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2022-11-21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段 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 日,第8 版。这一论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经验总结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历程中,“两个结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与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之中,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路径与发展轨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和“何以持续”的重要支撑与动力源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开展什么样的革命、如何开展革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初步探索,成功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革命特点、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由于理论水平不足以及对中国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的认识不够深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虽初步提出一些关于“两个结合”的论断,如陈独秀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大精神,即实际研究的精神和实际活动的精神,号召广大青年做革命的社会主义者,多研究现实社会,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社会革命之中,但这些论断的提出并未形成“两个结合”的自觉意识与科学方法。土地革命时期,一方面,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另一方面,党内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给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1938 年,毛泽东同志在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34 页。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的“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等,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结合”的思想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教条,只有具有中国特性与中国特点,才能在理论传播过程中促进“理论掌握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推进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更进一步地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凸显了党对“两个结合”的认识水平逐渐提升。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初步探索,不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需要,更是中国革命面临的现实需要,“两个结合”开始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意识与优良传统。正是因为坚持“两个结合”,我们党逐步澄清了关于中国革命一系列问题的模糊认识,突破了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认知困境,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与思想保证。

(二)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深入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党在革命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成功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宝贵经验,继续坚持和发展“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农民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和平手段,宣传教育、典型示范,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正确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其同工人阶级的矛盾,制定和平赎买的政策,采用非对抗性的方法,同时将改造企业与改造资本家结合起来,顺利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两个结合”的序幕。第二,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的一系列弊端,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557 页。要求全党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用适合中国实际的方法建设社会主义。在此思想指引下,党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形成了包括《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第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重视历史,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中国风格的作品。中国的文化作品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更应具有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和中国作派。总之,这一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中,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与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党内出现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和右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各种错误的干扰,为“两个结合”的开启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只有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顺利推进“两个结合”。21 世纪以来,党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于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国内国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对我国实际问题的认真思考,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难题,突破了改革难关,为我国经济发展扫除了体制性障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一件具有根本意义而又很不容易的事情”,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0 页。这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地位及其过程的艰辛性。只有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将两者正确地、具体地统一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之中。这一时期,党也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将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同党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07 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第27 页。这一时期,党坚持“两个结合”走自己的路,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全面分析中国国情,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引领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

(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继续推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两个结合”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3 页。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更高的历史高度加以审视,彰显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信。一方面,立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回应时代关切与人民呼声。为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这一发展思想贯彻到经济社会各个环节,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主要特征、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都不是相同的,新的实践赋予“两个结合”新的内涵与要求。必须立足实际,研究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持续推动理论创新,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另一方面,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到新的高度。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朱熹园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④阮锡桂、刘辉、戴艳梅等:《在保护与传承中凝聚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福建纪事》,《福建日报》2021 年7 月30 日,第4 版。这一论述,实质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辩证性等特征,具有融合发展的内在品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并借助一定的民族话语、民族思维、民族精神,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根基。同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力量,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协调发展。二者的相融相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引领。

二、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2 页。新的历史条件下,愈接近奋斗目标,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前进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与考验,化解重大危机问题,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一)“两个结合”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体现着“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包含着把握“两个结合”规律所释放出的真理力量。在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之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从“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做出的科学总结。这一规律性认识既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也极大丰富了其科学内涵。同时,在全新的历史起点明确提出坚持“两个结合”,是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擘画,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早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实践中确立了实事求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1941 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②《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01 页。将“实事求是”视为我们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行动的向导”。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强调民族历史与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运用。例如,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小康”的内涵,将其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要“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并将其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元素以新的时代内涵,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大包容性,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极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凝聚力与感召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重要思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例如,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蕴含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发展、进入新境界。

(二)“两个结合”是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遵循

进行伟大事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时代环境和国际局势下,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只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汲取五千年中华文明中蕴含的丰富养分,坚持用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破解发展难题,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是党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明确强调“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③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27 页。面向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逐渐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虽然距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仅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必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随着伟大事业的推进,面临的潜在问题与风险挑战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不断实现创新与发展,进而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着眼于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实际问题,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行动指南。此外,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党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更加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二者的相融相通有利于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格局。面向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为增进党和人民团结统一提供坚实思想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提供重要遵循。

三、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也是理论创新的本质所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2 页。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与反思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深刻反映了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对进一步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前进路上,我们要增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在解决时代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根本保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自发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重视党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征。因此,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承担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76 页。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之所以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发挥了巨大引领力和推动力。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根本政治保证。然而,实现“两个结合”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持续接力探索,内在地要求党要勇于肩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责任担当。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和政治定力,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此外,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必须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自觉,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中汲取智慧力量,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理论学习中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在解决问题、推动实践过程中丰富和拓展理论内涵,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现实基础

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为我们党回应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从历史上看,问题意识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部实践,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论。在这一进程中,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由此逐渐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长期探索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新问题,党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应。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34 页。现今,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前进路上风险与挑战并存,可能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的重大问题。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破解重大时代问题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着力点,由此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实践基础。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 日,第8 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进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贯彻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具体而言,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及时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升华为科学理论,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力量源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坚持群众路线,并且逐渐将其确立为党的领导方法和三大作风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将“群众路线”纳入党的章程。改革开放以来,党继续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提出“两个先锋队”理论,进一步深化对人民至上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至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拓展了人民至上思想的时代内涵。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由此可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全过程,既要顺应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又要善于凝聚人民智慧和人民力量,深入基层,扎根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总结群众实践经验,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四)坚持胸怀天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价值引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 日,第7 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鲜明特征,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确保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百年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广阔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胸怀,广泛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例如:提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新理念、新主张。这些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创造性运用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第66 页。。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就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拓宽理论创新视野。同时,科学把握和预判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在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中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的新理念和新主张,充分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