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2022-11-21史晓霞

关键词:道德美术德育

史晓霞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美术教学目标。小学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还可以发挥其德育功能,与德育完美融合。教师要充分认识美术教学渗透德育所具有的优势,有效实现美育与德育同步进行,达到促进学生加深道德认知,提升道德践行能力的目标。教师要以美术教学为载体,实现学生道德培养,为学生未来做准备,为社会及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

融德育于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在美术教学中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特点,以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及融合为手段,根据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致力德育渗透,在提升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德育。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及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小学生好比一张白纸,需要教师以多彩的画笔,画出绚丽多姿的图画;小学生又像璞玉,需要教师用心去雕琢与修饰,帮助学生绽放人生光彩,实现人生价值。学生具有可塑性,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心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因此,美术教师要发挥好“领路人”的作用,通过德育价值的引领,使学生认识到道德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美术教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促进学生对渗透于美术作品中的德育元素理解得更加深化。

小学美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于渗透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美术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让美术知识理解和内化后再外化为艺术作品,为学生的情感表达与思想表现提供出口与载体。德育因为有美术这个载体为依托,更加充实和富有针对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是新课标的要求。美术教学必须以德育价值为引领,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审美价值的提高与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情,对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挖掘整合,有效渗透德育。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注重应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从艺术的视角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现状

(一)忽视德育渗透

美术学科长期以来被视为副科,小学教学过度关注语、数、英学科教学,并将其定义为主科。而处于副科地位的小学美术却受到忽视与冷落。部分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了解,在教学中不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照本宣科,依据教材进行理论性讲解,进行示范绘画,谈不上融德育于美术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缺乏实践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提升美术教学效果。但是目前的美术教学通常局限于课堂,美术教学的道德渗透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不能通过与自然对话,领悟审美的真谛。教师总是注重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学生缺乏实践探索的机会,感觉美术理论很难理解,美术技法深奥难懂,美术中蕴含的德育内容难于体会,降低了美术教学的德育功能。

(三)忽视情感体验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与元素,能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深刻的道德认知体验。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着重知识技能轻学生情感体验的弊端。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对美术学习不能产生深刻的认知,感觉不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性与价值意义,从而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放弃美术学习。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处理好美术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没有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只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实践体验。另外,教师没有在美术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的潜移默化,美术课上成德育课,使德育缺乏载体与依托,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更不能增强德育认知。

三、小学美术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注重美术欣赏教学,潜移默化渗透德育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术欣赏课的审美功能,借助美术教材中画面优美、德育内容丰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与体验作品的德育内涵。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不但学习作者的表现技法,还要重点体味作者通过画面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融入画面情境中,与作品及作者进行近距离对话。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透过画面的表层,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在欣赏与了解过程中自觉接受精神与情感的陶冶。美术教材中呈现了很多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美术艺术作品,其自然的辽阔与壮美的气势,总会给人以审美的感受与荡气回肠的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体会蕴含于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增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材中还有许多体现中华民族艺术智慧的美术作品,如《兵马俑》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与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在美术创造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与爱国热情,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教材中的一些作品还会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在学习《生命的甘露》时,教师展示一些地球干涸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必要性的认识,有效渗透环境德育;有些作品则反映了旧时代的生活状况,让学生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感恩意识,励志成才。此外,美术欣赏活动不能仅局限于教室,要想加深学生体验,就须打破课堂局限,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深入体会蕴含在作品内的情感元素,提炼画作主题,接受人文教育,接受美的熏陶与洗礼。

(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动力,在创作中接受德育

教师要不断更新美术教学方法与模式,使小学生对美术学习充满新鲜感与趣味性,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思考与感悟,对于情感因素的理解及道德认知达到深入与升华的程度,并主动思考如何将这种感受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美术创作成为学生道德认知与情感表达的平台,教师要以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美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以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美术作品进行表达。在此期间,学生不仅情感得以加深,还要思考美术的表现技巧,可谓美育德育齐头并进,融为一体,使美术教育依托下的德育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让学生在作品中表达自身对于道德的认知与情感。美术创作活动,是学生在积累了相应美术知识后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抓住创作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对自然、对社会的体验与感悟,有效达成德育目标。例如,在教学“捏泥动物”“剪纸故事”等课时,教师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艺术创造,这个环节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机。这个环节的德育渗透,学生不仅不觉得突兀与生硬,还会十分感兴趣。如教师讲解我国泥塑、剪纸文化的起源、经历,引导学生观察春节时在窗户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并引导学生认识剪纸艺术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中国艺人的无限想象与创造力,也体现了巧妙的艺术构思与技法。同样,泥塑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通过联想与想象,艺人用自己的双手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人们对生活与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教师贯穿于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德育与学生的动手体验有机结合,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与敬仰之情,并且充分发挥想象,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既提高了学生美术创作技能,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审美为途径也欣然接受了德育。再如,在学习“飞天畅想”时,教师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想象,在飞天过程中会看到什么:学生想象自己会飞过一片片白云,像白色棉花团一样;会遇到许多闪烁的星星,眨眼向自己问候;会看到太空空间站,在那里暂时歇脚……学生的想象被充分调动起来,接下来,教师播放我国航天员在太空飞行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到天空上探秘,到月宫里探访已不再是神话传说。

(三)以美术教学为依托,加深道德情感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才能有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道德情感。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契机俯拾皆是,抓住时机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才是最有效的。教师要避免专题式德育,要正确处理德育情感体验与艺术修养培养的关系,于无形处融入德育。在绘画教学时,即便是画一条简单的线条,也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教育学生做人就如线条一样,光明磊落,直率真诚。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机会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要得体渗透,找准德育渗透的结合点。例如,学习“我是生活小主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学生谈论在家庭中是否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中的家务活儿经常由谁来做等。看似平常的谈话,却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当学生谈到在家中多数是由父母来做家务时,教师趁机启发学生,我们已经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能不能在父母累的时候,帮他们一把?你能说出或者画出他们做家务时的样子吗?让学生在绘画的同时,融入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画出富有情感的作品,达到德育与技能相互促进的目标。再如,在美术教学中经常涉及介绍画家的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画家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但能对学生进行德育,也会让学生带着画家的情感,欣赏作品,体验画作背后蕴藏的情感。

(四)优化评价机制,有效渗透德育

德育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最深层的心理需求是得到老师与同伴的鼓励与认可。而评价要发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良好表现进行肯定的作用,从正面分析学生进步,从正面鼓励学生进步。评价常常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强化。教师发现学生的长处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优点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学生会在教师的强调与强化中,深切感知自身的长处,并继续发扬。这是一种价值性引领,能不断促进学生固化自己的优点。而这对是非观念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正面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教师不仅要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强化美术创作技巧,也要对其表现出的优势进行肯定评价,从而鼓励学生发扬长处,改正不足。除了在美术评价内容上进行优化,还要用多元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道德良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注重美术欣赏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美术创作动力,在创作中接受德育;以美术教学为依托,加深道德情感体验;优化评价机制,有效渗透德育,促进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自然贴切,润物无声,不能把美术课上成德育课,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以抽象的理论说教替代德育渗透。教师要把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作为实践探索课题,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炼更加有效的德育渗透路径,关注学生美术实践活动,多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同时,美术教学中的德育素材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根据德育主题,整合德育素材内容,抓住德育渗透环节,使德育渗透于无形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道德美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美术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