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2022-11-20梁丽娜罗爱春
梁丽娜罗爱春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97;2.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私有制改造的基础上,自1957年组建了中国农科院后,又在全国各地开始建立了各级农业科研单位。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不断创新,现已形成了国家、省、地市3级配套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目前我国已有72个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433个省级农业科研单位,525个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这些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承担着国家农业战略发展科技重任和地方农业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任。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业科研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遇,各级农业科研单位要抓住机遇,主动担当,把创新技术、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向农村、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服务;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和成果转化,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致富,发挥出农业科研单位的优势,助力农业进步、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奉献农业科研单位的力量[1,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研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针对乡村发展特点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点研究,结合乡村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与政策建议[2]。
1 各级农业单位乡村振兴背景下战略定位
1.1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战略定位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属我国距离农村最近、最亲近农民的农业科研单位,处于我国农业生产一线位置,是一支能战斗,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科研队伍,是地方农业应用技术的研究主体,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具有鲜明的生态区位优势和技术产品特色。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应用技术研究和作物育种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3-6]。
1.2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战略定位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各省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地方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本省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使命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重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7-11]。
1.3 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战略定位
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研国家队,肩负着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的责任与使命,是我国“三农”工作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12,13]。
2 各级农业单位发展研究现状
2.1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其中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研究如何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如何引进和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等内容;科研管理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等内容,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
2.2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对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休闲农业学科建设、新闻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科研管理等方面,其中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新闻宣传方面主要研究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如何与主流媒体对接、如何推进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等内容;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研究创新驱动发展保障政策落实、科技创新服务脱贫攻坚等内容。
2.3 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研究现状
由于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数量较少,且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较好,因此关于中央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较少,主要研究条件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建设投资策略和条件资源分析、条件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策略等内容。
3 农业单位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人才问题是各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面临的问题,但各级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问题受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情况、地理位置影响,各级之间存在差异。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人才方面主要问题: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且人才流失多为高端人才,人才流动原因偏向于发展、待遇和工作环境;人才引进、培养工作难度大,科技服务型人才缺失,缺少吸引力和引进规划,人才的主动性难以有效激发,引进途径单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完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人才方面主要问题是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平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缺乏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人才方面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健全,缺乏高精尖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3.2 学科建设问题
学科建设是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重点,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主要是农业科研单位对学科建设缺乏认识,学科建设仍未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整合不力和投入不足,有关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尚不完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主要是学科结构的综合化水平不高,学科队伍又缺乏领军型科技人才,服务休闲农业的创新能力较差,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如今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等问题。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较为完善,但仍然缺乏符合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管理创新机制。
3.3 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在农业科研单位发展过程中,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尤为重要,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主要存在科技成果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开阔的成果转化思维,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主要存在供需不对称,农业科技成果质量较差,农业科技成果对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构不平衡,转化队伍和转化平台建设困难等问题。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相较于地市级及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现已初步建立了促进成果转化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培育院所、创办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各研究所探索构建了“科研单位+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使用许可+销售提成”、“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科研单位+自办企业”、“专家联县”、“基地建站”等多种转化模式,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成果转化收入不断增加。
3.4 科研管理问题
各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国家、地方农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进行管理至关重要。科研管理主要是科研过程管理和科研经费的管理。省级和中央级科研单位在科研管理方面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管理机制,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科研管理机制存在项目中途检查评估过多的问题,科研人员不能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管理创新能力较弱,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缺乏项目结余资金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缺乏项目实施的绩效考评制度。
3.5 科技创新问题
科技创新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方面,受区域、地理位置、资源等多重原因的限制,及各地政策的不同,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参差不齐,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仍然存在创新链条衔接不上,创新活动覆盖不足,科技投入保障不力,专业拔尖人才不多,成果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受政策、地域、区域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省份之间科技创新成果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及政策积极扶持地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科技创新机制较为完善,欠发达及政策扶持弱地区科技创新较弱,缺乏科技创新机制。
4 解决各级农业单位发展问题对策思考
4.1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加强青年人才培养
针对人才流失问题,农业科研单位要特别重视关爱高层次人才,形成引才留才的“软优势”,为基层刚性引才开通绿色通道,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舞台;针对人才引进和培养困难问题,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引才计划,完善招聘机制,针对性引进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单位创新实力;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加快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克服浮躁的科研作风,加强学科间人才的交流,建立青年科技人才下基层锻炼和培养基层青年科研人才的政策制度。
4.2 完善科技创新长效机制,提升学科建设保障
农业科研单位应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学科多元协同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对学科建设阶段性科研评估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维护,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强化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宣传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注重科研人才培养与引进,制定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各项奖励制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培养高精尖的学科带头人,做好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
4.3 健全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农业科研单位应该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果传递功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做好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完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减少课题重复研究,强化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落实保护措施,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开展多形式合作,完善成果转化制度,明确相关责任;提高科技成果质量,重点突破,培育新的增长点,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