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塑德 促进小学语文与道德养成的融合

2022-11-21崔国建刘彩云

关键词:老麻雀猎狗语文课堂

崔国建 刘彩云

坚持立德树人,要将品德养成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教学在讲解语言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挖掘德育资源,关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成才先成人,致学先致德”。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要基于整体性视野,从语文知识与能力层面,协同好学生思维品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关系,赋予语文学科德育功能,让学生从语文文化熏陶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沉淀优秀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一、明确核心价值观,教师要以精神塑德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世界上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河流,同样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学生具有客观的差异性,教师在面对每个学生时都要明确公平、公正的育人心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要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将语文教育与品德教育融合起来。教师要关心、关爱每个学生,用心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只有理解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从公民层面指导学生理解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提高个人的品德操守。在五年级上册教材选文中,课文《落花生》从花生的品格谈起,让学生体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读《桂花雨》,从桂花的花香里,增强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学习《搭石》,能让学生感受乡亲间的美好情感与朴实;读《猎人海力布》,从中品味诚信、友善、舍己为人的优秀品格;读《小岛》,从守卫边疆中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注重教师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要加强自我德育修养,以积极、乐观、主动的心态面对课程教学。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和引路人,教师的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德育渗透的成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死板地说教,更不能直接灌输语文知识点,而要做好师生情感的维系,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共鸣。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自我言谈举止的示范,不能惯用独断、控制的教学手法,看似学生很听话,实则学生在被动束缚中反而降低了语文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养是衡量德育渗透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要通过塑造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品行,高尚的情操,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敬而受教”中获得成长。语文课堂是开放性的,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语文课程设计中,要突出德育渗透的多样性,特别是在语文知识点讲解、读写结合上,要变换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多练,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

(三)教师要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

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参加学科教研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教师要充分依托语文学科优势,立足课堂,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引领学生从语文教材、课内外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帮助学生深切体会和感知世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语文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精神支撑。教师要善于构建对话型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可以借助教材中感性的情境内容调动学生感官,实现德育的无痕渗透。比如学习《司马光》时,该文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在同伴掉进水缸呼救时,凭借冷静、沉着的观察,机智、勇敢的决断,用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同伴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多学生也有所了解,单凭文字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此,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司马光砸缸”的动画视频。画面中,同伴落水的紧急时刻,很多小朋友都四散奔走,唯有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迅速想到救人的办法。从视频画面直观的视觉冲击中,很多学生看到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这时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本,从文本分析、字词讲解中,帮助学生深刻体认司马光遭遇突发事件时的优秀品质,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遇到危难时,要学会沉着、冷静,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二、挖掘语文学科德育内涵,践行以文塑德

(一)把握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关系

语文课程要在语言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将智育与德育协同起来。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点时,未能重视德育要素的挖掘与提炼。语文学科包含了许多生活道理和道德规范,是学生认识传统美德、收获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明白善良与正确,还要学会践行和落实。学习《古人谈读书》时,该篇收录了三段文言文,主要是孔子、朱熹、曾国藩对读书的看法。第一则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能让学生明白做学问要勤学善问,即便是不如自己的人也要向之请教,学习他人的长处,要懂得谦虚的道理。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其中“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小学生年龄小,教师要指导学生领会曾国藩“有志、有识、有恒”的道理:立下读书的远大志向,才能不断上进;通过读书增长才识,才能感悟学海无涯;持之以恒地读书,才能学有所成。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智育目标,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修养,让学生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将之应用到读书实践中,启发学生养成爱读书、好读书的习惯。

(二)以情感人,促进学生品格的养成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通过挖掘语言文字中的文化精神、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操守。情感是维系师生关系,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语文课堂,转变抽象的说理、说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炼德育要素,让学生从中获得熏陶。例如学习《麻雀》时,该文作者屠格涅夫运用精练、优美的语言,生动描绘了老麻雀面对猎狗时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在神态、动作描写上,刻画了麻雀“爱子”的真实情感。麻雀虽小,却毫不胆怯,直面猎狗的凶暴,其挺身而出的果敢形象值得我们同情、怜爱,这里展现的是一种伟大的“母爱”。教师要对照本文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体会“母爱”的伟大。如何解读和揭示麻雀在保护孩子时的“母爱”精神?学生先通读课文,了解文本的概况内容。显然,小麻雀在面对庞然大物猎狗时,这种不畏惧的勇气和胆量,正是每个学生应该学习的优秀品质。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老麻雀,在这一情境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围绕该话题展开讨论,请同学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学生认为,如果自己是老麻雀,不敢冲上去和猎狗搏斗,因为自己胆子很小。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这个想法是很真实的。有学生认为,老麻雀太小了,直接冲上去与猎狗对峙肯定是凶多吉少。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评价:能够从双方的力量对比中做出分析、判断,很好。但有一位女生大声说道:我认为,老麻雀这样直接与猎狗搏斗并不是勇敢,因为它根本打不过猎狗,只能白白搭上性命,不值得。对学生的想法,教师给予鼓励:能够从“不值得”上得出结论很可贵。但也有学生反驳道:面对强大的猎狗,老麻雀冲上去展开搏斗,即便是自己比较弱,也要尝试,或许有战胜猎狗的可能。对于该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以弱胜强”并非不可能,弱者在被欺负时也要敢于反抗。有一个学生认为:老麻雀是打不过猎狗的,因为麻雀实在太小了,根本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是因为老麻雀更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才会不顾一切地跟猎狗搏斗,它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猎狗吃掉。顺着该学生的观点,教师快速抓住德育渗透突破口:老麻雀在危急时刻的所作所为,正是出于“母爱”的伟大。从中,可以感受到“母爱”的无畏、无私。教师借助以情感人的引导,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领会“母爱”的力量,增强感恩之心。

(三)改进教学方式,从对话中启发学生德育认知

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通过对话交流,增进师生、生生交流。教师要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德育渗透创设良好条件。比如读吴冠中的《父爱之舟》时,该文采用了倒叙手法,从回忆与父亲相关的平凡小事中深刻表达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充分运用对话的方式挖掘德育内容。在导入环节提问:日常生活中,对父亲、母亲的话语,有何感想?如何体认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请同学们边读边圈点使你感动的句子。接着,教师出示本节主要生字,如“蚕、掀、茧、屑”等。然后,对照学生所读文本,展开课堂话题讨论: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并说明理由;感触最深的是哪些事、哪句话?有学生认为,最为感动的是父亲送“我”去学校、见“我”被虫咬后心疼的样子;有学生认为,是父亲带“我”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自己却舍不得吃,还有给“我”做万花筒;有学生认为,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为供“我”上学,节省路费,借船送“我”。显然,学生找准了文中的几个场景,也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接着,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品读中,对照不同场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学生找出父亲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疼极了”,说明父亲对“我”的爱很深切;“父亲动心了”,说明在缺钱贫苦情况下,还要为“我”换房间。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句子表达了“我”对父爱的理解。学生找到了“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从中说明“我”已经理解了父爱。朴实的语言、看似平淡的琐碎小事,却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爱。通过解读不同场景,让学生体认蕴含其中的爱与感激,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怀。教师要由此及彼,打开学生的道德心窗,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这份高尚情操,促进德育的有效落实。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要回归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借助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在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上,张贴与德育相关的哲理话语,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认知教育,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教育评价的合理、适切。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养成,要协同家校育人合力,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协同起来,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融合,淘汰过去以分数评价为主的方式。结合班情、学情实际,制定语文与德育融合的评价模式,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良好的品德与素养。

总之,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建设德育渗透场域,尤其是在德育知识的梳理、挖掘中,坚持“以文育人、德育为首”原则,端正学生的人格,规范学生的言行。教师还要重视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强调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从明理、动情、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良好的道德品行在学生心中内化、沉淀。

猜你喜欢

老麻雀猎狗语文课堂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一只猎狗
猎人与猎狗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麻雀》教学设计
你是全力以赴,还是尽力而为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