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促进初中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

2022-11-21

关键词:中华德育传统

李 岩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融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国家建设者。

一、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这里所讲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来,形成、演化、汇集起无数或是物质的,或是制度的,或是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特征,反映着中华风貌。这些文化可以表现历史史实、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乡村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艺术、思维特点、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一直绵延发展至今。中华传统文化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文、诗、词、曲、赋、古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多样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化传承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要有选择地传承、灵活地吸收、创造性地结合。以《弟子规》为例,虽然它也被列入传统文化经典,但是其中的许多内容不符合现代的法律和文化。这要求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有甄别地吸收并与当前的德育相融合。

二、对德育的解读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德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影响,这种影响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性的,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多个方面。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对学生施加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帮助,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体验、实践,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与修养。本文所指的教育是狭义的学校德育。

学校教育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重任让学校更重视智育,相对忽视德育。当前,信息渠道多样化,色情、暴力、凶杀、无厘头等充斥着互联网,网吧、手机、平板、有问题的书籍又使这些污垢得以快速传播。受不良影响的学生出现了道德品质滑坡、理想信念迷失、语言行为失控。加强德育,改进教育方式,提升德育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国人的道德品质正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新责任。

三、多措并举促进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

(一)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传承课

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由系统的课程教学来完成,具体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学校开设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课程。教材应该既要有面的广度,又要有质的深度,把礼仪、书法、美育等纳入教材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二是开展不定期的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可以聘请在传统文化方面有高深造诣的学者就某一个文化专题为全校师生进行讲座,以此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二)在学科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

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也要鼓励教师渗透传统文化。要确定每节课的德育目标并体现在教案中、落实在授课中,某些重点学科还要体现在试卷里。语文教学中,教材提供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优秀篇章,为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文学滋养,语文教师要加以充分利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介绍一些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如圆周率、勾股定理等。英语虽然是学习外来语言的课程,但也要重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节日、中华习俗等。道德与法治课堂要重视中华传统哲学的学习,把中国的传统思想学习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历史课堂上,教师除了介绍史实外,也要多宣传古代四大发明、诸子百家的思想,了解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人物,传承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等。生物学科要注重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术课堂上,教师要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渗透中华传统的戏曲、曲艺、乐曲、乐器等,如战国编钟,古代的音乐技法,宫商角徵羽等。体育课堂上要宣传中国古代的运动观点,学习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摔跤、舞狮、射箭、棋术、龙舟、空竹、马球、捶丸、蹴鞠等。

(三)在学校管理上传承传统文化

学校要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架构,健全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的机制。学校要建立“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德育办、教务处、团委、学生会等德育团体要增加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能;班主任考核上要增加传统文化传承考核项目;教师考核上也要设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学校专项资金,以支持和保障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传统文化传承能够久久为功,发挥作用。另外,在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管理上要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加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熏陶。

(四)在活动开展中传承传统文化

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仁爱之心,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如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纪念活动,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展全校性的“师生同诵国学经典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人心;班级内开展“成语接龙”竞赛,加强对传统知识的学习;举行“中华优秀传统礼仪”展示大赛,感受古代服饰和礼仪之美;组织学生到医院、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去帮助照顾病人、残疾人、老人,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开展传统戏剧会演,传承国粹;举办中华武术大赛,引导学生强身健体。

(五)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为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机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充分了解和宣传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并用科学技术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意义。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网络搜索传统文化素材、用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风采、用云课堂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用空中课堂交流传统文化的传承方法、用云盘存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先进的影像技术把传统的文化经典《论语》《弟子规》《道德经》《长恨歌》《木兰辞》等拍成动画、电影、MTV 等,发布到网络上,提高它们的影响力和感受力。组织学生参加网络上多种多样的国学会、读书会,接受传统文化达人的文化洗礼。

(六)改革评价手段推进传统文化传承

评价一直是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建立积极全面的评价体系,制定详细务实的评价标准,促使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在管理学生方面,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温良恭俭让”的传统行为准则写进评价标准,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在培养人师方面,制定教师行为规范,要求教师能“传道受业解惑”,能“知类通达”,能“博喻”,最终建立起一支德行端正、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在班级建设方面,完善班级考核标准,把传统文化中的“仁、义、智、信、忠、孝、悌”等信条写进班级集体建设中。用科学的评级指标促进班级建设。建立多方评价体系,让学校、家长、教师、学生都能发挥作用,使评价更加客观、更有促进作用。

(七)家校沟通,谋求传统文化大范围传承

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家校联谊会,及时和家长相互沟通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方法及时解决。学校还要多与学校周边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合作,及时清理过于商业化的营业点,开放科技馆、游泳馆等设施,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是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弱化,学生道德水准滑坡的重要手段。促进二者相结合的措施要丰富多样,要和学生实际结合,适应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承任务,落实德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修养的谦谦君子,又有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中华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