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德”,学以树人
——谈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渗透
2022-11-21王锦锦
王锦锦
语文学科是教育学生获得优秀文化传统,建树崇高理想、道德,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综合性课程。基于语文教育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从语文学习主题、故事讲解、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等方面,启发学生健康的心智,培养学生德育情操,促进学生在深刻品悟、理解中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行。教师作为课程设计的导引者,要关注学生品格养成,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推进“知行合一”,让语文与德育相携共促、共融。
一、明晰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地位
(一)德育渗透是体现立德树人的基本需要
教师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语文课程中,让学生在语言知识学习过程中,端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德育渗透为语文与德育的融合提供了保障,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将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综合起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确立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动性的激发,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人格品行作为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德育渗透是增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
语文学科教育中,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传授要统一起来,重视德育渗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通过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健康性格,从语文学科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在课文的解析中渗透德育
1.展开品读,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德育契机,关注学生健康心智的养成,在文本的体悟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
例如,学习《鹿角和鹿腿》时,该文属于精读课,主要讲述了一只鹿在丛林中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平时很欣赏自己的角,却抱怨自己的腿很难看,当危险来临时,四条长腿帮助鹿脱险,而所谓美丽的鹿角因挂在树枝上而差点让其丧命。该文运用学生自主品悟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本,交流对该文的理解。如让学生对“鹿角”与“鹿腿”进行讨论,说一说谁的作用大?从该故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以辩论的方式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意义。由此指导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不能因为事物的短处而看不到长处,更不要被外在的光鲜、美丽而蒙蔽眼睛,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价值,透析理解该文的思想内涵。
2.归纳主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与德育融合,除了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外,还要结合语文课程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该文的写作特点是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对“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描写,展现了西沙群岛瑰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富饶的特产资源。阅读该文,除了认识和掌握生字、生词外,教师可以播放西沙群岛的相关图片、视频,带领学生直观地欣赏西沙群岛的美景。针对第三段,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主要介绍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找出该段的重点句。通过阅读和交流,了解该段介绍了海底的各类鱼,与“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形成了鲜明对照。由该文阅读引出话题讨论,西沙群岛在我国版图的什么地方?教师渗透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地形特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最后,通过归纳本文的主旨思想,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古诗词品味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程中,古诗词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增强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哲理性,促进学生良好德育素养的形成。
1.挖掘古诗词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梳理古诗词,提炼丰富的爱国情感,通过深入解读,帮助学生体认爱国精神。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主要有《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诗的内容都饱含爱国情感。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告诫子孙,要宋军收复中原失地,实现“九州大统”,表达了陆游拳拳的爱国心。再如《题临安邸》,林升对当时的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内心充满了义愤,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西湖歌舞几时休”借临安的重叠青山、楼台、无休止的歌舞,反衬虚假的繁荣景象,辛辣讽刺南宋当局,利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回想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面对这一境况,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慨。甲午海战失败、百日维新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处于危急关头,龚自珍以文字为“号角”,满怀的救国之志,倾泻于字里行间,让学生感知激昂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感悟古诗词爱与真情,端正学生的道德观念
古诗词中,对情感的抒写是一大特色。学习古诗词,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亲情、友情、真情,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情感价值,获得良性熏陶。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情感意蕴丰富,如一些诉说思乡的诗词,抒发珍重友谊的诗词,感悟对亲人的爱等。教师要从这些诗词的讲解与诵读中,让学生端正价值观,帮助学生获得高尚的情操。
例如,《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是张继落榜之后。诗人科考失意,内心孤苦,远望残月,近看江枫、渔火,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凄楚。整首诗文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愁思浓缩于字里行间。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枫桥夜泊》,让学生体会思乡之情。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将友情熔炼于“冰心在玉壶”。该诗与《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友情诗具有相似的情感,用于表达离情别绪。诗人将“江水”喻作友情,表达了两人情感的真挚与深厚;当朋友远去,剩下“楚山”,突出自我的孤独。由此,山本无情,人有情,以借物喻人突出友情的高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重阳节为题,将对家人的思念作为全诗的核心。“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对诗文的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亲情的珍重。教师要从这些注满深情的古诗词中,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样,读古诗词还要解读诗词所蕴含的哲理。如读《石灰吟》时,该诗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石灰的特性与人的品性相对应,展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再如,读《竹石》,通过对竹子的歌咏,让我们看到了竹子的坚韧意志,由此联系到人,以竹喻人,赞美竹子的内在精神,也表达了诗人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行。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教师要充分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挖掘语文中的德育内涵,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崇高的道德品行和审美情趣。语文课标强调,要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从语言习得、听说读写中深化语文素养。
1.注重媒介资源整合,搭建德育渗透良好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媒介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教师要重视多媒体、网络线上学习模式的引入,做到“与时俱进”,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德育资源本身具有多样性,来源广泛,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等,都是重要的德育要素。
例如,《荷花》一文主要描写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荷花的清新、明艳,生动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为了拓展学生对荷花的丰富想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延伸综合实践活动,如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的自然景观,让学生能够直观体认荷塘,变传统的讲读课为趣味的探究课;通过绘画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画笔,参考课文中对“荷花”的精彩描写词句,自己动手画出“荷花”;拓展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荷花意象”,请同学们分组交流对“荷花”品性的认知。有学生认为荷花“洁身自好”,有学生想到“清风正气”,有学生对照“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荷花纯洁、坚贞、高风亮节的人格品质。
同样,在整合媒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依托“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模式,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融合。
例如,《赵州桥》短短几百字,却将其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外形特点,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进行了描写,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在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课前布置线上查阅“赵州桥”的任务,了解和观看与“赵州桥”相关的纪录片;在家里,通过动手绘画、选择废旧材料制作“赵州桥”模型,让学生结合课文预习,展现“赵州桥”的风采;课堂上,引入“畅想赵州桥的明天”话题作文活动,让学生围绕“赵州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科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搭建体验场景,在合作分享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趣味的学习场景,利用多媒体、微课等手段,搭建便于学生体验的学习情境。例如,《将相和》主要通过三件事,串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描写了“将”与“相”的关系由“失”到“和”。从人物关系及形象刻画上,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故事,展开讨论。蔺相如为了赵国的胜利,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在关键时刻机智勇敢,从国家利益上注重团结,同样也赞美了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教师结合将相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模拟学生之间的矛盾与争议,让学生以“负荆请罪”的情境表演方式,体会对他人的尊重,赢得他人的宽容。
课堂活动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托小组合作,让学生从分工、分享中懂得协作精神,获得集体荣誉感,体会诚信待人的意义。小组内,通过分工,每个人各司其职;小组间,组内成员要明确集体荣誉感,相互配合,共同担当。结合组内学生性格、能力、兴趣、特长的差异性,通过彼此互补的方式,化解合作中的分歧和冲突,让学生从小组活动中增强主人翁意识。例如,读《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将课文改为短剧,由学生扮演相应的人物,从亲历中体会人物情感,深刻解读人物的精神品质。让学生通过角色演练,感受母亲对子女的深厚情意,让学生知恩、感恩。
语文与德育的融合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和整合德育主题,以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体认德育,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养成的关键期,教师要顺应学情和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注重语文德育活动的创新,抓住学生兴趣点,合理优化课堂活动,让学生从语文中获得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和勇于挑战自我的奋斗精神。语文与德育的融合要强调“知行合一”,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结合语文知识,反思自我的言行。在生活上,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人要谦逊有礼,宽容友善;对事要积极主动,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