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三本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分析主体
2022-11-21岳伟
岳 伟
一、三本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分析
(一)创伤心理。创伤来自于一个古希腊单词,意思是一块皮肤,身体的破裂。根据韦伯斯特第三部新国际词典的定义,它是指由于施加外力或暴力而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可能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或行为的心理或情绪压力或打击,以及这种压力所产生的精神或情绪冲击的状态或身体伤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那些早年在情感上被父母忽略、过早面临和父母分离的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有思维、行为异常的表现。近年来,专家们也开始注重人的心理创伤的研究。
学习性创伤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的心理创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学习成绩较差。虽然学生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仍然无法提高成绩或提高不明显,在班级中被老师长期批评或者变相惩罚,也有因此在课堂中被同学们取笑、嘲笑的现象,学生因此会讨厌引起该现象的老师、同学及学科,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成绩的提高产生无助感、绝望感,由此而产生学习性的心理创伤。这样的心理创伤一般形成时间较长,并且不会自然愈合,并且在类似的情况发生时,个体内心的创伤会被激发出来。由于多种因素和不同的评估方法以及目前的应试教育,每个班总有一批所谓的“差生”。由于英语学习在我国的学习时间段较长,学生若是在学习英语初期阶段因为某些事件产生学习性心理创伤,那么到了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若是出现类似的老师、同学,或者其他类似事件、现象等,会激发这些学生内心中对学习英语的应激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英语学习。
(二)焦虑心理。斯皮尔伯格(1972)认为焦虑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其特征是主观的紧张感和自动神经系统的激活。斯卡沃(1978)将焦虑解释为一种忧虑的状态和一种模糊的恐惧、自我怀疑的感觉。阿尔伯特和哈伯(1960)把焦虑分为促进性和抑制性两种。促进性焦虑可以有效地推动学习者主动应对新的学习任务,而抑制性焦虑却促使学习者逃避新的学习任务。由此可见,焦虑作为重要的情感变量之一,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很大[1]。
外语焦虑这个概念最早由霍维茨提出,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情感状态,并分为三种: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和负评价焦虑。加德纳和麦金泰尔(1993)指出外语学习焦虑是指当学习者期望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表演时的恐惧。由此可见,外语学习焦虑会使语言学习者感到紧张和恐惧,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最常见的焦虑类型是考试焦虑和负评价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带着担心和恐惧的心理来看待考试过程中的不良表现可能会导致的不良结果。在外语考试中,学生若是对考试的题型和考试内容感到不熟悉,或者老师过于看中学生的成绩评价,那么学生便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担心。对于三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的焦虑、担心或者畏惧是普遍现象。从他们的高考成绩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处于不及格甚至更低分数段。由于英语基础薄弱,考前准备不充分等,在四六级考试临近期间,有的学生会表现得心情极度紧张,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记忆力降低,甚至有的学生无法参加考试,这样的现象在三本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非常普遍。
负评价焦虑指由于害怕他人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便对其产生畏惧感,从而对他人的负面评价产生预期心理和沮丧心理。在课堂上,由于担心老师或者其他同学会给出负评价,很多学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或者开口说英语,一旦教师提问到他或者老师留一些需要自主完成的任务,便会产生焦虑感。据调查,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都不希望在上课过程中被老师提问或者主动回答问题。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口语不是很好,说出来会招来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嘲笑,或者被提问时答非所问,全班的哄堂大笑也会让其产生沮丧心理。以致于在后来的英语学习中,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甚至在老师提问时产生焦虑和畏惧。由此可见,外语焦虑会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逆反心理。由于大学英语课堂和中学英语课堂的授课模式发生了变化,部分学生仍然依赖于老师学习,希望老师在课堂中将知识点解释清楚,然后通过课上记笔记和课下复习笔记的方法学好英语。事实上,大学英语课堂大部分为全英文授课,课堂上不再是只注重语言知识点的灌输,而是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另外,大学英语教材在对学生的词汇量、听力和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方面也提高了难度,部分大学生因为刚刚摆脱高中的高强度学习,在大学的学习上失去一部分监督和主动性,所以面对难度突然增加的英语课,他们的英语成绩很难有明显提高,甚至会逐步下滑。另外,大学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做到像中学老师那样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因此,在得不到关注、肯定和帮助的情况下,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对英语学习的逆反心理。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放弃英语学习就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他们会在课堂上消极倦怠、睡觉、打游戏、逃课、抄袭作业或不交作业等[2]。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仍然希望大学英语老师像高中英语老师那样,上课多使用中文,多讲知识点,少提问。而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大学老师的教学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产生阻碍。
(四)应付和侥幸心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高考后,会误以为英语已经不是主科了,学得差不多就行,不用再努力学习了。所以,就会以一种不负责任的、凑合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大学英语的学习。三本院校有一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是因为英语分数偏低。所以,在进入大学后,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抱有无所谓的应付心理和侥幸心理。他们会选择上课出席,但是不听课,而是玩手机、睡觉、聊天等。因为他们认为老师讲的内容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作业可以上网查阅或者抄袭别人的,期末考试前只需突击复习,只要通过期末考试便觉得万事大吉。
事实上,学生们都知道他们面临的不仅只有期末考试,还有四六级英语考试。但是由于种种因素,部分学生仍抱有侥幸心理,平时不努力,而是选择在考试中碰运气,靠蒙、猜或者作弊。由于考试制度的严格实施,四六级考试作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学生的这种应付和侥幸心理,最终给他们带来的还是焦虑。因此,大学生的这种应付和侥幸心理,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
(一)改变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认知。在入学初期,大学生会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期待,同时也会怀念在中学拼搏的时光。在这个对比阶段,无论是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或是英语老师的口语面貌等,大多数学生会对大学教师和教学有更高要求和期待。所以,大学英语老师带领大学生适应大学英语课堂的授课模式和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摆脱心理纠结的困境。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在恰当的时机,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大学英语学习和考试以及未来工作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学习英语的动机,发现并改变自己学习英语的态度,并且可以通过案例分享或课下聊天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改变自己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大学英语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英语学习的辅助性方法、材料、APP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多种原因,大学英语老师很难密切地关注到自己所教授的每个学生。但是,对于课上或课下作业表现异常的学生,教师会很容易察觉到。比如某些学生总是玩手机、总是睡觉、总是说话、或者某些学生的作业多次抄袭别人的等,这样的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当老师遇到某些学生上课出现以上现象,或者某些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观点偏激、在小组合作中难以融入、甚至作业或任务多次应付时,可以在课后做记录,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阶段性观察,在恰当的时机,和他们进行单独的沟通,逐步了解他们当下的行为是由哪些心理因素引起的。若是因为英语基础差,那么就要了解他们英语学习的动机以及对大学英语的认知,再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帮助他们改善当下的情况。若遇到学生是由于创伤心理或者外语焦虑心理的情况,那么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简单的疏导和引导,引导他们去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或者针对他们目前的英语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帮助他们改善现在的英语学习状况。
(三)建立良性师生关系,营造开放的英语教学环境。研究显示,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受他们与教师之间情感关系的影响。很多学生讨厌一门课程是因为不喜欢教那门课程的老师。在上文的创伤心理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无意间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其后续的学习甚至影响一生。所以,营造一个良性的师生关系,对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如果大学英语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会觉得老师高高在上,那么师生的关系就会很疏远,这对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如果老师能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相信并鼓励自己的学生,那么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变换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帮助者,在课后变成学生的好朋友[3]。这会促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达,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欲望,降低他们的外语焦虑,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之,教师通过更多地了解三本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可以更好地针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情况提出应对措施,从而帮助他们改变对大学英语的错误认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英语教学环境,让更多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带着更好的认知去学习英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