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职业启蒙教育初探
2022-11-20陈小云
陈小云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促进儿童对自我与职业关系的认知发展,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职业知识,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与向善的职业价值观,进而达到促进儿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1]小学高年级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可塑性强、学习能力佳,正处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期。学生的思维正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关,具有具体形象性。[2]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通过观察、模仿、游戏、体验等形式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更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丰富他们对职业的认知,提升对职业价值观的理解,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
一、以课前调查为先导,了解学生需求
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心理健康教师更好地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对此,笔者对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点和性格等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兴趣类型主要集中于玩游戏、吃东西等感官兴趣。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几乎都来源于他人,这导致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准确。学生对职业有好奇心,可以尊重各种职业,对职业种类也了解甚多,但对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他们较少主动探索、体验职业,主要通过互联网和书籍报刊获取职业信息,较少通过岗位体验和职业访谈等方式探索职业。大部分学生认为家长最看重的是成绩,其次是兴趣爱好,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二、以生涯理论为引领,渗透职业价值观
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时,心理健康教师主要依据的是美国职业规划大师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理论认为11~12 岁的学生正处于兴趣期,兴趣爱好是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学生此阶段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图像和形成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开始了解工作的意义。[3]在此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渗透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在问卷调查“我了解的职业”中,很少有学生选择保洁或保安,可学生在学校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从事这2 种职业的人,这反映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忽视了某些职业。因此,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时,心理健康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开设有关职业价值观的课程,也要在其他主题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如在“职业城堡”一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明白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每种职业都值得尊重。在导入环节,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国王的邀请函”创设了职业王国的教学情境,每个学生抽取自己在职业王国中的角色卡。在“职业名人堂”主题活动中,学生意识到每种职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一样,有些职业容易被大家关注,有些职业不容易被大家关注。
在“细菌来袭”主题活动中,职业王国被细菌侵占,人们纷纷病倒,此时的职业王国医疗物资匮乏、生活物资紧张。在该情境下,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请你们选出能为这场战役做出贡献的职业。学生发现大部分小组选出的可做出贡献的职业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被大家关注的职业,如保安、清洁工、工厂职工等。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平时我们不在意的职业却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你们怎么看待这一现象?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意识到每种职业都有价值,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每种职业都值得我们尊重。
三、以课堂活动为载体,提高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抽象思维仍以大量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带有具体形象性。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时,心理健康教师应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境体验、游戏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心理自诉等方法[4],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识。
在“挖掘我的宝藏”这节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师设计了“最强大脑”和“我的能力比萨图”两个主题活动。在“最强大脑”主题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师列出了数学逻辑、语言、自然、空间、音乐和人际关系6类题目,规定学生在1分钟内作答,可以任选题目种类,总分超过5 分的学生即可获得“最强大脑”的称号。活动结束后,心理健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优先选择哪些类型的题目,放弃哪些类型的题目,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最强大脑”主题活动理解了人的能力可分为优势能力和弱势能力。在“我的能力比萨图”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不同能力的面积占比直观展现自己8 种能力的相对强弱。“我的能力比萨图”主题活动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优势能力和弱势能力分别是哪些。
在“职业飞行棋”这节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师设计了“职业飞行棋”主题活动。课前,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画出飞行棋格子,上课时心理健康教师要求每组轮流派一个学生上台参加活动。活动规则:课件上会依次出现一些职业名称,如果你了解这种职业,就可以前进一格;如果你对这种职业不了解,就留在原地。心理健康教师每次会随机抽问前进的学生有关这种职业的知识,若是答错,学生将会失去参与游戏的资格。在活动中,学生对车间技术员和品控员等传统职业的工作内容存在误解,对“旅游体验师”“宠物摄像师”等新兴职业非常好奇。在活动结束后,心理健康教师请学生分享活动中的困惑或是最想了解的职业。
职业启蒙教育增强了学生对职业的探索欲,激发他们对新兴职业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兴职业。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职业的重视程度,使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职业。
四、以课后拓展为延伸,践行职业探索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延续,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是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课后拓展的形式是多元的,通过观察、操作、调查和体验等形式进行课后拓展;通过活动报告、活动日记、实物展示、手抄报等形式进行课后拓展的成果展示。
职业体验是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直接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职业体验中获得了直观感受,有助于加深他们对职业的认识,内化职业知识,树立职业价值观。因此,在课后拓展中布置“父母工作一日体验”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职业观察表”,表格包括职业名称、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对这个职业最深的印象和活动感悟等内容。课后,学生根据“职业观察表”走进父母的工作地点,体验父母的工作,了解父母的工作内容。最后,学生回到课堂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后,分享的内容更加真实、生动,对职业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职业体验时,要考虑特殊情况。有些父母的工作不方便孩子参观体验,这时就需要父母灵活变通,带孩子体验其他相似的职业。通过课后拓展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提高探索职业的兴趣,扩充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深化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
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可以激发他们探索职业的兴趣,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心理健康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不断赋予他们积极能量,挖掘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唤醒职业意识,增强自身行动力,为未来的职业之路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