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决议》对重大时代课题新概括的重大意义

2022-11-21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62

关键词:课题马克思主义特色

|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6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1]。这是体现党中央新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加深认识这个新概括的深刻内涵,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凸显新时代新思想孕育诞生的时代条件

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2]《历史决议》对党的历史实践作出全面总结,把百年奋斗实践划分为四个时期,体现了历史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一个时期接续一个时期,一代代人传承事业,四个阶段循序渐进构成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长链。

历史发展各个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思想孕育的条件必然留下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思想来源于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创造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认识新时代新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它是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孕育诞生,回应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需要。重大时代课题的凝练是认识新时代新思想孕育诞生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新思想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呈现出与此前历史发展时期相区分的特征。“新时代”的概念第一次揭示是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历史决议》进一步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关于新时代的涵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历史决议》都用“五个是”作出揭示,体现新的时代条件下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新要求。

从词语上说,时代是一个宽泛的抽象概念,但又有时空的具体含义。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有时代的感觉意识,记载于史册的过往构成那个时代的历史认知,形成历史时代与现实时代的交错和演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是现实中国的时代概念,需要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从历史大势和世界发展格局认识当今的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揭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就是洞察历史大势对世界发展格局作出的新判断。党中央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无论国内外形势发生怎样的深刻变动,都受到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的时代制约。二是从党的历史发展阶段认识当今的时代。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发展的路,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一样的遭遇,经历了不一样的奋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对每个历史阶段走过的路作出深刻总结,形成历史发展新历史使命和任务,明确新时代奋斗一代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是党增强历史自觉和提高精神主动的要求。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虽然言简意赅,但新时代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时期作出定位非常重要。《历史决议》对四个历史时期作出全面叙述,尤其是重点突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历史大叙事,烘托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现实奋斗的时代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一个发展阶段的开辟。从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0多年发展历程推动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实践中,以不断创造巨大成就和非凡奇迹,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绘就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壮美的画卷。

现实从历史中走来,今天的奋斗是昨天奋斗的延续。时代是在历史交替中演进的,新时代新思想孕育诞生的时代条件呈现历史衔接的特点。《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作出了总结,每一次飞跃诞生了理论创新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集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时期,从夺取革命胜利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形成的历史衔接,构成第一次飞跃的时代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集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完成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形成的历史衔接,构成新飞跃的时代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新时代新思想孕育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历史衔接,构成新飞跃的时代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在历史交替中演进,每一个理论创新成果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孕育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构成一部连贯的历史,汇成一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条件具有多维性。首先,从历史大势和世界格局看,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是新时代新思想孕育诞生的时代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新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同志,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5]的新时代,坚定中国发展的战略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彰显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其次,从党的历史发展阶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入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时代,这样的时代条件形成判断历史发展阶段的依据。“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然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但几十年积累和创造了历史过程发展从量到质的阶段性变化的基础,基于新的时代条件进行的社会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站到了新的起点的一个阶段。新时代孕育诞生的新时代新思想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造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二、深化新时代新思想的理论内涵

《历史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7]。这个结论揭示了新时代新思想与重大时代课题之间的逻辑关联,把握新时代新思想必须与深刻认识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内涵紧密结合。

历史地看,提出什么重大时代课题有客观依据,主要的依据建立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因为重大时代课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叙事都以每个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作为开头语,正是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的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都与党面临的主要任务相联系。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形成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推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对重大时代课题作出鲜明揭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反省和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的一个教训是没有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号召全党解放思想,打破僵化思维,“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8]。《历史决议》的这一总结,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连成一体,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三个方面根本问题的揭示虽然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但贯穿于党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全部过程,体现党进行理论创新深入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看,“什么”和“怎样”的话语表达句式使三个方面根本问题在思想逻辑上形成统一。

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揭示延续了“什么”和“怎样”的话语表达句式,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一个方面根本问题,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三个方面根本问题,进行“什么是”和“怎样”的思考和回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大时代课题的基础上作出了内容更新。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进一步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新时代延伸。在对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形成明确认识的情况下,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需要形成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进一步思考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根本问题的新时代升华。党在新时代谋发展已经形成全然不同于21世纪初年的诉求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进一步思考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根本问题的新时代要求。“长期执政”的前置词不仅使“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根本问题具体化,而且凝结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活经验。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根本课题具有不同的意蕴,既有继承的思想逻辑,又具有创新的时代内容。

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历史经验表明,重大时代课题是理论展开的主轴。从党的理论创新过程看,新时代新思想的创立以新的理论主体形成为标志。判断一个理论主体的形成,首先需要具备形成鲜明的主题,不同的主题形成不同的理论主体,理论框架、理论观点以及理论构造都围绕主题而铺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为同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成为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主轴。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都是思考和回答根本课题的丰富、深化和发展的结果,理论创新深入推进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同一个理论主体。这个理论主体之所以有新的意义,是因为它解决了既有理论主体未能成功解决的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中,找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造的巨大成就,以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主体。

新时代新思想是思考和回答重大课题的理论创新成果。《历史决议》着重从13个方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成就,都是在新时代新思想指导下取得的,结合这些方面成就创造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为新时代新思想孕育诞生奠定了基础,成为新的理论主体形成的实践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提出一系列重大理念、重大判断、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这个过程中创立的新时代新思想,以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新的概念范畴、新的思维方法、新的理论框架、新的思想观点形成新的理论主体。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决议指出:“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历史决议》对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的新概括,更加丰满了新时代新思想的理论内涵。作为标志着理论创新结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新时代新思想的理论主体原创性贡献在于: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形成“十个明确”的核心内容,从而赋予新时代新思想的开创意义。新的理论主体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变革性实践中实现的突破性进展,是思想原创性贡献的标志性成果。

三、突出新时代新思想的历史定位

《历史决议》对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的新概括,为明确新时代新思想的历史定位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千秋伟业是贯通到底的伟大工程,在漫长历程上一以贯之的奋斗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永远和始终是党的指导思想。然而,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要求以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的奋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以不断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体现深入发展的历史轨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确立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理论成果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向前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上迈出了新的一步。这个新时代新思想的历史定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发展方位相联系,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对新时代新思想提出历史定位的新要求。

《历史决议》对新时代新思想作出新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1]从新时代新思想的历史定位看,这个新论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当代”,二是“二十一世纪”,三是“时代精华”,新时代新思想以这三个关键词为标识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从逻辑上说,对一种思想评价如何作出定位,首先着眼其历史性,揭示它基于什么样的具体条件形成现实意义。历史性体现时间维度,不同重大时代课题形成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条件。毛泽东思想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条件下确立和发展,集中在20世纪中叶这段时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条件下确立和形成,集中在20世纪末21世纪之交这段时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诞生于21世纪。时间维度的不同时代条件决定空间维度上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不同历史担当和责任,由此也形成党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同历史方位的机理。

新时代新思想的历史定位以时代性彰显历史性,时间维度的延伸在空间维度上实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筹“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覆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要求新任务引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实现了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的思想升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要求新任务的提出,不仅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新的内容,而且更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于中华民族延绵不绝历史基础上的深厚底蕴。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新时代新思想从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鲜明民族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才能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才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继承和创新的延续过程,一种新的指导思想确立不是对既有指导思想的替代。新时代新思想与以往确立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但又不是简单的理论重复。停滞理论创新,实践难以发展,新情况不能及时回应,新问题不能及时破解,党的事业就无法前进。“任何一个理论要被人所信服,既要能够回答时代课题、指导推动实践,又要具有独具特色的理论品质和富有感召的思想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样一种闪耀着理性光辉和人格魅力的科学理论,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12]《历史决议》对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的新概括,对于加深认识新时代新思想理论品质的特色性和思想力量的感召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彰显新时代新思想的战略意义

《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作出全面总结,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了接续奋斗、砥砺奋进的历史自信。“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13],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内涵,不断提高全面贯彻新时代新思想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体现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升华。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170多年,俄国十月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至今100多年,我国搞社会主义建设至今6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至今40多年,从时间上看都不长,实践展开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限。新事物的生长过程必然伴随规律的展示过程,共产党如何确保执政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如何显示优越性、人类社会发展如何体现合规性,需要在时代变化中作出新的回答,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规律,提高中国共产党实践的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更加有力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新思想为思考和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提供了强大武器。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在长期探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思考。改革开放从创新起步到全面深化,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进行顶层设计,从局部突破到全方位展开,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越来越坚定。随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形成了更加强烈的自信。用新时代揭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接续改革开放前半程的再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前启后的新征程上,既有必须继续完成的目标任务,又必须面对时代演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新的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剧烈变化和深刻变动的诸多事实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从融入世界的起步阶段发展到当今时代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和历史趋势的跨越阶段,“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14]思考和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下功夫。

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擘画国家目标的新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第一步国家目标是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在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奋斗中取得了伟大成就。20世纪50年代末,党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形成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三步走”战略步骤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中国走上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国人民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5]思考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大时代课题,不仅事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国家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共产党形象塑造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史实践中,以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诠释了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根本问题。这两个根本问题是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关键,对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具有决定性意义。自从100多年前苏联搞社会主义以来,共产党的世界形象始终受到诋毁,各种敌对势力骂声不绝,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也一直是受攻击的重点。尤其是上个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共产党的形象造成巨大破坏。中国共产党顶住逆流,力挽狂澜,牢牢抓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创新实践开创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崭新局面,习近平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以前所未有的严要求、严标准、严举措彰显管党治党的力度。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实践的鲜活经验,为进一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拓展了新视野。在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部署、形成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新任务的基础上,习近平把自我革命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为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指明了方向。思考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必须以自我革命第二个答案的优异答卷为共产党形象增光填色。

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思想内涵,决定了新时代新思想的重大指导价值。《历史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6]这“两个确立”,从确保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的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明确了新时代新思想的长远战略意义,从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普遍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新思想的长远战略意义,从把握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政治定力明确了新时代新思想的长远战略意义。全面贯彻新时代新思想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坚持以新时代新思想为指导,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的根本保证。

猜你喜欢

课题马克思主义特色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研”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