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

2022-11-20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2年64期
关键词:育人中学心理健康

朱仲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段之间的教育衔接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政策与实践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各级各类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和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衔接的视角来设计。

一、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内涵

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指中学、大学都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形成双向连接,其本质是促进学生做到心理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应该覆盖中学、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重点可定位在中学高年级与大学低年级。从衔接的领域来看,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内容包括:第一,目标与内容体系衔接。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与内容体系上既要有差异、有递进,也要有共性、有螺旋式上升。第二,途径与方法体系衔接。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方面的衔接。第三,评价体系衔接。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应该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第四,保障体系方面的衔接。包括队伍保障的衔接,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机制保障的衔接,在机制上要形成一种双向衔接,明确中学做什么、大学做什么,如中学帮助学生做好升学心理准备,大学加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等,让中学、大学完成“双向奔赴”;管理机构保障的衔接,如由同一个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保障的衔接,如上海、山东、天津等省市成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机构;资源供给保障的衔接,如面向大中小学生的心理援助热线等。

二、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依据

1.理论依据

发展心理学揭示的个体和群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为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在发展心理学理论中,德国心理学家德保罗·巴尔特斯提出的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一生中任何阶段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意义。[1]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需要放弃中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孰轻孰重之争,需要关注个体在中学、大学之间的经验衔接,防止中学、大学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割裂。此外,美国心理学家科里·凯斯提出的完整心理健康理论认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意味着拥有心理健康,完整心理健康指既没有心理疾病,同时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指个体在情绪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呈现良好的状态。[2]完整心理健康理论可以指导中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视角与发展心理病理学视角整合,既关注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也关注个别学生心理疾病的演变规律以及对适应不良行为和过程的研究与预测,共同做好全过程的预防干预,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

在健康管理理论方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服务理论强调大健康的观念,要求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3]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服务理论对于做好中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服务理论,深入探讨如何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让心理健康工作从教育走向精准化、追踪式的管理与服务。

2.政策依据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到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其中,协同育人在纵向上就需要做到大中小学的协同。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要求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其中,全过程育人就涉及在大思政的框架内如何做好中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要求: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有差异,但是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定位于大德育的工作框架之中,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也包括对中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要求。

3.实践依据

202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简版)”对10~19岁青少年群体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该调查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达标率只有14.24%,[4]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心理健康素养不仅指知识,还是知识、技能、态度的有机融合。拥有良好心理健康素养的青少年具备自主应对未来不确定或压力情境的动态适应与问题解决能力。青少年处于心理健康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习得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人际适应、情绪与行为调控、抗挫折能力,养成主动求助的意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学、大学共同协作。目前,在学段教育衔接中,幼小衔接工作启动得比较早,基础教育阶段的一贯制学校在衔接教育方面也有天然的体制机制优势。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学段之间的衔接将更加被重视。该方案既要求注重“幼小衔接”,又要求“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相比基础教育阶段学段之间的衔接,中学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做得不够,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实践也亟待突破。

三、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载体

1.将课程作为衔接的核心载体

教育的核心载体是课程,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也不例外。目前,因为中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各不相同,所以课程衔接得不够好,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探索。俞国良等研究者认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标准的一体化、教材的一体化、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师资队伍的一体化、课程评价的一体化。[5]笔者认为,课程标准的一体化最为关键。这是课程一体化的难点,也是突破口。

2.将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数字化档案作为技术载体

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当然,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包括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我们可以在规避伦理风险的前提下,试点探索中学、大学一体化心理健康数字化档案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方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必要时快捷地调阅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既往资料,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促进的精准施策、持续追踪提供技术平台的支持。

3.将大学与中学的紧密合作作为机制载体

目前,教育集团化、学区化成为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可以将大学、中学都纳入工作体系,这为大学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提供了机制保障,特别是大学与其附校的紧密、无缝合作与互动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提供机制载体。大学与中学在共享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积累鲜活的经验或案例,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

猜你喜欢

育人中学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