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降低天气对民航运行的影响
2022-11-21京斗云
京斗云
每年6月前后,我国开始进入雷雨高发期。期间,雷雨、大风、冰雹等极端气象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发生在去年的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在交通运输领域,相比其他交通方式,民航业对极端天气更为“敏感”——风、云、雨、冰雪、雾等气象条件都会对飞行造成影响。同时,民航业的运行链条长,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在极端或恶劣天气影响下,一旦处置应对措施不当或不及时,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导致航班延误量越来越大、机场旅客积压量越来越多等现象,使行业运行效率和人们出行体验大打折扣;如果因天气原因发生航空安全事故,还将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极大影响民航业的安全发展品质和公众出行信心。
因此,保障雷雨季节的顺畅安全运行,一直是民航局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国家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夏季我国天气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尤其是短时强降水、大风、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偏多,风雹灾害持续偏高,台风影响可能偏重,给民航安全运行和航班正常带来威胁。如何有效应对今年夏季的复杂天气形势,最大限度降低天气原因对民航运行的影响,是民航业面临的一个紧迫话题。今年5月,在民航航班正常和服务质量工作会暨雷雨季节运行保障工作部署会上,民航局副局长吕尔学强调,要强化协同联动,保障雷雨季节航班运行顺畅有序,并从“压实主体责任、挖掘内部潜力、推进多方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何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形成多方联动合力,确保雷雨季节行业平稳顺畅运行,既是对各级管理者执行力的考验,也是对具体操作执行措施可行性的检验。
当前,民航业恢复态势日趋良好,暑运即将来临,民航运行将更加繁忙,有效降低天气原因对民航运行的影响,事关旅客出行体验,事关行业恢复速度。对此,唯有在思想上做足准备,牢固树立协同运行意识,才能在行动上建立更高效的协同机制;只有从广泛的实践中加以总结,重视从业人员的交流,才能让经验成为行业高效协同运行的催化剂。本期《民航管理》组织专题,来自行业监管部门、航空公司、空管等单位人员,聚焦民航气象会商机制、民航气象服务变革以及极端天气下航班运行风险等内容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与分享,供读者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