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美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考
2022-11-21王晓天
王晓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界放在首位研究的课题,思想是行动的推动力,大学生作为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思政课程在中学已经全面普及,在高校也被列入公共课程,肩负着不同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任,以知识传递与文化引领为教学基础,围绕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价值导向构建符合逻辑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互联网+”视阈下依然不忘初心,逆水行舟,树立正确三观,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鉴于此,笔者将对于思政课程的建设方向作出规划,通过课程建设目标进一步研究创新路径。
一、思政课程建设的三大目标
课程思政从发展维度看,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新定义,改变传统的教书匠身份,彻底转化为塑造学生三品的领路人;从理论维度看,是对我国固有的教育文化理念的再次延续,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实现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统一;从实践维度看,思政不是一门独立增设的课程,而是建设在专业之上,深入挖掘蕴藏于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使其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走进高校教育[1]。鉴于此,笔者以美术专业课程为参考,从知识、能力、价值三方面探索思政课程建设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该课程以美术专业为载体,向学生讲述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美术起源、美术的基本知识与精神导向,打开学生艺术审美视野的大门,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面的阳光大道。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形而上的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根基相互关联,使学生掌握中国美术发展史、美术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绘画的境界以及所呈现出来的无声语言、造型及色彩、画感与艺术、手工艺术、东西方美术文化的差异性等方面知识,使美术课程不再受理论的局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将其上升至一种文化。在享受绘画艺术洗礼的同时,还能领悟大国工匠精神,了解传统文化、熟知艺术历史[2]。
(二)能力目标。思政课程建设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研究,注重团体,共同学习,在不断进步中领悟中国美术的真谛。不啻如此,还将美术精神延伸向了国外,将西方国家的美术发展史与我国的美术发展史进行比较,在其中找寻相似点与不同点,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准确定义。基于“互联网+”视阈下,学生不仅要学会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世界名画,还应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画,客观对中西美术文化进行评价,如此一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跨国际文化学科的交际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能力,在提升阅历与眼界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在国内的发展史,站在价值导向的角度上对于现代化社会在传统文化的接续发展上重新定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践行思政教育精神,弘扬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爱国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一并落实“四个自信”,并对其指导内容大力宣传,时刻践行“四个自信”规定的文化内容,在新时代继续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思政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思路。美术专业课程涉及内容较广泛,如美术起源与发展、传统文化、中国美术色彩与造型、传统版画、手工艺、纸艺等,美术类型也较为广泛,如雕塑、绘画、建筑等。课程建设理念首先应把我国美术发展历史及文化脉络涉及到最核心的要点贯穿于专业知识,用传统理念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3]。此外,对于教材内容可适度扩展,讲述关于我国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传统艺术类的成就。上述提到教师应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展开施教,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显而易见地展露出来,也能在不同阶段的美术作品中彰显我国的文化特色。例如党在成立初期的绘画作品,或者相关雕塑、版画作品等,其教育价值与红色书籍目标一致,但是在指导上更具有直观性,红色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倡导学生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工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本课程建设旨在传递优秀的历史文化及传统艺术,充分挖掘美术课程内潜藏的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思想教育资源,在传递美术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了爱国情怀,重拾传统文化,将其纳入高校美术专业课程。“互联网+”视阈下对学生在现代化需要弘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新时代应增强民族自信,将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艺术发展史,聆听艺术的声音,感受艺术的洗礼,享受艺术的熏陶。
(二)具体措施。
1.课程教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在高校美术课程的各个章节中,从绘画、版画、摄影、雕塑等多方面,为学生讲述关于爱国方面的题材,选取优秀的绘画作品,如关于楚国屈原的绘画、党建初期的红色绘画作品,或者更多的历史革命事迹。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让学生挖掘其中的魅力所在,结合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国家形形色色的爱国者,他们的付出换来了如今的和平,在魅力发现中领悟传统文化对于吾辈的重要性,逐渐养成学生的文化自信。或者将美术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提炼,如“我和我的祖国”此类的爱国题材,将其定为绘画作品发挥的主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或一人单独完成,或成立小组完成,相互研究资源,探索创作方向,挖掘身边资源,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或者图书馆翻阅资料等,学生在积极创作的过程中,也会迸发出创新思维,在相互协作中广泛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课程教学与价值观树立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并找寻与价值观指导方向统一的画作、雕塑,或书法等典型案例,并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或者列举具有教育价值的其他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通过具有价值导向的典型作品的学习,学生对于价值观具有初步的认可,可以在课后自创教育价值较强的作品,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相结合。在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制定课堂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将学生培养成遵守课堂纪律,遵守法律法规的好学生。此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耐力等,正确认识集体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团体中都应养成良好的团结意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校期间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政课程教育中,应重视学生执行力,只有将理论践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美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一)立足中国传统美术,响应时代号召。最能代表时代背景的两方面因素就是文学和艺术,文学就是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艺术在文中统一将其看成美术。优秀的作品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也是在不同时期给人不同的感想,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并且赋予一个时代的定义,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今看来,也是一部无法超越的经典。美术是通过创作人的想象力与时代的洞悉力将符合万物生长的环境利用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传递当代的文化背景。迄今为止,传统文化依然是我国跨国际交流的主力军,新时代不仅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还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对作品进行创新,谱写出新时代美术的生命歌。
(二)注重本土文化艺术展示与推广。美术课程教学除了教材现有的知识以外,还应扩展至本土文化艺术的展示与宣传上,例如重庆三峡民间刺绣、湖南安化梅山剪纸等、歌乐山烈士雕塑等美术作品都具备地区特色,将这些独有的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对于学生也具有好的启发。例如教师在讲陶艺这一类内容的时候,可以将羊舞岭窑的历史适当地传递给学生,也可带领学生对当地博物馆进行参观;在讲述书法的过程中,可以以万州流杯池石碑为例,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在多媒体上呈现该景区,感受传统书法的强大,感受本土艺术的魅力。学生可以在假期去万州参观,去领略万州移民纪念馆的旖旎风光,了解当地艺术发展史,因而增强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模式增加本土教学板块。高校美术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可以总体分为校内教学设备、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遵循新时代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学方式应丰富多样,以平等、尊重以及跨文化交流为目的,基于“互联网+”视阈下探索全新的教学路径。以区域性文化为主,让本土特色走进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感受身边的艺术。如在学习版画这一板块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作业,对于当地优秀的版画作品进行收集,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其制作成PPT,在课堂中互动交流,将自己的见解呈现给教师与班级同学。如此一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对本土文化有新的认识。
(四)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教学方式与传统是相悖的,必须打破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一贯认知,重拾课堂乐趣。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为学生整理相关的参考作品,如红色革命精神对学生带来的灵魂洗涤,这一阶段的美术作品除了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外,还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将美术案例分析法融入到课堂思政教学中,让学生在鉴赏时代作品的同时将这种情感上升至爱国层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高校美术专业课程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仅以美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为参考提出教学改革路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灵活性及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生的风向标。在美术专业思政教学中,教师应忠于职业责任,践行以美育德、以德树人的指导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善于发现每一部作品的美,并提升学生创造美与欣赏美的能力。本文从思政课程建设目标以及课程建设内容方面做出了详细阐述,进一步提出了美术专业思政课程的创新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