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
2022-11-21高葵芬
高葵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家战略发展迫切需要总结与提炼具有民族的、本土气息的、时代特征的、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好故事,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价值
(一)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需求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建设教育强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要求。我国高职教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在保就业稳就业、技术技能人才积累,深化人力资源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起着重要作用[3]。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设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体系迫在眉睫。中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伴随中国40多年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如何形成与高职教育综合实力相匹配的高职教育话语权被摆上重要议程。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职教育要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扎根中国大地办高职教育,讲好中国高职故事,是高职教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求。
(二)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内在诉求
“十四五”时期,高职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盼,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迫切需要形成话语体系以支撑高职高质量发展。国家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促进高职话语体系建设,支撑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4]。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及时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制度模式”[5]。2022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应在大变局中谋划教育对外开放新策略,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
(三)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打造中国高职教育模式的必然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6]。话语是实践的凝练,对高职教育实践起着解释指导和传播作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实际行动[7]。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舞台,已有不少经验和成果,挖掘高职教育在实践探索中蕴含的原创特色、中国特色、职业特色,概括和凝练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核心要素以及基本规律,总结中国高职方案,促进党的高职教育创新理论及话语转换,进而形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有利于打造中国高职教育模式,为世界贡献中国高职方案。
二、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基础
我国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探索调整,规模扩大、快速增长,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层次提升、体系构建等阶段[8]。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高职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形成。中国高职教育以其独特的内涵与形式,丰富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养分和原材料,为促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扎根中国大地办高职教育,以质量促发展,不断增强高职话语权
高职教育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形成了覆盖区域更加广泛、分布更加均衡的院校网络;坚持面向地方产业服务行业,为产业升级和稳定就业,为高等教育普及化,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区域均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9];高职教育服务脱贫攻坚,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扎根中国大地生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内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1.国家大力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颁布后,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落实和改革为主基调,使高职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行动促发展,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双高计划”坚定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扶优扶强原则,服务国家战略和民众关切,开启了高职教育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技能提升在中国形成制度,为增强职业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制度安排。《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供给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并就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22条意见。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促进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总体平衡,更好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热切期待,彰显“人民至上”的话语价值。
2.高职院校不断改革探索,加强内涵建设,以质量促发展,不断增强话语权
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没有教育质量话语权无从谈起。内涵建设、质量提升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一是建立从外部质量保障到内部自主保障制度。2012年起,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成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窗口;高职院校“55821”全要素网络化(五纵五横)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可持续诊断与改进,激发了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持续引导高职院校质量提升,为增强职业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制度安排。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教改革”成为推进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建设的主要抓手;1+X证书制度推进及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和资历框架建设,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以赛促学,技能大赛在促进“三教”改革,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三是“双高计划”引领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职院校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领,以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为支点,以融合化、信息化、国际化为抓手,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0],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引领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创中国高职发展的本土方案。
(二)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核心话语
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教育方针,并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充分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高职教育核心话语逐步形成,成为中国高职教育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高职院校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坚持“五育”并举,根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实施方案》,科学构建德智体美劳评价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以类型教育为基点的高职教育特色逐步凸显,丰富了中国特色高职独特话语体系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百年探索,高职教育是我国首创的教育类型。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质高职院校”之后,以“双高计划”为标志,高职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类型特色。
1.“不同类型、同等重要”基本定位,使高职教育真正拥有话语权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问题是我国高职发展一直以来的难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5],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职教20条”“双高计划”等政策的落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期。《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通过十项任务建设,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巩固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目标[16]。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17],把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类型特色的法律地位的国家。我国职业教育拥有了自己话语权和自身发展权,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
2.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高职教育形成“四合”办学基本规律,成为高职教育特色话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40多年探索,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8]。产教融合是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为打通国际话语奠定基础: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9];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通过明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具体路径,给予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共同育人机制的形成;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20];探索中国现代学徒制,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探索产业学院,推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助推区域产业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了中国方案。
3.高职专业有效支撑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充分体现职业教育鲜明类型特征
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石。我国职业学校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标准体系支撑。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设置了247个高职本科专业,对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进行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表述、一体化承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目录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合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部署[21];2021年1月,教育部出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建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体系的国家[22]。
总之,我国高职教育以其独特的内涵与形式,丰富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原材料。随着高职教育综合实力提升,经验积累必将越来越丰富,建设条件也会更充分。中国鲜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概念、新话语、新表述正逐步形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设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系统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作为一个体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系统性。伴随高职40多年实践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形成“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适应性”“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中国特色学徒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型企业”“职教高考”“工匠精神”等多元话语。如何把这些多元话语进行统整,使之归于逻辑统一而连贯的话语体系[23],需要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标志性概念,增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的系统性。
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话语。一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核心话语对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另一方面,植根于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践,也丰富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在宏观层面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24];在中观层面应加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在微观层面应不断丰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实践。由此,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二)坚持类型教育特色发展,丰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内涵
话语体系与实质内容相对应,中国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内涵集中体现在类型教育特色上。推进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发展,也必将丰富“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内涵。因此,我国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应全面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根据“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类型教育特色发展,丰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内涵。
一方面,从政策环境上推动高职院校类型定位落地,落实“同等重要”的政策适应性。通过健全具有职教特色的师资管理制度,建立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完善“职教高考”、国家资历框架框架等制度,确保职教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实现公平升学与就业,真正使高职教育的类型地位被认可。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高职类型特色发展,彰显高职高质量发展话语形式。高职类型特色发展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为重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关键改革[25];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发展路径,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改革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点、体现类型教育定位的评价方案;以“双高计划”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类型特征的“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引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补齐高职教育短板,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为类型教育提供内涵支撑。由此,从制度层面与实践层面坚持类型教育特色发展,不断丰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内涵。
(三)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支撑高职特色话语体系构建
第一,以科学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推动构建高职话语体系。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推动话语体系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6]话语体系是学理的系统表达,理论体系是话语体系的内核[27]。唯有科学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才能推动构建高职深刻的话语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远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时,必然需要学科概念和理论框架,促进概念化、体系化的创新。因此,应加强高职思想理论体系研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以完善的理论体系对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与高职话语体系形成发挥解释、指导作用。
第二,高职教育研究应努力消除理论与话语隔膜,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坚持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伟大实践是构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立足点。应梳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经验和规律,高职教育研究者应消除理论与话语隔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秉持中国立场开展研究,求真务实、守正创新,提炼标识性概念,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促进高职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形成高质量的高职科研成果,努力打造易于为国际学术界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8],丰富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理论体系,增强高职教育自信。
第三,恪守立场,增强理论自信。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应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总基调。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应坚持历史根基,以国际视野,着力于方法论创新,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教育2030行动框架》,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融入世界职教话语体系。高职教育研究者作为话语内容的建构者和表达者,应继承、发扬恩格斯“术语革命”理念,增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摆脱对西方话语的路径依赖,提升话语建构能力,主动承担起构建中国高职教育话语体系的使命。
第四,加强比较高职教育研究,促进高职教育话语从借鉴到本土化发展。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应坚持“内外兼修”,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等三大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成果[29]。同时,应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分析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话语语境转换和催生本土化发展,为开展高职话语体系传播提供学理支撑。
(四)拓展话语表现形式,提升高职国际话语权
第一,拓展中国特色高职话语体系的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准传播方式、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30]。推动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和国际话语建设,拓展中国特色高职话语体系的表现形式。学术话语具有学理支撑,有利于建构中国特色高职话语;大众话语比较接地气,有助于使广大群众真正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而提升高职地位和吸引力;同时要打造国际话语,以外部世界能够听得懂的话语与世界打交道。
第二,寻找中西方思想理念契合点,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由于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高职话语体系构建比其他领域更复杂,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甚至会产生剧烈冲突。因此,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应呈现开放性和包容性。从全球化视野思考中国问题,探讨共同价值,借用民族喜闻乐见的人物、习俗阐释中国价值、中国理念,使高职教育话语能听得懂,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向世界发出中国高职教育的声音。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高职国际话语权创造条件。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构和国际、区域研究所(中心)开展跨区域的教育援助与开发[31];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政策对话,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加强技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力,通过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和办赛,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国际互认;参与国际高职教育主流论坛平台,制定国际认可的专业教学与课程标准,推广中国经验,扩大话语影响力。
第四,拓宽话语载体,储备话语传播后备人才。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推广中国高职教育话语;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能交流的高职理论研究人员、高职院校教师及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