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责任:夯实“双减”落地基本盘
2022-11-20邹施凯
邹施凯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是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双减”直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对遏制“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育乱象,还教育本来的样子,意旨鲜明。“双减”作为国家层面颁布的教育政令,在减负史上力度空前。“双减”是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对标强化角色定位,增强主体责任,努力做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
一、教育主管部门须强化“依法治教”之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首次将“双减”的核心要求写进法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入法,充分彰显“依法治教”的原则和立场,开创教育新格局。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执起这把“宝剑”,全面依法治教,建立专门约束机制,强化系统设计、部门统筹、科学推进。要理顺“双减”“五项管理”及衍生的系列变革间的逻辑关系,确立“整体性、结构性改革”思维而非“点状创新”思维。
第一,要在营造良好氛围上下功夫。教育主管部门有义务、有责任通过多种方式,解读国家教育政策内容,促进全社会对“双减”深入理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第二,要统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全链条系统推进。要强化各环节的主体责任,规范有序地解决好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维护教育的“绿水青山”。第三,要落实依法治教的主体责任,有序推进各项法规政策的推进,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力求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如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以科学评估来破解教育顽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优化评价机制,变一味追求结果的“静态评价”为关注过程的“动态评价”;变只问分数的“单一评价”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变只关心升学率的“权威评价”为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评价”。第四,要在促进教育均衡上下功夫,缓解人民群众的教育焦虑。通过深入调研,细化对校内外的督导与监管,加大问责力度,推动“双减”政策在区域内落地落实。
二、学校须担当“全面育人”之责
落实“双减”的最大要旨是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学校要遵循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第一,要深入研究“怎么评”。学校要对标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落实责任,与时俱进,变革评价机制。如在原“三好学生”评比的基础上,对“德智体美劳”五好学生评比进行建章立制,让学生努力做具有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者、具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学习者、具有体育特长的终身运动者、具有审美情趣的优雅生活者和具有动手能力的问题解决者。这样的评价改革会让教育更有活力,让学生更有朝气,让师生才智更能彰显,让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更加适切于时代复兴之伟业。
第二,要深入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如何减”“怎样减更有效”等一系列事关靶向、操作及实效的问题,提升教学有效性、作业针对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由此推动校本教研发展、师资素养提升和教育方式变革。
第三,学校管理要强化监督反馈功能,实事求是地做好课后服务工作,丰富五育内容,避免将“课后服务”变成“合法延长在校时间的补课”。学校要不断拓展各类平台载体,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其应对未来发展挑战进行持久赋能。只有切实消除急功近利的教育观,才能淡化因“排名”而滋生的教育焦虑。
三、教师须增强“内涵提升”之责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应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致力于内涵提升,在“双减”工作中力行责任。
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学术修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六个方面有所追求:当好班主任,做导师型名师;上好课,做智慧型名师;解好题,做学术型名师;做好课题,做科研型名师;用好软件,做技术型名师;身心健康,做魅力型名师。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育人的长远眼光,在实践中善于复盘反思,深刻领会“课比天大”的思想,把“双减”落实到点面结合、过程优化的技术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学校一体化教研实践中,要加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整合教学内容,打造高效课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树立“让学生真发展、让作业真有效”的作业理念,努力建构分层作业设计体系,开发设计趣味性和发展性兼具的作业,真正让学生在有效作业中深度学习,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科组与年级组要统筹协调,把控作业的量,提升作业的质,并进行常态化检查和通报,杜绝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从而真正引领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为学生提供更有温度的校园生活。
四、家长须信守“智慧养育”之责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其价值观、教育观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规定了父母及相关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只养不育、粗暴养育的时代彻底结束。因此,家长要充分理解“双减”政策,主动承担起“智慧养育”的责任。
孩子成长是一个“慢”的过程,家长要有静待花开的智慧与淡定,不能仅被“唯分至上”“升学为王”的思维束缚,要在现代教育之于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规律认识上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家长要充分理解“双减”是摆脱教育盲目竞争、回归教育本质,呵护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双减”减去的是家长过重的负担,但不减家长的责任;减去的是学科学习畸形的压力,不减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家长在做好监护人的同时,更要当好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特质潜能,家长要努力填补孩子在校外教育的“空白”,做孩子的家庭教育者、人生引领者、品格锻造者和心理调节者,努力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新时代,家长应有教育理解的新格局、新境界和新作为,要主动参与这场教育改革,发挥能动作用;要及时“到位”“补位”,陪伴孩子,与之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五、校外培训机构须坚守“规范从业”之责
“双减”之前,在学校这一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校外培训机构正在构建另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双减”后,以营利为目的的校外培训机构应规范从业行为,守法诚信,做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接受监管,规范收费行为;另一方面,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思考转型出路,强化素质导向。“双减”后,校外培训机构可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劳动和体育等课后培训活动,补充全日制中小学的教育短板。主管部门更要严控资本运作,倡导公益办学,将现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以更好地凸显公益性和普惠性。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以制度设计、优化监管、精准治理,持续增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引导、规范,明晰并增强校外培训机构该有的社会诚信责任,遏制校外培训机构办学乱象。
当前,“双减”政策已初见成效,然而其落实、落细真正成为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相关的各方当形成“集成式”责任链,回归教育初心,遵循教育规律,明确育人方向,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减负不减责,增温不增压,只有追求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富有创新精神、有担当使命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