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2022-11-21常涛
常 涛
一、引言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群体对象、载体手段、氛围营造和组织保障进行了说明,并强调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青年的骨干力量,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这些为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展开。理论层面就是要做好价值引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相统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自信和爱国热情,将爱国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扎根于青年内心。实践层面就是要把爱国主义融入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活跃爱国主义校园文化,使爱国主义外化为行动自觉,切实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强人和接班能人。本文将从坚持方向引领,陶铸爱国魂、创新教育载体,坚定爱国志、营造文化环境,浸润爱国情、拓展教育方法,提升爱国教育实效四个层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路径展开分析[1]。
二、坚持方向引领,陶铸爱国魂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立根固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意识和观念。要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爱国行为和习惯,强化自身的爱国素养,用爱国的责任和理论规范自身行为,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时代新青年。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爱国观点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指导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爱国观点中国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家国情怀”“家国同构”等爱国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要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爱国情催发强国志,强国志传递报国行[2]。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修齐治平”到“忠孝节义”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代代相传,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大学生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爱国情感认同。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配套课程、实践拓展等内容,在理论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强化爱国素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奉献国家的使命感,真正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三、创新教育载体,坚定爱国志
(一)强化思政课堂的爱国引领作用,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从思政课程本身来讲,要在教学中明确爱国主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知到爱国主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逻辑。在讲课中不仅要融入中国故事和案例,理清爱国主义的纵向历史发展脉络,还要从国内外社会现状角度,适时将新思想、新理论引进校园和课堂,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民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横向讲解。还要通过参观地方革命纪念馆、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丰富教学素材和方法,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和兴趣,有效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将爱国之情化为爱国之行。另外,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渗透性作用,充分利用其他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资源,推动柔性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3]。
(二)综合利用融媒体技术,创新载体传播手段。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和VR、AR等技术的加入,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媒体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信息网络化和新媒体技术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考方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依托网络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视野,探索“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打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课堂。通过在课堂中推进全息投影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将爱国人物、爱国故事复原重现,让大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爱国情;通过引入雨课堂、开发慕课、微课、“学习强国”等线上学习平台和互动工具,形成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校园网络,通过微信群、QQ群、校园贴吧、抖音等网络传播平台,系统化、层次化、生动性地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乐看乐见,乐闻乐听的氛围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熏染。同时还要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网络治理法律法规,要警惕大学生受到极端观点、网络谣言等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尊崇爱国品德,构建文明的爱国主义网络环境。
四、营造文化环境,浸润爱国情
大学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塑造也与环境密切相关。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各环境因素相融合,营造和谐清正、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个角落,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良好品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浸润爱国情感。
(一)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积极爱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优质的隐形教育资源,在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校园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要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通过建造高志趣、高品位、深意蕴的特色建筑、雕塑、园林景观、宣传栏等设施,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新时代文明风貌附于校园人文景观之中,在学校美育中铸就爱国意识。除此之外,各高校还要以校风、校训、校史为核心,借助重大纪念日、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树立鲜明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4]。
(二)倡导优良家风育爱国美德,营造和谐爱国的社会环境。家国相依相存,家庭作为教育的启蒙基地,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通过“五好文明家庭”“十佳健康家庭”“最美家庭”等活动,传承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优良家风,有助于在家庭教育中明确兴家与强国之间的关系,让大学生在家庭氛围中传递正确的爱国思想和理性的爱国行为。营造优良的家庭爱国环境,让爱国美德在家庭教育中涵育与传播,是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补充。通过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激发大学生责任担当的爱国意识。
五、拓展教育方法,提升爱国教育实效
好的教育方法能够促使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和教育实效掷地有声。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要积极创新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方法,在优化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实践锻炼、榜样示范等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协同社会与学校双课堂,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性。如在前文中提到的爱国主义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重大纪念日开展的爱国主义校园主题活动等,都是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大学生对爱国意识和爱国文化的共鸣感和认同感。另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教育要善于运用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无论是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和重要文艺作品等有形的爱国主义资源,还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无形的爱国主义资源,都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和表现形式体现着共同的爱国图强精神内涵,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传承红色基因,讲红色故事,听红色声音,让大学生在浸润式的红色爱国主义情感中,深入感知认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社会是个大课堂,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热点和时事有着较强的自我判断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正确导向,在树立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教师对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思想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生的就业观、社会观和国家观[5]。
(二)推动爱国典范进课堂,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实性。推动爱国典范和榜样走进校园课堂,传承榜样精神,以理性的认知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在榜样的爱国情怀中塑造爱国主义价值观,筑牢爱国思想根基。要让大学生铭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如英烈人物浴血奋斗的爱国壮举、爱国志士振兴中华的报国之志、时代模范昂扬正气的优良品质,以典型的示范性、榜样的引领力,为新时代大学生胸怀家国、心系民族、爱岗敬业等良好品质设立学习和努力的榜样。爱国典范们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域都展现出真挚的家国情怀,如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王传喜、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张黎明、最美奋斗者张瑞敏以及2020年的“抗疫榜样”们,都是大学生身边有血有肉、和蔼可亲的真实的人。大学生如果可以近距离与爱国典范互动交流,就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榜样的强大正能量和饱满的爱国热情,能够更加坚定大学生的报国意志和爱国责任。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构建以认同教育、情感教育、实践教育为体系的实施路径。既要做好价值引领,陶铸爱国魂,又要利用思政课程教育和新媒体技术完善教育内容,还要发挥全社会力量营造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更要增加世情与国情、历史与传统文化以及爱国榜样等内容,最大限度地汇聚爱国主义硬核力量,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