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设计
2022-11-20孙婷
孙 婷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应当为学生创设具备真实性、综合性的语言运用情境。本文以欧阳修的两首词《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为例,探讨基于融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设计。
一、融情于景,以情境理解为主体确定教学内容
融情于景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创作手法。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两首词情境丰富、情感细腻,是造境生情、情景交融的绝佳典范。因此,笔者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第一步就是以融合“诗情”与“画意”的方式,指导学生理解两首词的情境。在课前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词意解读小组或词境绘画小组,各自完成初步的词意解读写作和词意画面创作,再到课堂上进行成果的展示和讨论,完成词意画面和解读文字的筛选、匹配,课后再加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时入境、悟境、造境的能力,提升其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以《踏莎行·候馆梅残》为例,此词境界迭出,交织如幻。笔者在设计课前指导时,便以梳理情境为主问题,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其想象并绘制词中呈现的画面,运用逻辑思维,理清意象间的关系,同时建构语言加以描述,以此引导学生逐层品读词境。
学生在解读词情与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情与景融合共生,随着读词的深入,绘画组从一开始的画面景物的基本呈现和较为随意的布景设色,逐渐发展到对景物远近组合、色彩搭配、虚实留白等深入研究,力求表现主人公的情韵。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设计使学生对“境界”的理解愈发深入,基于情景融合的情境理解是古诗词教学设计的重要一步。学生只有悟出“所处之境皆含人物心境,词中所见所闻皆为境界”,才能进一步走向诗歌审美与鉴赏的天地。
二、融词于声,以情境流转为导向理清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精品佳作,其艺术魅力绝不仅仅体现为某一层情境的构建与设置,而是多层情境间的自然流转、圆融自洽、文气绵延且情感思绪也随之起伏。这也为诗词教学的设计提供了极佳的教学思路。教学时笔者采用了鉴赏与声乐相融合的教学设计,注重对音乐片段的选择和对朗诵者声音的设计。在音乐选择上,笔者提供了音乐作曲家林海的纯音乐作品《Secret garden》,要求学生在理解两首词不同情境的基础上,分别选出这首曲子中与两首词情感表达比较契合的两段音乐作为词作的朗诵配乐,并给出理由。在朗诵的设计上,主要从诵读时的停顿、音调、轻重以及与音乐的配合等方面入手,以学生讨论和尝试为主,辅以教师示范,标注朗诵提示等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诵的设计。
以《踏莎行·候馆梅残》为例,作者先实写游子启程远行时的“眼前之境”;又由明媚的春光引出离愁别绪,随着路程渐远,离情也汩汩流出,情绪和眼前溪水巧妙糅合,化无形为有形,是为虚实“交织之境”;春水的柔情缠绵又引发了主人公的“设想之境”,联想到了那位思念自己的闺中女子,其形象也如这溪水一般,必是柔肠寸断,眼中噙着泪水;情到深处,主人公不禁要对心上人体贴而深情地嘱咐,不仅设想爱人的泪水,设想她的登楼远望,还去设想对方望而不得、情思寥远的心境,是为“遥寄之境”。通过对情境流转相承的细化品读,再配以悠扬旋律,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全词的情感脉络,深刻地感悟作品中悠远绵长的思绪意蕴。
古诗词的教学思路设计应以情境为导向,引导学生的理解随着层层情境的流转而逐渐深入。学生在上述教学中,通过思维碰撞、情感互融,再通过音乐和人声的演绎,把文字转变为艺术化的情境世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共情。
三、融知于行,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丰富教学活动
除了指导学生品读词作中的情境,教师还应在教学方法上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设“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以跨学科、跨媒介、跨场域的方式不断发掘资料,主动求知。
两首词都是欧阳修的作品,且主旨都表现了男女相思离别之情,但在情境设置和阅读感受上却又大相径庭。因此,可以进一步设计,让学生在之前鉴赏学习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的角度,搜集北宋政坛、文坛的资料,从“论世”的角度分析两首词情境共性与个性产生的原因。还可以将欧阳修的词作与其史论、散文等作品相联系,结合欧阳修的人物传记,从“知人”的角度开展作家作品的主题式研究。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和确定对比维度,撰写跨学科阅读的小论文并组织班级论文评审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以及北宋诗词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此外,本次教学后续设计了诸多跨场域的实践活动。如利用“朗读亭”,将学生对两首词的配乐朗诵转化为朗诵作品,在“阅读园”定期播放;在“阅读长廊”举办欧阳修作品诵读雅集,现场展示学生设计的诗词朗诵作品;根据两首词的不同情境创作故事剧本,以音乐剧或话剧的形式在“梦想剧场”组织表演,将词意绘画和解读制作成海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