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垦”文化 培养中学生劳动素养
2022-11-20石林林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实验学校
石林林 (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实验学校)
“垦”文化是基于九年一贯制教育和农村环境,对农垦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进而促使个体协调发展,它倡导“劳动体验,勇于开拓”的思想,强调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引导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让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进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基于“垦”文化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学生提升劳动意识。
一、制作微课,习得技能
初中生劳动技能较差,实践能力低,创新能力更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劳动技能,班主任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系统化地展现各方面的劳动技能,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阅览,并尝试提升劳动技能。除此以外,班主任还可以在微课中给学生介绍中国农垦文化,展现古人的劳动智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带领学生来到种植基地展开活动之前,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各种劳动技能,这样他们在活动的时候才不会感到不知所措。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具有系统性,班主任设计了一系列和农业技术有关的微课,以便学生系统性地了解。其中一类课件主要给学生介绍一下各种农作物,让他们了解农作物的形貌特点、生长习性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农作物,所以对它们的认识不够深刻,这样的课件能起到普及的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其参与兴趣。另一类课件主要围绕农业发展的历史展开,展示各种古代的农具,并让学生系统化地了解各种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情况,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使其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赞叹不已。还有一类课件主要围绕种植技术展开,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插秧、修剪枝叶、嫁接等各种农业技术的操作方法。在这样一系列课件的辅助下,学生对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参加劳作打下基础。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哪方面的劳动技能比较感兴趣,普遍缺乏的是哪方面的劳动技能,然后再设计相关系列课件,在课件中设置教学难点和重点,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地参与到模仿活动中,掌握相关技能,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二、结合值日,学会合作
“垦”文化要求激发学生的追求欲望,要让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产生喜悦感,从而促使他们从模仿性劳动逐步过渡到创造性劳动。在自主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减少了对他人的依赖性,内心也不再脆弱,还能形成强大的自我约束力。教师可以在设计值日活动时安排学生合作完成某项劳动,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他们能互相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他们也能在同伴的鼓励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内心的追求,主动参与到其他活动中。
值日生不仅要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还要负责照顾教室植物角的各种绿植,学生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合理分配工作,将扫地、擦黑板、倒垃圾、照顾盆景等劳动项目一一列出来,然后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可以自动报名承担自己擅长的劳动项目,小组长要负责做好协调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次,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团队配合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工作,如在扫地之前先给地面泼洒一层净水以减少扬尘,提高劳动效率。但是如果洒水和扫地完全由一人承担,那么很可能扫到一半地面已经干了,还需要再次洒水。如果能两人配合,一人洒水一人扫地,那么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升。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分工之后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避免挑肥拣瘦和抱怨推脱。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在值日中也更好地进行了分工合作,他们的劳动精神和效率与往日相比大不相同。
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劳动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提升了公平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劳动中进行自我肯定,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劳动中。班主任要合理地安排值日活动,并每周定期组织劳动主题班会,和学生交流一下在值日劳动中产生的想法,分享劳动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
三、家校联动,形成习惯
教师可以采用家校联动的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家庭劳动中。劳动教育的缺乏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最普遍的问题,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让其参加家庭劳动,甚至不同意孩子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这导致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自理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展开家校联动,让家长认识到提升孩子劳动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安排一些亲子类的家庭劳动项目,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劳动意识。
在“亲子烹饪”主题活动中,教师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向他们了解学生平常是否会帮助父母淘米洗菜,甚至烧一道拿手菜。然后结合实情设置难度不同的劳动任务,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烹饪菜肴。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安排他们和家长一起思考如何能设计出新的菜式,并和家长一起参加烹饪活动;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给家长打下手,担任切菜、清洗、装盘等工作,又或者尝试做炒鸡蛋、青菜汤等比较简单的菜肴。同时,班主任还积极联系每一位学生家长,让他们意识到该活动的重要性。如有的家长只是让孩子端着盘子拍照留念,但是孩子却并未真的参与到劳动中,这样弄虚作假的行为就失去了亲子劳动的意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活动过后写一写烹饪的过程,或者写一写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最后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又或者将学生烹饪的过程拍摄下来,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家庭分享。假如学生能多参加此类亲子活动,他们在家庭生活中也会渐渐地变得积极主动,能成为家长的好帮手。
教师要主动联系学生家长,让他们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劳动,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简单的家务劳动中。这样学生能逐步养成动手习惯和勤劳肯干的优秀品质。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家长通过和孩子谈话、讲故事、欣赏劳动主题的影视剧等方式来激发孩子对劳动的兴趣,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
四、主题分享,升华境界
“垦”文化要求培养人的劳动素养,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劳动中蕴藏的知识性、技巧性、实用性信息,认识到劳动能让人更聪明,陶冶人的情操,锻炼人的意志。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全面提升个人的劳动素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劳动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其中,然后将自己的感想与大家进行分享。这样能让学生逐步提升境界,也能让班级逐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导向和舆论氛围,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在参与“社区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和社区工作人员联系,让他们给学生安排一个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机会。学生和工作人员一起在垃圾箱旁蹲守,监督社区居民是否认真履行垃圾分类的号召。在活动过后,班主任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说说自己参与该活动的经历,谈一谈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自己是如何克服的。如有学生提出自己一开始担任此工作的时候觉得比较难堪,害怕被邻居认出来,更担心自己在检查垃圾分类的时候会被其他人嘲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该学生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和鼓励,让他认识到监督垃圾分类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能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同时也能让更多居民强化垃圾分类的意识。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大多数的社区居民都比较支持自己的行为,他感觉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自信心也逐渐增强。
在展开“垦”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班主任可以引入社会公益方面的内容,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这样能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提升德育思想,端正生活态度,常怀社会公德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德育实践活动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和影响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学校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组织他们参与到各种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这样能起到渗透德育教育的作用,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继而接受“垦”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