调树种最为合适。

4.2 寒地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营造手法

4.2.1 保护开发乡土树种为主导

乡土树种是在当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够适应当地的天气变化和在病虫害等一系列自然条件的考验下仍然能够生长良好的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导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还可以降低养护成本。在进行植物组合时,应大面积种植乡土植物作为基调树,点缀种植色彩鲜艳的其他树种。可选用的:红皮豆杉、樟子松、胡桃楸、蒙古栎、裂叶榆、糠椴、山楂、东北杏、稠李、色木槭、灯台树、水曲柳、暴马丁香等乡土树种大面积种植。

4.2.2 重视群落乔灌草复合结构

不同植物在水平和垂直层面存在生态位差异,根据植物生态位的差异来建立乔木、灌木、草本的复合植物群落。按照对光照需求的不同,可以将阳性植物用作上层乔木,耐荫和阴性植物可作为群落中下层,配置在枝叶茂盛、枝下高较低的乔木附近。这样既能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又能增强植物群落的稳定程度。

4.2.3 移步异景崇尚联觉体验感知

寒地植物种类少,因此就需要在种植形式上进行变化来丰富视觉体验。可运用孤植、列植、群植等多种方式组合植物,将不同姿态、颜色、质感的树种进行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又要使植物保持一定的相似性,这样既显得明亮轻快又不失协调统一。可将姿态与颜色一致,质感不同的针叶树与阔叶树组合起来;又或者是组合姿态与质感一致的植物,在颜色上寻求变化——颜色变化方面可选择互补色或对比色,产生明暗对比,利用颜色的对比来强化植物的存在感,吸引人们的视线;姿态方面的变化可通过组合不同时间开花的植物,形成四季有景可赏的植物景观。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建筑之间的距离来营造多变的空间,从而让人们产生步移景异的视觉享受。

4.2.4 以人为本注重情感共鸣建立

在道路两侧,选用能够吸收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铅等有害物质的植物,如:旱柳、刺槐、柳叶绣线菊、东北赤杨等。在教学区及宿舍生活区种植消减噪音的植物,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植物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可运用植物枝、叶、花色彩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借助植物营造出气氛,使师生既领略到植物的美感,也感受到自然的独特魅力。

5 结论

植物景观是植物个体或群落形成的一个形象,人们通过感官去感受的一种美的存在。除了对校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着美化作用之外还对校园的生态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居住在高校的师生通过校园内的植物来感受自然,回归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植物景观可以增加校园景观的吸引力,可以使师生在学习工作之余得到放松。不同地域的植物因其独特的生态习性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景观。通过营造好寒地城市植物的景观可以缓解寒地城市因气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将这种不利影响转为地域特色从而创造出更富有吸引力的寒地城市景观。

猜你喜欢

寒地树种景观
我国唯一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完成改扩建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珍贵树种黄檀栽培技术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