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以巴南区为例
2022-11-20郝亚琴
郝亚琴
(重庆市巴南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重庆市 401320)
1 背景分析
1.1 政策导向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乡村振兴,五级书记抓。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各地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农业农村部2021年一号令再次关注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聚焦粮食生产。2021年3月1日起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关注耕地“非粮化”“非农化”;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守住两条底线,其中一条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稳产量、调结构、保耕地。
1.2 国内外形势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更加复杂多变的判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是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重大挑战。2019年至今,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及不确定;就国内而言,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上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相对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
1.3 重庆市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要求
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做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要政治责任,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扎实有效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同时立足山地特色,围绕推进特色产业化、集约化、融合化,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聚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在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生命线“双线”的前提下实现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升,是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难点。本文拟以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案例,解析山地农业如何高效发展,探索一条立足山地、顺应发展、发挥效益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2 巴南区农业农村现状分析
2.1 区位优势明显
巴南区地处重庆中心城区南部,距离重庆市市中心7 km,辖区面积1 825 km2,辖9个街道14个镇,城区面积100 km2。东南西北分别接涪陵、南川;綦江;江津、九龙坡、大渡口;南岸、江北、渝北、长寿等区县。
2.2 自然资源丰富
巴南区具有沿江、傍泉、依山、靠林、临湖、环岛等六大优势。拥有60 km长江岸线,48条河流,96座水库。拥有东温泉、南温泉等优质温泉资源,占全市近50%。
2.3 农文旅融合显著
巴滨路绿色亲水岸线、云林天乡、定心茶园、南湖多彩植物园、丰盛彩色森林、圣灯山五洲园等成为“打卡”胜地,拾山房、花房筑、别花山房、花镜院子等精品民宿各具特色;巴南银针茶、接龙蜜柚、二圣梨等农业品牌享誉国内外,区内有东温泉、羊鹿山、西流坨小镇、云林天乡等多个A级旅游景区。
2.4 农业基本情况
巴南区是重庆主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占比较大的区,农村面积占比达到95.9%,耕地面积4.2万hm2。2021年农业总产值达75.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216元,同比增长10.8%。近年来,做优、做实、做强“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推动品牌茶叶、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生猪养殖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农业“接二连三”成效明显,一、二、三产业更深更高融合发展成果突出。
2.5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区水果种植面积达到5 733.33 hm2,年产量达6.55万t,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二圣梨、巴南乌皮樱桃、接龙蜜柚;重庆市名牌农产品巴南香桃、五布柚等品牌水果。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91万hm2,年产量达54.6万t,是重庆主城区最大的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茶产业是巴南区重点农业产业,现有茶园2 220 hm2,年产量4 199万t,年加工总产值2.5亿元。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打造了中国最美茶园——定心茶园。有誉为中国特早茶的巴南银针、品牌估值2.3亿元的高端定心绿茶和重庆名片之称的重庆沱茶。巴南区现有生态渔业养殖总面积2 386.67 hm2,水产品产量2.22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9.6367亿元,其中“一产”总产值达到5.89亿元,生态休闲渔业产值达1.33亿元,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个面积达到141 hm2。巴南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8万hm2,粮食产量21.84万t,以“绿色增效、特色高效、稻田生态种养添效、轻简栽培节本增效”为抓手,加大石滩大米、樵坪贡米、稻+N粮油品牌打造与宣传。
可以看出全区近3年来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农业总产值、农业加工业、乡村旅游收入逐年上升,其中2021年较2020年农业总产值增幅达到4.5%,农业加工业产值增幅达到13.9%;乡村旅游收入增幅达到12.34%。不难看出在耕地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即使不断推广优良品种和改进种植、养殖技术,农业总产值增幅并不那么明显;而农业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增幅更加明显。所以在打牢农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同时,发展农业加工业和现场旅游业无疑是实现农业生产主体和农户增收更优更好的途径。
3 巴南区农业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
3.1 规划先行,绘就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蓝图
全区以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编制重点村、片区乡村振兴概念性规划,近年来编制了《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巴南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重庆市巴南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及示范村等村的乡村振兴概念性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以满足当地发展需求、农民接受程度、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将粮食生产安全、乡村休闲农业、乡村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治理能力等内容纳入规划。分阶段按步骤,确保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巴南区姜家镇坚持规划先行,结合镇主导特色产业,先后编制了《巴南蔡家寺村产业发展规划》《巴南区姜家镇强镇带村概念性规划》《水源村产业发展规划》,所有规划都以“一产”为基石,促进增收为目的,延迟产业链,驱动三产融合发展。
3.2 加大投入,夯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基础
3.2.1 注重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既要保护耕地面积数量也要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无疑是最可靠有力的措施。近年来,巴南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和宜机化项目建设,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和土地产出率,截至2021年底,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1.24万hm2,保障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实施。
3.2.2 注重产业发展。发展四大支柱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值不断提高;同时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积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果蔬初加工等加工产业,延长农业产业振兴的链条,让农业产业持续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3.3 强化服务,做好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保障
制定并落实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支持政策,从整地、新品种推广、种苗补贴、幼苗管护、设施设备配套、新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全程社会化服务、产销衔接、品牌扶持等全过程 “跟踪式”配套服务,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信心,消除发展后顾之忧。
3.4 配强班子,强化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组织引领
依托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鼓励培育有素质、有理想、有意愿、有想法、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具有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年轻人进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切实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实践证明,只有选好、用好、管好基层党组织班子,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政治力强,这样的组织所在地才能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吸引更多有能力并且致力于农村发展的人才,凝聚更多聚焦农村发展、农业高效、农民致富的力量。
4 存在的问题
4.1 区域品牌不突出
巴南区山、水、林、湖、江、河等地理条件以及地域位置,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确定了“小而精”的发展模式,即每个产业都只保存适当规模,以好品种和好技术来实现高品质,从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这种模式奠定了高效农业的基础,但也导致小品牌众多,区域品牌显示度较低,整体知名度不够。
4.2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巴南区农村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形,到处是“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田块不规则,分散面积小,农户开展的农业生产大多只能以传统的人力背、挖、挑、扛为主,运用现代科技和农机较少,靠天吃饭的现状仍然存在。
4.3 农村人才缺乏
除了一些龙头的农业企业、青年农场主、个别专业合作社以外,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需要专业知识丰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适应新时代“三农”工作要求的农村实用人才。
5 发展建议
5.1 加强品牌建设
制定巴南区农业品牌扶持政策,鼓励全区农业产业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建立各大产业联盟,完善各个产业标准,实现生产标准化,保障产品高品质,品牌集约化;强化品牌宣传,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农业品牌,不断扩大品牌效益,实现品牌溢价,产品增值。
5.2 强化智慧农业建设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现代科技成果在田间的应用,大力推广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系统,利用植保无人机、遥感技术、智能拖拉机等技术装备,变农业生产“自力”为“智力”,切实转变传统劳作方式,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益。
5.3 强化人才培育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人来实施;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需要人来发展,所以不管是乡村振兴还是发展高效农业,关键在人。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到基层创业兴业;在人才培训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开展农业人才专业技术、素质提升培训;在人才壮大方面,培育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样边引进,边培育,边壮大,确保农村实用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扶得起来。
6 结语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要着眼于现代化的山地特点、特色产业和产品、高效益等特征,所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品种,种植适当规模,将土地流转、农业生产资料、人工、销售等投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利用好当地的生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财力、精力去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运用好现代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多系列、多品种、高产量、高效益的农产品,享受从土地整治、种苗管护、田间管理、产销衔接、乡村旅游等一系列农业项目政策支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