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紫斑牡丹栽培技术及发展潜力探析
2022-11-20李长平
李长平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大山门林场,甘肃 合水 745400)
1 紫斑牡丹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1.1 形态特征
紫斑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落叶灌木,平均高2 m,最高可达3 m。分枝短而粗,叶为2~3回羽状复叶,小叶不分裂。花单生枝顶,直径10~15 cm,花瓣内面基部具深紫色斑块、卵形,顶端成不规则波纹。花盘革质,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开,完全包住心皮,在成熟时裂开。荚果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有白色、粉色、红色、黄色、紫色、黑色、蓝色和复色8种色型,其中黑色指深紫色或墨紫色,黄色指淡黄色或浅黄色,蓝色指粉蓝色或粉紫蓝色,复色指具有2种或2种以上颜色的品种。
1.2 生长习性
紫斑牡丹耐寒、耐旱、喜光、亦耐半阴,适应于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pH值6.0~8.0时生长良好。低洼地土壤含水量大、含氧少,易导致紫斑牡丹因根部缺氧而烂根死亡,因此不适应栽种紫斑牡丹。紫斑牡丹栽种应选择地势高、不易积水的地块。野生紫斑牡丹主要生长在海拔1100~2800 m的山坡林下灌木丛中,人工栽植紫斑牡丹的海拔与野生的海拔基本一致。
2 紫斑牡丹栽培技术
2.1 采种
8月下旬种皮变黄,有10%种皮裂口时采收紫斑牡丹种子。采收时用剪刀直接剪掉带种皮的种子或用手直接采摘带种皮的种子,采收的紫斑牡丹种子摊薄放在通风阴凉处2~3 d,有60%的种皮开裂时除去种皮外壳及杂质后存放在阴凉通风处,注意防霉变、防虫害,以备播种。
2.2 整地
紫斑牡丹不耐水涝,因此苗圃地要选择土地平整、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后除去石砾、杂草等杂质,施复合肥600 kg/hm2,再用旋耕机旋一遍,并人工平整,做成10 m×10 m的畦,做好排水水沟。
2.3 种子处理
2.3.1 热处理 把处理干净的种子倒入处理容器中,把80℃左右的水缓慢倒入盛种子的容器中。一人倒水,一人用木棍搅拌,以免烫伤种子。水淹过种子20 cm时停止倒水,用木棍搅至不烫手为止,用笊篱捞出漂浮在水上的稗子,再将种子浸泡24 h即可播种。
2.3.2 沙藏催芽法 将当年新采摘的紫斑牡丹种子晾干除去杂物,用80℃的水浸泡12 h后捞出。取适量黄沙浇水拌匀,以手捏成团不散为好。先把黄沙平铺在背风向阳处,再将紫斑牡丹种子均匀撒在黄沙上约3 cm,20~30 d后种子露有白芽时将其播种在整好的苗圃地里。
2.4 繁殖
紫斑牡丹的繁殖方法有3种:一是直接用种子播种繁殖;二是分株繁殖,把3年以上的牡丹挖出来,根据根部纹理切分后定植;三是用芍药根或牡丹根嫁接繁殖。3种繁殖方法都可在“白露”前后进行。
2.4.1 播种 在整好的苗圃地里开沟撒播,行距40 cm,用8 cm宽的镢头开5 cm沟的深,沟底要平整。将处理过的紫斑牡丹种子均匀撒在开好的沟里,用镇压器镇压后覆3 cm厚的腐殖质土。播种量为525~600 kg/hm2,播种后清理干净苗圃地内的石砾、杂草等杂质。11月上冻之前给苗圃地均匀覆盖一层作物秸秆,以保墒防冻。出苗期勤观察,防止鸟兽危害。
2.4.2 分株繁殖 将3年以上的牡丹挖出来,按其根部纹理带枝切分,伤口处撒草木灰或石灰粉消毒,再将切分好的牡丹苗定植在苗圃地。栽植后留2~3个芽眼平茬,并覆土约3 cm,以保墒、保护芽眼。
2.4.3 嫁接 选择生长健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的1年生紫斑牡枝条为嫁接接穗,采集好的接穗要保管好,防止失水或损伤顶芽,将接穗截成5 cm长、一边厚一边薄的楔形,保留2~3个饱满芽眼。紫斑牡丹嫁接主要以芍药根或牡丹根为砧木,8月底将芍药根或牡丹根挖出晾晒2 d,选取粗1 cm左右的芍药根或牡丹根,用剪刀削平顶部,纵向开1 cm左右的切口,将接穗插入,并用麻绳捆绑结实,接穗顶端用愈合胶封闭。将嫁接好的紫斑牡丹整齐摆放在宽80 cm、深40 cm的畦里,根部覆土10 cm,踏实后覆盖约8 cm厚的腐殖质土。也可直接定植在苗圃地里,株行距80 cm×30 cm,栽植穴深40 cm,接穗上覆土3 cm。
2.5 定植造林
2.5.1 起苗3年生紫斑牡丹苗可起苗造林,在每年“白露”前后开始起苗,用镢头或铁锹距离苗子8 cm开挖,注意根要挖全,且不能伤根。起出的苗子挑拣出弱小苗,将达到定植标准的苗子捆绑整齐,以备定植或造林。挑拣出的弱小苗子按株行距15 cm×30 cm定植在苗圃地,以备下一年造林用苗。
2.5.2 整地与栽植6月开始整地,坡度不大于15°的地块按株行距100 cm×100 cm挖穴(9900穴/hm2),“白露”过后开始栽植。把苗子放在栽植穴中覆土2/3后用木棒捣实,再覆土捣实,地上留2个隐形芽平茬。平地不用整地,“白露”过后直接按株行距按80 cm×80 cm挖穴栽植,栽植15600穴/hm2。
2.6 病虫害防治
2.6.1 病害防治 根腐病:主要是镰刀菌和蜜环菌的复合侵染,使紫斑牡丹根部腐烂,营养物质和水分无法输送。染上根腐病的紫斑牡丹植株长势衰弱,慢慢死亡,如果不细心观察、及时治疗,可导致植株大面积死亡。发现有病害植株要及时喷洒多菌灵500倍液或退菌特500倍液,最好在早上8—10时或下午4—6时喷药,间隔7天喷洒1次,连喷3次;或用苯甲吡唑酯10 g兑水15 kg叶面喷洒,间隔7天喷洒1次,连喷3次;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并烧毁,防止传染其他苗木。
叶面病:紫斑牡丹的叶面病有锈病、白粉病、褐斑病等,锈病在发病初期可喷洒500倍粉锈宁液,1周喷洒1次,连续喷洒3周。白粉病、褐斑病可在长出嫩芽后喷施波尔多液防治;白粉病或褐斑病发生时可喷施托布津和多菌灵500倍液,1周喷洒1次,连续喷洒3周。为了防止病虫害侵害牡丹枝条和根部,每年牡丹落叶后需将枯枝落叶清理出苗圃销毁。
2.6.2 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紫斑牡丹是肉质根,易受地下害虫的侵害。紫斑牡丹的地下害虫有蛴螬、地老虎、蝼蛄、根结线虫、中华鼢鼠等,防治方法有3种。一是人工扑杀。在日常管理紫斑牡丹时,若发现苗木发蔫,可用小铲沿着牡丹根下挖,发现有害虫侵害时直接将根挖出,找到害虫消灭掉。二是药物防治。每年5月下旬在距离紫斑牡丹根10 cm处挖5 cm深的坑,投放1~2粒磷化铝后盖上土。三是弓箭防治。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较多,除了用鼢鼠灵防治外,还可用用弓箭防治,合水分局大山门林场职工发明的弓箭获得了国家专利,防治效果好。
叶面害虫:日常管理中发现叶面有虫孔或虫子时,喷洒氧化乐果500倍液。喷药时叶的上下两面都要喷洒,这样防治效果才好。
3 子午岭紫斑牡丹发展潜力
3.1 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在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平定川林场的东面林区和太白林场的东南林区发现了天然的白色紫斑牡丹,但由于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人为采挖严重,目前只保存了零星的天然紫斑牡丹。林区职工家属及林场花园里有少量人工栽培紫斑牡丹,颜色有白色、紫红色、黑色、粉红色等。从现有的种质资源来看,子午岭紫斑牡丹种质资源缺乏,花色少。要保护现有紫斑牡丹品种,并收集种子,通过人工栽培扩大栽培面积;同时,从临夏州、临洮县、兰州市等地引进一些花色艳丽、品质优良的紫斑牡丹改良当地品种。
3.2 紫斑牡丹的价值
紫斑牡丹花的颜色有红色、白色、黄色、黑色、紫色、粉色、蓝色和复色等,在子午岭林区一般3月中旬开始发芽,5月中旬开花,5月底花期结束,花期20 d左右。紫斑牡丹花朵大,色泽艳丽,花瓣上有倒卵紫斑,能吸引游客观赏。在道路两旁、公园等地建立大型紫斑牡丹种植观赏园能吸引周边县(市)的游客前来踏青观赏,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提高当地的知名度。紫斑牡丹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能栽培,但优质品种较少,目前优质的紫斑牡丹芽市场售价20元/个;5年生的优质紫斑牡丹苗市场售价为100~150元/株;超过20年树龄紫斑牡丹市场售价达3000元/株;超过30年树龄的紫斑牡丹,地径8 cm左右,树高2 m左右,市场售价约5万元/株。紫斑牡丹种子是优质的食用油原材料,目前紫斑牡丹种子食用油市场售价为1000~1200元/kg;紫斑牡丹种子的市场收购价为30元/kg左右。
紫斑牡丹的花具有美容养颜、止血、调经活血、降血压等多种功效。美容养颜:紫斑牡丹的花不仅能供人观赏,还能食用,可用蜂蜜浸泡后食用,也可以制成牡丹酒或蒸制后食用。紫斑牡丹的花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食用后能起到美容养颜和活血的作用。止血:紫斑牡丹的花具有活血化瘀和清热凉血等功效,可用于外伤出血和跌打肿痛的治疗。调经活血:紫斑牡丹的花中含有大量黄氏苷,黄氏苷是天然的活血成分,进入人体以后能活血调经,尤其适合女性食用。降血压:紫斑牡丹的花含有微量元素钾与酚类物质,可以软化血管,能加快血液流动,从而降低血压。此外,紫斑牡丹的花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及多种游离氨基酸,易被人体吸收;紫斑牡丹的根能健脾和胃,对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的疗效非常明显。
3.3 紫斑牡丹发展潜力
紫斑牡丹开花坐果率高,春季开花晚,不易遭受冻害,易坐果结实,5年以上的紫斑牡丹年产种子0.15 kg/株以上,平均可产种子2250 kg/hm2。紫斑牡丹种子是高档食用油原料,如果能引进或建成紫斑牡丹种子榨油企业,当地农民可利用荒山荒坡栽植紫斑牡丹,给企业提供榨油原料,从而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同时,还能促进荒山荒坡绿化,提高国土绿化率。子午岭林区有优质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栽植紫斑牡丹的良好地域,但紫斑牡丹品种少、花色单一,没有进行大面积栽培和培养,阻碍了紫斑牡丹产业的发展。应保护地方品种,引种优质品种,在城乡公路两边、居民区及城市绿化区建立紫斑牡丹观赏园和种子采摘园。紫斑牡栽培简单,管理粗放,适应性强,花色多,寿命长,经济价值高,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应逐渐淘汰单层没有价值的品种,发展多层和千层品种,大量引进中原牡丹与紫斑牡丹进行杂交和嫁接,培育新品种。