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实践
2022-11-21隋曰国
隋曰国
什么是幸福人生?幸福感如何获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幸福教育?金钱、名誉、地位、友情等,是不是“幸福”的内涵?对“幸福”的理解,学界并未给出准确的界定。事实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丰富的幸福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开展幸福教育,从不同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幸福、体会幸福、获得幸福,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厘清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幸福教育的目标
(一)帮助学生体会幸福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幸福教育要让学生体会到幸福的情感。拥有幸福感的人,在面对生活时会保持美好的情感认知,会对人生充满感恩与期待,会勇敢追求幸福的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肩负起让学生获得幸福情感的责任。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借助课堂活动,增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课程知识中获得幸福的心情,为学生营造快乐、融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学生从心理上感知美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如探讨“友谊与成长同行”时,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友情的欢愉。每个人都要与正直、诚信、见识广的人交朋友,通过探究“友谊”,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珍视友情。
(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教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初中生来说,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提炼三观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围绕“幸福”,探讨各自对幸福的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与幸福观紧密相连。一方面,要结合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开展话题讨论与交流。如针对学习,如何认识学习,学习是痛苦的吗?学习增长我们的才识,学习提升我们的眼界,学习陪伴我们成长,要摒弃追求享乐的幸福观。同时,面对亲人、老师、同学,幸福观不能攀比,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借助教学活动,疏通学生的不良心理。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初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广泛,一些不健康的想法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畸形思想的泛滥,容易冲击学生的认知与幸福观。以“有钱就一定幸福吗”为辩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查找案例、资料,展开话题辩论,让学生寻找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让学生看清“有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三)提升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获得幸福是一种能力,并非每个人都能发现幸福,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幸福,并非每个人都能创造幸福。幸福教育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认识幸福、发现幸福、创造幸福。道德与法治课程从知、情、意、行等综合教育中,关注学生幸福观以及积极健康行为的培养,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在探讨挫折时,不同的人面对挫折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人直面挫折,迎接挑战,用实际行动战胜挫折;有的人畏惧挫折,在挫折面前低下了头。幸福教育本质上是幸福能力的教育,要让学生掌握获得幸福的方法和能力,进而主动去发现、创造、享受幸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三点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一要拥有发现的眼睛,观察生活,用心感知来自父母、朋友、老师的爱,提升幸福感知力;二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困境,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明确人生的目标,完善自我人格操守,大胆追求幸福;三要注重方法,要鼓足勇气,讲究策略,学习本领,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幸福教育的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要求落实幸福教育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立德”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幸福教育也是如此,有积极情感的人才能获得愉快生活,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树人”,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正确、适合的教育来改变人、塑造人。幸福教育,就是要创设生本课堂,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行疏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要求提升中国人的生活质量,而幸福指数是重要的指标,也是构建幸福中国的重要部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教师要依托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创建幸福课堂,提升学生的幸福素养。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需要幸福教育来支撑
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都会快速成长变化,面对社会生活,他们更加需要获得认可、理解和支持。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自我评价并不确切,其心理又相对脆弱,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波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正是幸福教育的关键点。教师要抓住初中生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融入幸福教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心理调节师,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初中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相关话题,激起学生的表达意识,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幸福感。针对学生心智不成熟的现状,教师可以引入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让学生认识到不服输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初中生缺乏社会经验,分辨力不足,自控力差,面对问题易片面、易消极,教师可以通过鲜活的案例,鼓励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端正心态,学会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珍惜友谊。
(三)道德与法治为幸福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从道德、法律、健康生活层面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幸福观。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品德教育、法治精神、人格养成作为重点,也为实施幸福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能够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学习,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成长中获得幸福;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主要让学生认识友谊,辨析友情,学会交朋友,从友情中获得幸福;第三单元“师长情谊”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尊敬师长,体会家庭幸福;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让学生认识生命,正视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幸福教育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情感体验,为幸福感奠定基础
1.以“趣”导学,从情感体验中获得幸福感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探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趣味、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课堂中获得幸福感。兴趣的启发要契合学生的心智需要,课堂情境的灵活设计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如在“深深浅浅话友谊”中,教师播放歌曲《朋友》,营造友谊的氛围。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能带给我们什么?友谊是温暖的、真挚的,友谊让我们享受快乐、感知美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友谊”的理解,从情感共鸣上激发学生对“友谊”的珍视。再如,“集体生活成就我”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盲人游戏”,让学生通过相互帮助,越过障碍,获得游戏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体验到集体的幸福感。在“探问生命”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生命来之不易,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与妈妈分享怀孕的辛苦与乐趣,学生可以在身上绑上沙袋,体会“怀孕”时妈妈所经历的苦,激活学生对生命的深切感知。
2.以“爱”为媒,从融洽师生关系中提升幸福感
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有学生的人格。每个学生,都要获得教师的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生本”理念,认真、民主地对待学生,构建民主的德育课堂,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诉求,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教师不能唯成绩论英雄,要用公平树立自己的威信,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例如,在“关爱他人”的教学中,围绕“老人跌倒扶不扶”案例展开话题讨论,从“不扶”视角,让学生思考并说出理由。因为害怕受骗而选择“不扶”的,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的正当理由,不能为此批评学生。同时引出“为了避免恶,我们应该拒绝善吗?”的话题,让学生对比、探究,体会关爱他人的意义。只有我们施以援手,只有我们充满正能量,才能让社会生活更美好,才能获得幸福感。
(二)抓住鲜活事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
1.依托人际关系,端正幸福观
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对友谊的珍视、对父母的理解、对师长的认同等。在“做更好的自己”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成长的幸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要思考“我是谁”?要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优点、缺点,不能放大不足,陷入自卑。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他人的贡献,增强自我信心。在“友谊与成长同行”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让我们收获友谊,让学生理解友谊是给予关心和爱护,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真诚、友善的朋友,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进步、快乐和幸福。
2.运用社会角色,端正幸福观
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家庭是子女、在社会是公民等。教师要让学生认识自我社会角色,了解不同角色所赋予的责任。作为学生,要以学习为重。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很苦,不快乐,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热爱学习、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在家庭中,作为子女,要让学生“尽孝在当下”。幸福教育,要感知家庭的幸福。很多学生被家长溺爱,不明白爱与付出、责任与担当的意义,教师要结合课堂活动,引领学生积极承担家庭责任,学会关爱父母,乐于承担家务,体会到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三)注重幸福能力培养,为学生创造幸福
1.拥有发现爱的眼睛,感知幸福的存在
对幸福的追求,源于每个人的发现。初中生阅历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爱。与朋友交往,感受友谊;与父母相处,感受亲情;与社会交往,体会社会的爱。幸福形式多样,不同人群、不同方式的爱,都需要去发现。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乐观的态度,直面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或挫折,自信自强,打造充满爱的性格。
2.明晰人生目标,增强追求幸福的能力
幸福不是等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创造出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追求幸福的目标,明确人生的理想,有理想才有幸福。如在“中学序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制定中学时期的目标,由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让学生从目标实现中不断超越自我。幸福是一种心态,教师要引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客观看待他人,纠正学生错误的幸福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幸福,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成就人生幸福。
总之,幸福教育倾向于学生主观上的心理感受,表现为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上。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与学生做朋友,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要关心每个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学生走近教师,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幸福教育要让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拥有坚定的目标、理想和信念,主动创造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