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声乐教学中练声曲的应用

2022-11-21李鉴书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练习曲元音发音

李鉴书

(沈阳音乐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内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逐渐形成,相较传统声乐艺术而言,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民族声乐在秉承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同时,有选择性地融合了西式唱腔特点,在理论体系上逐渐形成了艺术性、科学性、民族性的统一,其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强劲的生命力、包容性和开放性[1]。

一、民族声乐教学技巧

作为一种演唱形式或者风格,我国民族声乐在中外文化交流、国内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不断借鉴、融合和创新,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唱法。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这些颇具民族特色的歌唱示范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了解并结合具体的声乐艺术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传授和学习假声演唱、气声演唱、发声规律、吐字技巧等,逐步培养专业学生掌握民族声乐演唱的能力。

由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融入了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山歌,因此在处理一些高音时,会选择假声演唱技巧,以进行更好的艺术表达。此外,随着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一些曲目在表演时会介入丰富的肢体动作,与假声演唱共同配合,更好地完善了作品高音的细节,为听众呈现更加优美动听的歌声。不过,假声演唱对民族声乐演唱虽然颇有帮助,但是假声的发声技巧并不容易掌握。除对演唱者自身的嗓音条件有所要求外,更关键的是强调演唱者对发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如此才能够完美控制假声的气息和音色。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习者不但需要系统的课堂学习,还要课后的反复练习,并结合自身嗓音条件选择合适的训练技巧,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假声发声技巧。

如果说假声演唱技巧强调的是学习者对于发声的控制,那么气声演唱则是强调学习者对自身生理器官的协调与配合。气声演唱强调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气在声前”,要依循人体的发声特点控制呼吸的节奏和强度,从而在音调持续走高的同时,也能保证各音区的音色协调和统一。这种演唱技巧尤其适用于我国东北地区游牧民族与萨满风格的演唱,在能够展示豪迈悠长歌声的同时,还能够引领人们充分发挥艺术想象,间接感受传统渔猎、狩猎的生活状态。假声发声方法、演唱技巧的掌握,需要学习者在长时间的学习与练习中逐渐形成“肌肉记忆”,从而在演唱中慢慢掌握更加自然地处理声调变化的技巧。因此,不仅需要正确的发声方法,同时也需要合适的练声曲配合发声,这也是练声曲在声乐学习中重要功能所在。

正确发声方法与歌曲旋律契合,是保证高质量演唱的基础,也是所有声乐学习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则。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是演唱的核心要素,练习者在掌握发音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从字头、字中、字尾三个部分的发音规律入手,依次控制元音与辅音在音色方面展现、咬字归韵中的重要作用,确保语种发音与声乐歌曲中的旋律深度结合,以带给听众协调、统一的听觉感受。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习者结合传统文化特色,去理解声乐演唱中的语言、旋律、审美、风格,在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让声乐演唱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2]。

汉字本身具有“四呼”“五音”“十三辙”的特点,并且根据独特的字音组合,还衍生了“阴平”“上声”“阳平”“去声”的声调要求。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完整的发音组合上,需要注意吐字技巧。吐字强调的是演唱者的唇与舌之间的有机配合,人们在进行咬字、吐词的过程中,习惯借助口腔前、上位置发音,即通过唇、舌、齿的共同合作,保证咬字的“字正腔圆”,同时利用口腔硬腭部位进行共鸣。这样的演唱方法相对传统的美声“咽喉共振”而言,虽然声音略薄、泛音小,但是集中、统一、清脆、明亮。对学习者来说,所要掌握的发声方法是在保留声乐韵律的同时,还应突出汉字发音的特征与技巧,让二者充分融合并展示出独特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二、练声曲的基本内涵

在深入了解民族声乐上述演唱特点或者技巧的基础上,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引入练声曲是音乐专业学生培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练声曲”,是以培养歌唱技巧性为主,艺术性为辅的一类声乐作品。不过,在理论层面上,可以将其简化理解为一种“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声乐发声方法的一类音乐作品”。运用练声曲是一种必要的声乐练习形式,其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枯燥乏味的练习,使学生在进行学习与歌唱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练习乐趣。

我们常见的练声曲有《阿勃特(Abt)声乐练习曲》《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孔空(J.Concone)声乐练习曲50部》《斯皮格(Spicker)高级声乐练习曲集》《西贝尔(F·Siber)36首初步练声曲》《瓦卡伊(Vaccai)实用声乐练习曲》《派诺夫卡(H·Panofka)24首声乐练习曲》等,按照其侧重点以及音乐风格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发声练习曲”与“声乐练习曲”。前者用于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习者形成“肌肉”记忆,因此也被称为“开嗓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西贝尔(F·Siber)36首初步练声曲》等;后者则是用于学习者的技巧训练,通过音域分区、发声、旋律,再加以节奏的配合,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声乐艺术表达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能够快速积累声乐演唱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塑造个人的演唱风格,此类代表性练习曲是《孔空(J.Concone)声乐练习曲50部》[3]。

在充分利用这些练声曲之余,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有所补充,例如为学生添加一些元音强化训练,比如与“ou”有关的发声练习曲,让学生通过唱“ou”练习啃字的动作,这样的训练能很好地为之后的声乐作品演唱咬字奠定基础。因为,在日常实际演唱的声乐作品中通常会出现很多与“ou”相类似的元音有关的词语,这样,经过训练后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就会对相关问题有比较丰富的处理经验。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遇到一些声带闭合不严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为他们更换一些闭口音的发声练习曲,比如唱“yi”“yu”发音的练习曲,利用这样的发音闭合声带,减少声带在唱歌时出现闭合不严漏气的现象。相关的练习要循序渐进,同时在学生正式演唱歌曲时也要注意选择一些闭口音多的歌曲。

三、练声曲的主要功能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练声曲发挥了多方面的功能。首先,练声曲有助于学习者建立声音概念,强化发声中的语言练习。声乐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艺术形式,西方美声的唱腔理论并非是专门服务于汉语的声乐演唱。因此,初学者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发声问题,例如声韵与气息的把控不协调、吐字与旋律的衔接不紧密等,这样的演唱不仅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还会由于发声方法不正确而对学生声带造成损伤。练声曲的出现解决了不同语种发声习惯带来的差异,使学生能够在声乐演唱中从最基本的吸气、喉型技巧入手,逐渐摸索出练声曲与汉字发音之间相互适应的衔接点,快速培养民族声乐发声的能力,正确使用声乐演唱技巧进行汉语作品的艺术表达[4]。例如,比较有代表性的《西贝尔(F·Siber)36首初步练声曲》,该系列练声曲在指引学习者自主练习的过程中,从最基本的单音节元音发声特点入手,逐渐过渡到复元音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逐渐熟悉了声乐演唱中对气息、声部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将这一声音概念移植到汉语发音中,进而建立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更加自然地使用发声方法处理歌声中的细节。

更值得注意的是,《西贝尔(F·Siber)36首初步练声曲》等练声曲主要的特点是融入了丰富的法语或意大利语语法音节。以往学生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也正是由于语法发音差异导致歌词无法与旋律完美契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重点发掘练声曲中的语法知识,并将之与汉语拼音中的“yu”“ei”“wa”“ao”“ya”“ou”“yue”等内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掌握其发音特点,将外语多音素元音组合融入到中文语法的音节处理当中,帮助学生更加自然地进行语法发音。以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强梁娘》为例,该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充满了浓郁的民族元素,并且在唱词发音中也突出了汉字文化特色。例如歌词“强梁娘江唱”中,五个音节“qiang”“liang”“niang”“jiang”“chang”都以后鼻韵母“ang”作为字尾,学生在处理这段唱词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声乐演唱特点将其语言与韵律、节奏融合起来,以此做到更为真实的情感色彩传递。

其次,有助于元音、辅音的练习应用。从民族声乐艺术的整体特点来看,现在的民族声乐不但融合了西方美声发声方法,也融合了传统戏曲、曲艺和山歌小调等众多民间音乐元素,尤其是在行腔与润色方面,充满了浓郁的东方美学风格。这一特点决定了民族声乐作品追求“字韵纯正”的艺术风格,以“咬字发音”与“声乐唱腔”融合作为民族声乐的主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保证目标达成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声乐演唱的咬字技巧中,元音与辅音的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语音特点的关键之一。为此,高校声乐教学中常常将基本元音练习、无声练习、中外特性元音练习、单元音与辅音搭配练习以及无固定音高短促音练习作为培养学生咬字技巧的关键。在练声曲作品中,则注重使用最基础的音节配合帮助学生熟悉发音咬字,例如《西贝尔(F·Siber)36首初步练声曲》中大量的语音歌词都是由五元音“a”“o”“i”“e”“u”构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y”音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逐渐把握与汉语发音之间的差异与规律。在进行类似无声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从口型、吸气、喉部运动等多个环节,熟悉语音发声的要领,掌握民族声乐唱法的独特吐字技巧。

此外,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加深,练声曲作品会逐渐涉及辅音与多元音组合的发声技巧,声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也正是利用其独特的语音技巧配合展现出音符的灵动切换。这一过程中,演唱者不仅要处理各个音节的细节之处,同时还要维持整个音调的平稳过渡,如此便需要对声乐的发音进行精准掌握。具体而言,可以将一个完整的音素分解为“开口音素” “合口音素”以及“齐齿音素”三个部分,练声曲作品往往会通过音高设计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出完整的发音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强调将相邻音符的音素当成是单个汉字的发音来进行处理,使学生逐渐适应这样的发音规律。例如在演唱“jiang”这个音的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字头、字腹、字尾的顺序,将其完整的发音拆解为“j”“i”“ang”三个部分。在处理介母音“j”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发音干脆利落不夹杂混音,字腹“i”的部分强调过渡平稳圆润清晰,学生可以使用“齐齿呼”进行处理,字尾部分的“ang”要在整个音节中发挥归韵作用,要求发音干脆利落[5]。

再次,练声曲有助于熟悉声乐歌唱技巧,提升气息控制水平。“歌唱技巧”反映的是不同艺术流派对歌声的处理特点,声乐演唱过程中,关于“声腔的共鸣”无疑是其核心歌唱技巧之一。“共鸣”的产生往往与“吐字发音”“气息控制”等发声细节有密切的联系,练声曲的作用便是通过正确的发声方法为学生展示其中不同的歌唱效果,引导学生在进行模唱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最终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声乐的歌唱技巧。

因为每个人的声带条件不同、韵律感不同,再加之成长环境、性格因素、歌唱感觉和发声习惯不同,学习者在进行歌唱时通常会出现各种演唱问题,难以正确掌握声乐歌唱技巧。类似《孔空声乐练习曲》《阿伯特声乐练习曲》等练声作品,可以针对规范的声乐演唱形式建立音色与声调之间的联系,使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在把握优美音色的同时,也能有效训练自身的发声方法,由此为学生的技巧训练提供一条快速可行的路径。

在西方声乐理论体系当中,“呼气”被认为是发出声音的“原动力”,直接关系到唱腔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并决定了音质优劣、音量大小、音色特点以及声音位置。这主要是由于西方声乐唱腔中有着浓郁的美声特点,其不光强调声音与共鸣,更要求声调灵活与流畅。为此,“气息控制”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训练提高学生演唱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实现这一目标,声乐学理论在总结了传统的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的基础上,逐渐开发了“胸腹式联合呼吸”,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气息的控制技巧,在发声练习中通过气息冲击自身闭合的声带,呈现独特的声音共振效果。

练声曲作品普遍体现出了这一技巧的训练目的,强调学生进行发声练习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呼吸方法,使气息与声音形成良好的配合。以《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为例,该作品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家石惟正先生所著,该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融合了汉语发音特点以及声乐呼吸训练技巧,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掌握民族声乐唱法中呼吸的控制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乐曲下方标注的“Adagio”“Moderato”“Allegretto”等速度符号,引导学生按照标准的演唱速度练习,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根据歌曲节奏来进行自身气息的控制,以熟悉演唱中调整自身呼吸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相对枯燥的训练,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方法。练声曲的引入提高了教学效率,它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愿望,使其能够根据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声乐技巧进行表达和演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最终促进学生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练习曲元音发音
浅谈十九世纪小提琴练习曲的发展与分类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Playing with “ar”
Playing with u_e
浅探肖邦练习曲的技巧特征
The song o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