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研究
2022-11-21雍莉莉
雍莉莉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及其专业群建设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印发,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及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而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关键举措,是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必须厘清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改革路径。
一、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的现实意义
1.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是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点。当前,专业群内涵建设、专业群体系标准、专业群精细管理等诸多方面与现代化高水平高职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亟待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强化专业群建设目标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内容评价,以有力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实现专业教学资源最优配置,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学科布局。
2.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有力抓手。专业群作为专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成效评价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助推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事关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职业院校要从区域和行业需求分析出发,科学准确制订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致力于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着力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3.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是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还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生源条件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了高职院校办学动力不足、人才输出质量偏低。而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师资队伍结构、教学资源、教学体系的保障度、学风建设、学生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度、社会反馈的满意度等诸多方面内容进行的综合评价,可把影响专业群建设的各评价指标要素集中予以整合,形成集群效应,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因此,强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二、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涉及机制体制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是面向高职教育领域专业建设的综合性评价。在评价理念上,要更多体现过程评价、增值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完善综合评价,从评价分类、评价聚焦、评价类型等不同维度,摒弃不科学的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积极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改革与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着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建设、“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精准评价;在评价过程上,要充分把握评价结合度、计量评价、同行评议三个方面,借助专家的专业性及学术性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强化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完善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的评估、反馈、调整机制,促进评价结果运用的激励与惩处机制,着力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但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其成效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成效评价的体系性及包容性有待完善。“双高计划”仅对评价主体、评价模式、评价要求进行了说明,并没有提供系统的评价指标,致使评价效果、评价目标、评价运用等方面有所缺失,亟待完善。从系统性层面来看,专业群建设目前在目标定位、教师资源、教学条件资源、经费资源、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指标设定方面还没有构建较为全面的成效评价体系。从包容性层面来看,专业群建设的成效评价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及地方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评价内容还相对薄弱。二是成效评价的针对性及导向性有待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建设基础及发展模式均存在一定差异,制定一套普适性的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还较有难度,同时在指标体系建设的针对性方面,如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标准体系还有待健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个性化的专业群建设评价标准更有待完善。三是成效评价的公信度及认可度有待加强。当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以学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自身评定或是以上级主管部门评定为主,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能力评价方面还较为欠缺,因此,对院校成效评价结果的公信度及认可度方面存在一定疑问,同时成效评价的过程也缺乏监督机制,评价视角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等方面均有待提升,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等评价主体力量也有待加强,根据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教育类型呈现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质量的评价体系更有待完善。
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的改革路径
1.健全体制机制成效评价,推进高水平专业群的顶层设计。一是立足国家方针政策,强化专业群建设目标评价。重点评价专业群建设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精神,以院校“十四五”规划为抓手,聚焦“双高计划”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相关要求,制定、完善《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等。二是推进综合改革创新,强化专业群建设过程评价。重点评价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建设、学科建设提升工程等方面的内容,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为中心,强化综合改革创新,在建设分层专业、建设平台课程、搭建实训基地、优化师资队伍、强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系构建,扎实推进改革创新综合与分类评价机制的有机结合,着力推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三是突出办学特色优势,强化专业群建设成果评价。重点评价专业群建设重点任务、专业群建设核心指标及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专业成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充分凝练办学思路与理念,有效彰显办学特色与优势,以打造特色专业为重点,以产业、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任务,整合教育教学各方面资源。
2.深化教学改革成效评价,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能力。一是强化专业设置评价,创新人才培养特色。重点评价“互联网+”“挑战杯”竞赛获奖情况、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创新实践大赛获奖情况、就业质量、升学及出国比例等方面的成效,加大专业设置与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管理、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强化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提升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平。二是加强课程建设评价,拓宽教学培养模式。重点评价教学资源、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加大跨专业、校际联合、专兼结合、社会参与等教学培养模式的研发力度,推进行业通用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标准研发等方面的项目合作。三是完善教育教学评价,突出教学建设成效。重点评价教学成果奖、教学研究项目、一流专业、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教学创新中心、思政教学名师工作室、思政教学创新中心、思政示范课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加大思政育人成果、教学成果、“双创”实践成果、高端学科竞赛等培育力度,强化思政工作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多渠道、多层级搭建学科竞赛实训平台,突出思政育人、学科育人、“双创”教育的教学成效。
3.强化师资建设成效评价,构筑凸显专业特色的人才体系。一是推进师资结构评价,打造专业教学团队。重点评价博士学位教师数量、硕士学位教师数量、高级职称占比、中级职称占比、“双师型”教师占比、行业任职教师数量、国际组织任职教师数量、高级别教学团队及产业教授数量等,强化具有较高素养的高级职称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流教育教学团队,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二是强化引才育才评价,协同高端人才引进。重点评价高层次人才与新兴专业、重点专业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大力引进服务专业群建设的高层次、高级别专业技术人才和团队,加大师资培育力度,构建师资培训体系,有效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专业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地方区域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发挥区域、地方及院校三方的人才“蓄水池”保障功能,与相关政府部门强化科技人才协同招引,并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提升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的人才资源。三是完善教师科研评价,促进特色专业发展。重点评价教师科研成果与特色专业、重点产业链需求及服务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匹配度,将教师科研成果评价由“数量”转变为“质量”,由“书架”转变为“货架”,突出专业性、实用性、服务性,使教师科研成果评价聚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及重点产业链需求,推动与产业集群全方位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全国产业行业延伸,向区域产业行业延伸,以科研绩效带动专业群建设发展。
4.聚焦产教融合成效评价,提高服务区域发展的专业水平。一是强化实训平台建设评价,构建产教融合联合体。重点评价实践教学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的建设成效,在综合分析专业、产业、人才等方面要素基础上,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技术技能平台,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力。二是提升产业学院机制评价,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重点评价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课程、产业教授、“双岗双聘”师资队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的融合能力,推进校内外协同、课内外贯通的全方位融合性改革,不断促进人才培养贴近产业需求,教学内容融合产业技术,专业设置匹配行业发展,教学要素与产业链条协同联动,探索出一条行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三是推进社会培训服务评价,形成产教融合交流圈。重点评价企业员工培训、社会培训、非学历培训等方面的建设成效,提升校企互动层次、增强校企互动力量、提升校企互动回报,加大社会培训交流力度,加大资源共享力度,更好地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能量互动。
5.加强国际合作成效评价,推进服务国际战略的专业建设。一是强化留学生教育教学评价,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重点评价留学生招生专业、留学生规模、双语课程授课、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课程标准等内容,积极构建优质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来华留学生质量认证,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二是推进国际合作交流评价,强化对外合作能力。重点评价师生国(境)外访学交流、跨国企业共建课程标准、沿线国家语言文化课程开设、引进先进的国际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成效,积极构建“双高”院校国际合作战略格局,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方面加大国外资源的引入力度,深入对接国际需求,制订境外培训方案,输送教师及团队赴境外学习交流。三是深化引智体制机制评价,推进国际协同发展能力和水平。重点评价引智基地建设、引智研究水平、引智投入力度、服务“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建设成效,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国际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科研合作,积极加强国际学术领域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有效提升高水平专业群的国际协同发展能力和水平。
6.构建成效评价机制,强化成效评价体系的结果运用。一是强化综合与分类评价,构建全方位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评价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成效,强化对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师资队伍结构、教学资源、教学体系的保障度,学风建设、学生发展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度,社会反馈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分类评价,每年向学校提供专业评估报告,监督学校相关部门专业建设情况,为院校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强化内部与外部评价,构建多主体评价参与体系。重点评价学校主体参与,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及第三方评估主体参与的成效评价,强化专业群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设置独立的专业建设评估中心,定期对院校自身进行“体检”,查找专业群建设的薄弱点,发掘专业群建设的创新点、突破专业群建设的关键点。此外,要积极引入政府、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加大引入第三方评估主体参与评价的力度,强化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专业评价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群建设更好对接地方区域产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赋予专业群生命力。三是强化激励与惩处评价,构建高质量评价监督机制。重点考核在年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激励及惩处方面的评价,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任务落实情况作为高职院校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制定院校专业群建设考核实施办法,对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赋予分值,并以系部为单位,通过公开评比、等级划分、结果公示等方式强化考核。同时,制定完善的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或规定,强化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的质量运用,与年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奖励制度挂钩,并提出惩处条例,有效促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要在建设基础、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保障体系等方面强化指标构建,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优化校内外资源为关键,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不断凝练院校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具有较高辨识度、较强影响力的专业群品牌,更好地促进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积极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实现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