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实践路径
2022-11-20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高平中学王永杰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高平中学 王永杰
探究性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探究活动、数学资源的支持。不同的探究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在脱离课堂之后、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开展深度学习,将各种资源、问题整合起来,获得独特的学习经验。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来看,探究素材单一、教师干预学生的探究过程等问题依旧存在,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迫,少有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探究性能力。对于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探究是学生必须形成的重要素养,而要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性教学,就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深入学习,形成学习兴趣
用兴趣去引导学生可以加快学生探究性能力的萌芽。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契合学生的兴趣点,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然而在数学课堂上,一些教师更愿意通过解题、提问等简单的方法实施教学工作,仅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答案,并不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独特认识无法展示出来,得到的学习结论与教师完全一致,学生成了教师的复制品。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可以实现“见微知著”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数学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求学生看见课外的、隐藏在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从函数图形的平移中挖掘出常数变化对于函数的影响,从正多边形与圆形的相似性中探究正多边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当数学教学越来越深入,探究性能力将成为指导学生自由学习的重要素养,从而发挥出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技能的重要价值。
(二)激发灵感,创新数学教学
作为一种直觉思维,灵感的产生直接受到数学学习经验、数学思维的影响,灵感越丰富,围绕灵感开发学生的探究性能力,将突如其来的智慧闪光转化为探究对象,也有利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萌芽。但一些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灵感的开发,认为灵感难以在教学课堂上长时间保留,围绕灵感发起的有关教学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但突如而来的灵感却能够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重视数学学习。对于反证法、逆推法等数学方法来说,灵感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性条件。借由探究性能力,学生的灵感将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在探究、归纳、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依靠探究来搜集可用于教学课堂上的数学资源,在分析问题、整理数学知识的同时回应教师布置的任务。配合探究性能力,“不相干”的数学资源也能够在课堂上体现出新的价值。如几何图形的学习,学生在几何形状这一角度上认识相关图形知识,但随着数学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一些学生会考虑角度、边长对于图形的影响,从而得出新的学习结论。再如对于四边形的解析,长方形与正方形除了边长、面积上的区别之外,二者的文化地位也存在差别,中国古代的方指的正是正方形。可见,用探究性能力去分析、解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保障教学工作高效推进。
(三)趣味教学,改变课堂氛围
在全新的教学要求下,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数学教学要求。当这一教学要求成为现实,教学活动必将产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以灵活的思维与多样的方法提出数学学习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全新的数学活动。当师生双方发起互动时,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所了解的关键问题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的教学,如果要求教师授课,教师会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随后再指明相关概念。如果要求学生学习,学生则会画出三角形,随后在三角形中画出不同的线段,分析有关线段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保留了趣味化特点,使得学生得到了交流、互动、分享学习经验的机会。截然不同的结论出现在课堂上,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培养初中生探究性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确定探究对象,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必须从探究活动入手,借助多元化数学活动激发学生乐于探究、主动探究的良好素养。教师不重视探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探究活动,这是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以得出正确答案为目标,并不重视学生探究技能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当教师授课时,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认识数学知识、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流程开展,探究模块被教师忽视。要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性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探究对象,使其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正数和负数”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可要求学生对“正数和负数”这一知识点开展探究活动,探究负数的起源与应用。部分学生认为,负数是现代数学中产生的概念,古代数学没有负数。对此,配合课堂探究活动,可将文化性素材带入教学活动当中,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在教师给出素材之后,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是谁提出了负数的概念?负数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应用?数学探究活动围绕文化素材展开,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认识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学生得出探究结论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将探究成果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分享,营造文化气息更为浓厚的初中数学课堂:我国汉代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负数”的概念,用来表示盈亏;在现代社会,负数还可以表示方向、温度。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积累学习经验,重新认识数学知识。
(二)设计数学问题,明确任务
数学探究活动应该围绕特定的任务展开,让学生将完成任务的过程记录下来,整理探究经验,才能加快学生探究性能力的生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探究教学一笔带过,不要求学生得出探究结论,不管理学生的探究过程,导致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无法及时在课堂教学中生成。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探究经验,有助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萌芽。
问题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材料。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时,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灵活应用。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将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转化为解题的过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具有怎样的特点?配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一元”“一次”的概念是否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特点?一元一次不等式应该如何求解?既然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带入数值、移项等方式求解,那么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否也能够结合对应的方法计算其正确解值?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带动其探究的有效素材。但在帮助学生探究、确定探究对象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干预学生的探究过程,而是要鼓励学生用结论去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探究、应用数学知识,创新数学教学。
(三)培养自学意识,主动探究
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对教师提出的结论、观点表示高度认同。学生认可教师,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保障教学进度与教学效率,但却会引发新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形成盲从教师、依赖教师的消极思想,失去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重新设计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自学、探究为目标,重新认识数学知识,创新数学教学方法。
在实施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数学教学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发挥,积累探究经验。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有关教学为例,教师借由数学活动提出数学问题:两个全等三角形的边、角完全相等,如果有两个三角形需要证明是否全等,该如何论述,需要用到哪些条件?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教师不能干预学生的探究过程,而是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在思考之后,学生得出如下数学学习结论:(1)三条边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全等。(2)三个角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全等。(3)两条边和一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在提出假设之后,便要围绕不同的结论进行探究,通过画图的方式验证相关结论:结论(1)是正确的;对于结论(2),三个角完全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边长未必完全相等(如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所以结论错误;对于结论(3),则需要考虑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分析角和夹边、对角和边的数学特点,判定相关数学结论。独立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的重要方法,当每个学生都以“个体”的身份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时,数学教学的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四)发起小组探究,分享智慧
针对部分难度低、开放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发起探究活动时,可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探究,但对于一些理论知识较为复杂、难度较高的教学板块,独立探究很难发挥出价值。在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的过程中,要以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切入点,让学生相互分享学习经验、积极探讨数学结论。小组之间的互动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合数学课堂上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在归纳数学知识的同时积累探究经验,实现“优势互补”。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将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新模块”带入教学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进行讲解,鼓励学生自由分享并应用数学知识。学生围绕一次函数的概念、功能进行探究,将数学结论分享在课堂上: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可以用来表示温度变化、物体长度变化等数学量。部分学生则会针对数学图像提出问题:一个一次函数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新得到的一次函数应该如何表示?部分学生认为,要重新列出一次函数解析式,一些学生则给出不同的意见:一次函数的图像位置发生了变化,k 或者b 的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围绕“如何表示平移后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这一话题,学生继续开展新一轮的探究活动,分析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数值变化。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应用、互动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加快学生探究性能力的生成。
(五)设计课外模块,延伸教学
探究性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依靠教材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尝试引入课外知识,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外的数学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重新认识数学知识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尝试利用课外的教学模块创新数学教学流程,延伸数学教学范围,借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借助课外知识引入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要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对题干信息进行探究,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以下问题:树林中有两群猴子,其中一群猴子的数量为猴子总数的八分之一的平方,数量未知,另外一群猴子有12 只,那么两队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对于“平方”这个概念的认识,让学生得到了重新理解数学知识的机会。随后的数学解题、分析,则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应用课外知识组织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新环境。
初中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要从探究活动入手,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合理选择探究对象,组织探究活动。教师要围绕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组织数学探究活动,多交流、积累,分享数学知识,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者来说,探究性能力是必须形成的重要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整合课内外资源,才能够加快学生探究性能力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