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20曾研华曾勇军商庆银汤飞宇吴自明
曾研华,曾勇军,商庆银,汤飞宇,黄 山,吴自明,方 圣,郭 琳
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曾研华,曾勇军,商庆银,汤飞宇,黄 山,吴自明,方 圣,郭 琳
(江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改革,为新时期农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了契机。《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探索,对新形势下农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从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探索、构建内容多样化的教学体系以及完善教学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课程建设及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物栽培学;新形势;教学改革;探索
人才培养是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1]。专业素养的培养与学科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不可或缺。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决定了专业知识的储备与运用;同时也是门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该课程的教学可为培养我国农业高等专业人才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研究性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思考、实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又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这一国家战略。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4]。在此新形势下,需要加强科教融合,重视本科教学,需要长期地把培养卓越拔尖人才作为大学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5]。为培养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提升农学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必要加强改革《作物栽培学》本科教学工作。本文以农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围绕专业主干课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形式建立、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改革探索、教学评价构建与实践等方面展开研究,优化农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农学专业的能力与水平,以期为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课程建设以及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前,《作物栽培学》(Crop Cultivation)课程是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栽培管理措施和技术。作物栽培研究对象为大田作物,研究内容为作物、环境和措施3个环节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水稻、棉花、油菜的栽培理论及技术,主要修读对象为农学与惟义农学专业,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每届学生修读人数为70~100人。之前学生已学完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同时,也是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相关辅修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试验统计分析、植物保护、作物遗传学等。当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不合理、课程设置简单,教学形式单一、研究性与实践性教学较少等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不合理
当前,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为主,涉及粮食作物、纤维类作物与油料作物等。江西是粮食生产大省,水稻播种面积常年维持在333.3万hm2左右。那么,课程学时分配以粮食作物水稻占主要部分,达到14学时,占比达35%,相对较高,而其余作物学时则偏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玉米、薯类与芝麻等大小宗作物日益受到人们青睐。例如,甘薯、马铃薯与大豆、芝麻等作物尽管面积较小,但其产品的附加值则相对较高,受到人们的喜欢,则有必要增加这些作物的教学内容。近年来棉花在江西省的面积急剧缩减,导致棉花种植的地位越来越下降,但课程仍然较高,达到10个学时;同时,由于作物有严格的地域性,江西所处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很高,但又是我国主粮作物,而其学时仅为6学时,等等。此外,对于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非农学专业来说,没有农学背景,而教学内容中的作物与各作物间学时安排又与农学专业保持较为一致,是否合理?那么,在我们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合理安排作物教学内容与分配好教学学时,需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认真加以改革探索。
1.2 课程设置简单,教学形式单一
作物栽培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课等模式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实验课主要是基于当季作物,开展粮、棉、油等作物的形态特征教学,辅之教学挂图、实物等教学手段。传统的教与学式的课堂教授模式显得较为单一,且课程设置较为简单,使得学生厌学情绪普遍较多,容易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现在学生学农爱农思想较轻,以及父辈传统的思想观念的误导,更加增添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对专业的不自信、不热爱。当前,该门课程挂科率仍然居高不下,且该课程期末考试达到90分以上的人数偏少,每个专业有2~5个学生挂科,挂科率保持在10%左右,而外专业的挂科率更高。而现代的虚拟仿真、线上下线结合与课程思政教学等模式还不太成熟,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还未产生较好的效果。
1.3 研究性与实践性教学较少
农学是门实践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作物栽培学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既有理论性也有实践性;同时,作物栽培的地域性很强,各种作物又有其本身的特征特性、栽培原理与措施。在各种作物教授过程中,目前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尽管有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毕竟学时较少,仅为16学时,且没有完整的陪伴作物整个生长季节,这样整体性效果较差。特别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进行亲身经历,亲自下田劳作,使得学生印象不深,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专题讲座与研究性教学内容也偏少,目前这方面的学时仅仅是4学时左右,且受重视程度也不高,使得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较难,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2 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课程建设的教学机制探索与改革
2.1 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长期以来,《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在新形势下,以提高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调整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我校农学院“上高水稻科技小院”试验基地建设为抓手,优化课堂教学与基地教学的学时分配和时间安排。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校内理论课堂+田间实践课堂”相结合的模式,既有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又有乡间田野的实践基地实训,动静结合,活跃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的相互促进;同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科生保送、报考本专业的人数增加了,本专业研究生从本领域的工作及读博士的人数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提高,专业自信度增加了。
2.2 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探索
通过以发现生产问题为导向,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手段,以科研项目驱动为纽带,成立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如借助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从大一、大二开始跟着导师做科研项目,培养科研素养,提升研究兴趣,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点更具有亲切感;此外,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带动,还可自己组队,跟着指导老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提高科研能力。同时,并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进行兴趣专项化的课题攻关,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钻研精神与科研素养。如农学专业在传统班级试验田基础上,成立农学实践兴趣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兴趣,在老师指导下,种植相应的作物,开展相关研究。通过研究作物整个生长季的生长发育动态特征,了解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针对当前生产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目前,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推出的“农学实践班”教学模式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典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术交流、科研探讨与实践巩固的学研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学生主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学习兴趣越来越高了,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或并列第一作者还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2.3 构建内容多样化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模式一直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动力及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教师所讲也许并不是学生最想掌握的,很难做到教学相长,导致教学效果较差[6]。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借助江西农业大学作物学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以农学一流专业为基础,借鉴我校农学专业“惟义班”建设制度与经验,利用本科生导师制度,探索指导教师平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点对点的教学;借助研究生一对一指导本科生的模式,通过课里课外、实验室办公室与田间地头的言传身教及耳濡目染方式,开展内容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与社会实践的多内容教学模式,如有的教学内容为了教学效果,可借助线上云平台,开展仿真教学,或者在社会实践劳作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做到育人育才。在加强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过程与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增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意识。近几年来,农学专业学生考研率大幅提升,2021年考研录取率达到42.3%。
2.4 完善教学考核机制,提升教学质量
面对不断更新的时代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与“新农科”背景等形势下,为了强化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项目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与考核体系[7]。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沟通与交流能力、对生产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的成果、同行听课反馈效果,以及学生攻读本专业研究生人员的科研潜质等;并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参数等。同时,对于该课程建设的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缺点进行及时总结与改进,以促进《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实践表明,本专业毕业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
3 结 语
农科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思考、实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8]。如何有效发挥教学与科研的平台优势,实现长效机制,是今后革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在新形势下,江西农业大学基于自身实际,提出的作物栽培学课程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新形势下农业生产转型时期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强农兴农意识,促进了农科类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新时期农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学科群要不断构建,基于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建设,还需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改革的长效机制,形成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创新优秀文化的传承。
[1] 刘海彬, 鄢景森, 石为喜. 全程质量监控在地方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思考与实践[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5, 17(4): 55.
[2] 曾勇军, 石庆华, 黄山, 等. 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探索[J]. 大学教育, 2019(3): 137-139.
[3] 于海秋, 周宇飞, 赵新华,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物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以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 2021, 8(4): 119-122.
[4] 孔德栋, 宋文坚, 吴正辉, 等. 支撑“双一流”学科发展的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 37 (9): 257-259.
[5] 商庆银, 曾勇军, 曾研华, 等. 基于寓教于研理念探索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7): 57-60.
[6] 汤飞宇, 温天旺, 曾研华, 等. 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生物灾害科学, 2021, 44(3): 354-357.
[7] 曾研华, 曾勇军, 谭雪明, 等. 新形势下高校农科类学生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产学研合作视角[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5): 106-108.
[8] 吕新, 张泽, 侯彤瑜, 等.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68): 16-18.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under New Situation
ZENG Yanhua, ZENG Yongjun, SHANG Qingyin, TANG Feiyu, HUANG Shan, WU Ziming, FANG Shen, GUO Lin
(School of Agronomy Science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ctively promoting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may provide the chance of teaching the courses of agronomy specialty in the new period.is the core course of agronomy special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this cour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improvement on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agronomy specialty stud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was analyzed, and a teaching exploration was practiced, including the form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activities, conducting the exploration of investigative teaching model, building diversified content of teaching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agronomy specialty in the new situation.
; new situation;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G652
A
2095-3704(2022)02-232-04
曾研华, 曾勇军, 商庆银, 等. 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 生物灾害科学, 2022, 45(2): 232-235.
10.3969/j.issn.2095-3704.2022.02.40
2021-12-02
2022-03-31
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JXJG-20-3-21)、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JXYJG-2021-077)、江西高校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6B2ZZ03、2019B2ZZ38)
曾研华(1985—),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zyh740495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