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翻译学视角下看中国文化“走出去”
——以汉化英语和东学西渐为例

2022-11-21谭元元雷晴岚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汉化走出去译者

谭元元 雷晴岚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是独立存在的,不分种族是全人类为之奋斗的事业,如何发展全球化下具有全球视野的翻译学,需要我们汲取中西方翻译学研究的养分[1]。我们注意到翻译实践经历着历史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应该引起学习翻译者们的重视,比如,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之大,已经出现了当今的东学西渐和汉化英语这些专有名词来形容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可以从国内外不同时期的翻译理论传统和翻译理论体系中获得启示和启发,吸收异族翻译理论思想以及方法中有益养分,落实到实践中,提高翻译的质量[2]。在当今的翻译实践中,中国话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翻译的不断涌现都体现着不同翻译理论体系之下的翻译实践在未来发展中会出现更多的共同点。其中以汉化英语和东学西渐现象为例,说明翻译是人类社会一项共同的活动,不论它作用于哪两种语言,其目的都是要把一种语言已表达出来的某种信息、某个思想或是某种意思,通过一定的程式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当中。在现有的发展倾向下如何朝着更加规范化的道路上发展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东学西渐下的汉化英语

历史上东学西渐就曾出现过。用四个字概括下来,主要是丝绸之路。经历时间也相当长,主要可以分成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路几乎同时从汉朝开始。作为文化交流,不仅是一个和西方文化互相交流的进程,同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包括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已经是对人类的贡献了,对人类文明进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以及茶叶成为了欧洲上层社会尽相追逐的对象。与此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随着中国丝绸茶叶等奢侈品传到欧洲。从中国的物质文明引发的这场“东学西渐”,是中西文化一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开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前奏。

历史上的东学西渐虽未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2],回到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上仍出现了东学西渐现象。中国的社会制度、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让一个强大的中国横亘在世界面前,今天的世界再也离不开中国。我们有5,000年文明历史,优秀的内容很多。我们既是学生,也是先生,教学相长。美国文化需要中国文化滋养,就像中国文化需要美国文化滋补一样。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可在互动中升华,动态平衡,结果双赢。有人曾质疑中国对世界价值观有贡献吗?答案是有的。中国的价值观倡导的是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的国学可浓缩为两个字:一个是“和”,以《论语》为代表;另一个“易”,以《周易》最为鲜明。事实上,历史上西方的有识之士是认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的。例如: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8年1月的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到后来的2009年10月29日,为了纪念孔子的诞辰,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第784号决议,决议案的最后一段这样写着:“众议院向诞生2,560周年的孔夫子致敬并认可他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做出的无价贡献。”对这项决议的投票结果是在415票中有361票赞成,赞成率为87%。而且在投弃权票的人中,也有赞赏孔子的,只是不同意以这种方式来投票致敬孔子。徐宏力先生这样说过:近些年来,西方精英对中国的敌意增加了。尽管意识形态对抗的痕迹较深,文化冲突的裂度却没那么大。他们攻击的多是现政,对于华夏文明的批评要缓和得多[3]。中国文化活了五千多年,要把它说短命了,洋人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是一如既往的旺盛。

汉化英语现象较之曾出现过的汉语欧化现象,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里在中西方互译活动上,有着极大的不平衡,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因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热忱,而更因为深层的政治经济因素,“西学东渐”现象的发生等。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从小就接触过西方文学之译本,从小学课文、儿童文学,甚至到动画片的台词,都是从西方译过来的,这当中免不了译者直译来的所谓欧化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式,这都在无意识中让不少人在写作时写得不伦不类,用词生硬,这些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实在有着消极的影响。当今已迎来了我国的翻译活动高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将中国推向世界,也是每位译者需要考虑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政治经济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国国力增强,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对英语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4]。有不少汉语词汇被西方吸纳,采取不同翻译方式,产生了汉化英语词。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上,需要国内译者与学者的参与。

其中,《牛津英语词典》被认为是当代最权威的英语词典,收录了多个与中国有关的词汇,例如:

mao-tai——茅台酒,这时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特产,更是中国国酒。

hongbao——红包,中国农历新年用来传达美好祝愿的一种礼物,时代在进步,现在更多使用电子红包,轻轻一点,发红包与抢红包都如此便捷。

Add-oil——加油,这一词在中文中用于表达鼓励,激励或支持,相当于英文中“Go on!”或者是“Go for it!”,随着这一词汇的流行程度越来越广,牛津词典将其收录。这个语言上的现象引爆了广泛且高度的热议。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最早是由海外华人创造的中式英语,目前已收录,成为打招呼的流行语。

由这些被收录入词典的汉化英语,我们欣喜地看到,和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将英文缩写词汇收录进去一样,世界上影响力最广的语言和一个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互相汲取养分,这对人类文化来说,实乃一件幸事。

研究这些文化现象,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有着积极的作用,翻译不只是语言层面的研究,更是文化层面的研究。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些文化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为我们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提供一些思路。

因此,在进行翻译活动实践和研究时,我们对中国文化更应该自信,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不断丰富汉语翻译词库,加大汉语对外的影响力。

汉式英语与汉化英语也应当区分开来。汉式英语,顾名思义,是在两种语言切换时,没有转化为英式思维,依然用汉语习惯表达英语。这一现象,在英语写生与翻译实践中常常有所体现。专著《汉译英求疵录》与《中式英语之鉴》中,已经对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表达错误做出了明确的指导,除此之外,我们在口语中也经常会出现汉式英语,例如:we two who and who?中文意为:咱两谁跟谁啊?也许在这句汉式英语在国内听来可以迅速反应出来这句话的意思,然而对国外的人来说实在难懂。文化上的不对等,语法上似乎也差强人意。再例如:know is know,no know is on know.这句话意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可以看出,汉式英语的特征是容易逐词对应,不像汉化英语已经趋同于标准英语[5],所以被欧美人广泛认可。

在比较翻译学角度下,我们就过去引进西方语言的外来词汇与当今时代汉化英语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发现了如何规范汉化英语的翻译,从而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在词汇翻译上多采用音译、意译,以及音意结合的方法[6]。

音译:琵琶直接翻译为Pipa

意译:馒头根据意思翻译为Steamed bun

音译结合:武当山翻译为Wudang Mountain

汉化英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已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形式,如何在避免出现不规范的汉式英语的情况下,翻译出较规范的汉化英语是每个国内译者应该思考的事情。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的规范

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规范化之路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译者方面。过去在中国典籍英译上,英美汉学家居多,虽然他们在翻译表达上可能更规范,但毕竟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在译者方面上,显然是国内译者对典籍的文化理解上更占优势。因此,作为国内的译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双语水平,用更加规范地道的语言翻译出中国典籍的文化精髓。在学习翻译技巧与翻译理论的同时,对两种文化的认识也要深刻。在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如何避免因为文化因素而产生歧义。要意识到,在翻译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据此应思考采用哪种翻译方法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异化与归化如何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平衡使用,以达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果最大化。

(二)选材方面。过去中国的国学经典及名著经由西方汉学家译介传入西方,引起巨大轰动。然而,中国深厚优秀的文化远远不止于此。从华夏文明到民族文化,从文学文化到实践文化,从中医中药到苗医苗药,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艺术风格到吃穿住行用,中国文化的大智慧都闪耀着光芒,作为译者,可以选择的题材实在众多,如何有效丰富汉化英语大语料库是应该思考与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比较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翻译实践之路需要我们在增强翻译理论研究的同时,在翻译实践方面纵观西方与东方文化发展规律,掌握任何一种文化都会经历的发展、巅峰以及衰落的规律,培养跨文化意识,让中国特色翻译实践道路在与西方文化互相汲取养分中越走越远,相信在东学西渐的大氛围下,需要更多的译者投入到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在认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翻译出更加规范的汉化英语,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翻译中得以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更精准地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条路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汉化走出去译者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汉化”产权保险
软件汉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