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个充分”
2022-11-21辛向阳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73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1]这“三个充分”的论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应当加以深入挖掘。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特殊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创造性揭示,指明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指明了人民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的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路径。作为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检验,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更是得到了充分检验。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性得到充分检验
首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具体和历史的分析,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了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以及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转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积累了执政党建设的初步经验,把握了执政党建设的一些 规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现代化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要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背后的经济规律、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自然规律以及包容性发展背后的社会规律,强调要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以及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
其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次全会决议对党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作了全面分析。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2]想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科学地抓住其主要矛盾,靠什么?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的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地把握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八大 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并由此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强调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 第二十次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3-4]。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学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素养,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正确指导: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的系统观念,强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和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人民立场、领导力量和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得到充分检验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密最科学最彻底的思想体系,也是最具有科学性的信仰体系。这是指明人类远大理想的信仰体系,阐明了共产主义信仰是建立在人类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最美好的社会。这一社会既包括人类对所有美好社会的想象,又超越那些乌托邦式的虚构,把美好理想建立在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中。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每一名共产党员干部如何为实现这一远大理想而奋斗,阐明了宏伟信仰与个人信仰如何实现有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信仰就是把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人类进步事业的无限性,就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极端宏大性,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无限进取性。真正的科学信仰就是坚信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自觉地把个人生命投入到这一无限进步的事业中。
这一科学信仰在中国得到了完全彻底的检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中国共产党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邓小平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63他还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5]632015年9月11日,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6]正是靠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行有无穷的力量;正是靠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有着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使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如此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的三个历史决议都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结果就是党和中国革命必然的伟大胜利。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7]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长时期革命历史经验的宝贵总结,是无敌的法宝。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明,第一,“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这里的江山既是指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指政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意味着大好河山是人民的财富,不是某些人的私有财产;意味着政治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不是嬴氏宗亲的王朝,也不是朱氏家族的王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9]11第二,“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大革命时期,无数民众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是14亿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第三,“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这段论述思想十分丰富,包含着极为严整的逻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站稳人民立场,什么时候都要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认识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再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最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上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各领域实现公平正义,着力解决长远根本性问题和直接现实问题,促进物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极端重视实践的作用。20世纪 30年代,毛泽东所写的最为重要的哲学篇章就是《实践论》,他既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10]4的实践性,又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0]21的辩证性。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以后,毛泽东 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加重视,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11]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综合国力不断跃升,在未来十年内将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的需求从对物质文化需求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改革不仅进入到了深水区和“啃硬骨头”的阶段,还要解决已有的旧体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要面对新体制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发展不仅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持经济适速增长,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稳定的任务不仅包括经济稳中求进,还包括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同时还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既有国内发展的矛盾,也有国家之间的矛盾;既有经济风险,也有意识形态风险;既有构建发展新格局面临的挑战,也有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既有“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问题,又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尚在的问题;既有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考验,又有自我革命的难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不仅中国和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日益缩小,至2021年底,中国的GDP总量已经接近美国的77%,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演进及较量中发生的重大转变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与自信。
三、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不断探索人类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马克思主义是顺乎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回答时代之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彰显了这一理论的开放性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随着历史变迁而丰富发展,形成一个又一个理论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后一个体系提出问题,留出发展空间,层层递进。
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作出了深刻总结和重要论断。这些论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 明确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12]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次飞跃的最终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实践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次飞跃是与前两次历史性飞跃并行的一次飞跃,由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思想体系,体现出了鲜明的开放性。另外,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放性还体现为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在核心内容方面,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发展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展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使命宗旨方面,从2018年4月习近平 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的“三为三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4],发展为2021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指出的“四为四谋”——“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5]。
(二)三大理论成果回答的重大课题都具有时代性
在从1921年建党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55年 历史中所产生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回答的时代课题是: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和怎样进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创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而且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邓小平敏锐抓住了时代要求,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剖析[5]373,解除了诸多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使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江泽民富有远见地回应了时代关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胡锦涛洞察了时代变化,深刻指出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 问题的关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回答了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在内的重大时代课题[1]。对这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事关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前途命运。对这三个 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不仅有力回击了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的质疑,而且清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以及中国 共产党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充分检验、充分贯彻和充分彰显,实质上就是验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9]1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以及开放性和时代性,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