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栽培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2-11-20张文田闫双秋张秀艳赵燕侠
张文田,闫双秋,张秀艳,赵燕侠
(1.抚松县林业局,吉林抚松 134500;2.抚松县林业局红松母树林林场,吉林抚松 134500;3.桦甸市国有林总场,吉林桦甸 132400)
0 引言
当前,人们对个人健康给予更多重视,川贝母的主要作用是润肺、止咳、祛痰。因此,川贝母在医疗保健方面中得到普遍应用。川贝母的供不应求,使价格逐年增长。在此背景下,合理应用栽培技术,为川贝母创造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病虫害防治工作也需要种植人员给予更多重视,合理应用不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病虫害对川贝母的影响。
1 川贝母简介
川贝母属于百合科多年生宿根类型的草本植物,喜欢湿润地区,具备一定耐寒冷特点,以鳞茎入药。川贝母可治疗少痰干咳、阴虚劳咳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川贝母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以及云南等地区,主要生产于湖北、青海、西藏。沙质土壤,沙质土壤具有良好排水性、土质疏松、冷凉湿润的特点,适合于川贝母生长。川贝母自身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等特点,当地表温度超过25℃,或者气温超过30℃,川贝母植株会出现死亡情况,因此,川贝母不适宜生长在海拔低、气温高等地区。如果在完全没有荫蔽情况下,川贝母幼苗很容易被晒死。日照过强时,川贝母植株的水分蒸发、呼吸作用进一步加强,鳞茎的干燥率降低。川贝母的颜色稍黄,加工之后容易成为黄子、软子。
2 川贝母栽培技术
2.1 合理选择种植基地
基地选址需要种植人员能够给予更多重视。川贝母原植物通常在西北高原地区、海拔3 200~4 500 m的草地上生长。因此,在具体选址中应将此类地区作为选择重点区域,比如,某县位于岷江发源地,海拔高度约3 300 m,气候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每年的平均气温在4.1℃左右,同时有2个月左右的无霜期、年降水量大约700~800 mm。土壤属于高山草甸黑土,此类土壤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腐殖层较厚。在平坝地带土壤层次较为分明,土壤深度随着坡度的变化而不同。通常情况下,土壤厚度在30~40 cm。
2.2 品种选择
在2020版的中国药典中,一共列举6种贝母属植物,作为川贝母药用基元。贝母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暗紫贝母,也是现代设施农业的种植植物来源。植物暗紫贝母通常分布在我国四川西北部地区,比如松潘县、若尔盖县等,生长在海拔在3 200~4 500 m的草原上。
2.3 种子繁殖
川贝母种子具有后熟特点,即发芽只能在完成后熟处理后进行。基于此,对当年收获的川贝母种果,需要及时脱粒,脱粒后的种子要与土进行混合,形成种子土。在这一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做好种子土保温保湿处理工作,时间保持在6~8周即可。第二年,在地温上升时,取出集中处理的种子土,并在已经准备好的田畦上进行种子土播种,覆盖一层腐殖土,其厚度保证在2 cm左右即可。
2.4 田间管理
2.4.1 整地、施基肥。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用有机肥、过磷酸钙等,其用量分别是500~1 000 kg/667m2、15~50 kg/667m2,如果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可以施加腐殖土,用量为4 000 kg/667m2。在种植地区中,如果当地有腐殖质资源,要尽量腐殖质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减少施用农家肥。在整地工作中,要确保施加的基肥能够与耕作层土壤均匀混合,并保证土地整平[1]。将其中存在的杂草、石块等清理干净,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厢整地工作,厢宽度设置为100~120 cm、深度在20 cm即可。各厢之间作为过道使用,可以为灌溉、施肥及除草等提供便利。在棚四周要开挖大沟,避免老鼠对川贝母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2.4.2 遮阴。在该项工作开展中,种植人员要对遮阳网进行调整,使棚内透光率符合规定标准,川贝母棚内透光率保持在70%左右即可。如果出现气温异常炎热情况,可结合具体情况采用其他遮阴方式。
2.4.3 适当追肥。为实现川贝母的健康生长,通常情况下,在川贝母出苗之前以及地上部分生长旺盛阶段进行施肥。在土壤湿度较大情况下,施肥可采用直接撒播方式。如果土壤湿度较小,可使用溶于水或清粪水进行泼洒。具体的追肥时间往往是在齐苗期的5月上旬,生长旺盛时期的6月下旬,追肥2次/年,可以采用撒施方式。
2.4.4 水分管理。种植人员要合理应用温室感应器,将温室感应器放置在棚内,这样可以对土壤含水量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合理规划灌溉时间,促使在川贝母的整个生育期内,确保土壤湿润。其湿度要达到用手可以捏成团、在距离地面50 cm高处落下时能散开[2]。在大棚中进行川贝母种植,需要很多水分,要结合干湿度的具体情况做好浇灌工作。夏季,温度较高,容易出现土壤干燥情况,致使川贝母缺水死亡。为防止此类情况发生,需要适当增加浇水频率,保障土壤湿润性。在秋季和冬季,隔15天进行1次浇水,可以保证土壤湿润性。在浇水期间可以采用喷灌方式,喷灌要在上午9点之前或下午5点之后进行。
2.4.5 排水。通常情况下,在雨季前,检查修整排水沟,及时做好排水沟内的杂质清理工作,保持排水沟畅通。土壤湿度要控制在20%~30%内,使川贝母良好生长。
2.4.6 除草。在每年冬季10月之前、第2年齐苗期以及生长旺盛期进行。如果杂草量大,可以适当增加杂草清理频率[3]。对川贝母生育期内的厢面杂草清理,要采用人工除草方式。除草工作要在杂草高出地面约1 cm时进行,这样可避免对川贝母幼嫩根系造成影响。3—5年内,生川贝母地上植株将会变得更加健壮,地下鳞茎长大,这时采用机械除草,在除草期间要避免对植株造成影响。在川贝母的整个长苗期间,都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定期除草,为川贝母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4.7 追肥。在川贝母齐苗之后需要追肥1次,秋季倒苗之后,要进行再次追肥。追肥可以使用不同肥料,比如,农家肥、腐殖土及过磷酸钙等,要将施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用量过多或过少[4]。如果肥料用量过多,很有可能会对川贝母正常生长造成影响,施肥量过少将无法达到施肥效果,因此,要结合川贝母具体生长情况,对肥料的应用进行合理规划,比如,过磷酸钙的用量可控制在5 kg/667m2。在追肥期间,要将不同肥料进行混合,撒施到田中,撒施厚度控制为1 cm。还要利用遮阳网对田畦表面进行覆盖,遮阳网的透光率要达到80%,才能达到良好的保温与保湿效果。
2.5 种果采收与处理
川贝母果实在7月上旬进入到成熟期,此时颜色为枇杷黄或深黄色,采收工作需要晴天进行。当成熟一批果实,就要采收一批。在采收果实时,利用剪刀,从果柄处将蒴果剪下,并将果实集中装入到编织包装袋中。在包装袋上要标注具体采收时间、批号等。在果实采收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使用藓类植物长松罗对果实分层覆盖,使用麻袋、竹筐等存放果实,要避免使用油布、塑料薄膜。
川贝母果实的采收、运输、保存,要保持良好通风,这样可以促进川贝母种子胚的分化,减少成胚时间[5]。对采收的果实,采收人员要用双手进行揉搓,将其中的杂质筛除,并进行取样检测,将种子放置到后熟池里进行相应处理。具体采收时间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控,避免过早或过迟,如果提前采收果实,将影响果实的发芽率,即便能够发芽,次年植株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6]。如果采收时间较晚,种子会出现脱水或果实开裂问题。
2.6 川贝母采收加工
川贝母生产种植,一般4—5年可采收,这样能够兼顾产品形态、产量与质量。8月回苗后,要及时进行采收,水洗之后要及时晒干或烘干。如果采用烘干方式,烘床的温度要控制在55℃,直至水分小于15%。
3 病虫害防治
3.1 病害防治措施
川贝母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锈病、白腐病、立枯病等[7]。为防治此类病害,可以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或高畦种植方式。在川贝母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在杀菌处理之后,使用树叶进行覆盖。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进行防治。比如,在鳞茎栽种之前,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做好浸种工作,时间控制在25 min[8]。对发生的菌核病,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进行窝灌防治;锈病,喷洒10%苯醚甲环唑600~1 000倍液进行防治;白腐病,可窝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立枯病,针对病株进行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
3.2 虫害防治措施
在川贝母的整个生长周期中,会出现老母虫、金针虫、地虫等虫害。为减少此类虫害,在每年初春整地时,使用辛硫磷与腐殖土充分搅拌,辛硫磷的用量为50 g/667m2。出现蛴螬虫害问题时,种植人员可采用窝灌或浇灌方式,在窝灌过程中使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1 500倍液,可使用90%辛硫磷500倍液浇灌其根部位置。对小地老虎虫害问题,可采用诱杀方式,使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饵诱杀。通过该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虫害对川贝母正常生长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川贝母栽培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使用不同栽培技术,对品种、基地进行合理选用,并将病虫害防治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为川贝母健康生长打下良好基础,以提升川贝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